直腸鏡下套扎器治療小兒直腸息肉40例

時間: 2014-02-07

2008---2011年,我科採用直腸鏡下直腸套扎術治療小兒直腸息肉40例,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臨牀資料:本組男患兒23例,女患兒17例;年齡3歲到7歲之間,病程2月到2年。均以大便無痛性出血或是大便滴血,還有大便後肛內有紅色腫物脫出爲主訴。

治療方法:經肛門直腸鏡下直腸套扎器息肉套扎術。術前腸道給予清潔灌腸;水合氯醛灌腸麻醉或是口服水合氯醛麻醉,讓患兒達到深睡眠狀態。患兒取左側臥位或截石位,常規消毒和鋪巾,直腸鏡外塗石蠟油潤滑鏡筒,然後直腸鏡緩慢進入直腸,達到預計的病竈處再退出鏡芯,能清楚的暴露息肉的頭部和蒂後,將套扎器伸入直腸鏡內,用套扎器的活塞頭部將整個息肉推進套扎器的活塞頭部,活塞頭部已安裝醫用膠圈,然後扣動套扎器的扳機,將活塞頭部的膠圈打入息肉的蒂部,觀察息肉由紅色轉變爲蒼白色或是黯色,套紮成功。如果膠圈套扎不緊,可以以同樣的方法重複將膠圈打入息肉基底部;套紮成功後先將套扎器退出直腸鏡筒,再將直腸鏡退出肛外。術後給予抗生素3天治療,同時給予肛內栓劑治療,並觀察術後患兒的大便情況。肛腸科袁泉良

結果:本組40例均一次性手術治癒,療程在1周左右,術後無感染和出血,無併發症和後遺症。

討論:直腸息肉(rectal polyp)泛指自腸粘膜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一般較軟,可單發或多發,包括腺瘤(其中有絨毛狀腺瘤)、兒童型息肉、炎性息肉及息肉病等,較常見的是直腸腺瘤和小兒息肉;小兒息肉主要發生在5—10歲的兒童。從病理上來看,其內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小兒腸息肉的臨牀症狀主要是大便帶血或便後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血附於大便表面,與大便不相混,出血量不大,和內痔出血相似,因此小兒如有類似內痔出血症狀時,首先考慮腸息肉可能;息肉帶蒂較長時,排便時脫出肛門外,似櫻桃狀,色鮮紅,便後可自行回納肛內。當炎症併發感染時可有粘液大便、大便頻繁、便不盡等,長期可出現消瘦,貧血等。

如果發現小兒大便有以上臨牀表現的話,首先要考慮直腸息肉的可能,首要的治療就是肛門指診,大多數的小兒直腸息肉,指診都能觸及發現,診斷明確後,手術治療首先;小兒直腸息肉的危害比較大,發現後要及時的手術治療,我們採用直腸鏡下直腸息肉套扎術的治療,是無痛苦的手術治療方法,它能夠在人眼的直視下,對距離肛門20CM範圍內的直腸息肉進行套扎治療,創面自行癒合,具有治療短,治療效果好,無併發症和後遺症的多處優點。原理是通過膠圈的結紮阻斷息肉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息肉的壞死脫落,具有出血少,痛苦小,安全高等優點;適應與直徑2.0CM以下的帶蒂息肉,且距肛緣20CM以內的直腸息肉。術後配合栓劑肛塞治療,具有消炎止血之療效。

預防:

1.避免腸道炎性刺激,若腸道有感染及時抗感染治療。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宜多樣化,避免長期偏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素食譜,多食含纖維素和纖維素豐富的新鮮蔬菜等,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祕和腹瀉。

3.定期複查,以防復發。

參考文獻: 中國肛腸病雜誌2011.5 .32—33 實用肛腸外科手冊 主編 何永恆 2004.1 53---65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