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治療頸椎病 

時間: 2013-08-18

小針刀療法是根據生物力學理論,集中醫針刺療法和西醫手術療法的優點,利用小針刀兼有鍼灸針及手術刀作用的獨特的綜合作用,既加強了鍼灸針的針刺感應效果,又避免了手術刀較大的創傷性,對於某些慢性損傷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軟組織粘連、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療有着獨到之處。這是一種新型的中西醫結合療法,以該療法治療頸椎病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性疾病有着較好的療效。
一、小針刀治療機理
頸椎間盤的退變是引起頸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內在因素,既有動力學異常,也有器質性改變,是一個與年齡老化相關的自然退變過程,而生物力學的失衡加速這一變化,使退變更加嚴重。頸椎在急性損傷、慢性勞損、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種因素作用下,造成頸部肌肉、韌帶、筋膜功能減弱,動力失衡,導致動力平衡的破壞,進一步破壞靜力平衡,形成惡性循環,造成整個頸椎生物力學平衡的破壞。
在頸椎間盤的退變過程中,頸椎的肌肉、韌帶組織的積累性損傷導致肌肉纖維及韌帶輕微、少量撕裂、斷裂和出血,在不斷的損傷和修復過程中,肌肉和韌帶、肌肉、肌肉之間或肌肉、韌帶之間發生粘連結疤,造成微循環障礙並影響運動功能,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小針刀療法主要對其發病外因——頸椎生物力學的失衡進行調整和治療。利用小針刀特殊的結構設計和治療手法,剝離、疏通肌肉、韌帶、筋膜間的各種粘連,使肌肉、韌帶、筋膜得以鬆解、修復,解除或減輕活動受限症狀,恢復頸椎的動力平衡,阻止、減緩頸椎間盤的退變。總之,小針刀應用於頸椎病,主要是針對脊柱的軟組織損傷,針對由於頸椎病的發生,導致的外源性動力的失衡。
研究證實通過小針刀的剝離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環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復,降低局部致痛物質的含量,另一方面由於小針刀刺激穴位產生的刺激量比鍼灸針大,體內生成的抗痛物質增加明顯,疏通經絡作出強,提高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以使機體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靜態和動態平衡。
具體地講,其治療機理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的效應:
(一)剝離粘連組織
軟組織損傷後,所產生的粘連、疤痕使肌肉、韌帶、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運動時的方向發生改變。運動功能受損,破壞了頸椎的力學平衡,引起疼痛。小針刀療法利用小針刀的“刀”的作用,剝離粘連組織,鬆解頸椎周圍肌肉的痙攣,減壓疏通滑囊的閉鎖,切碎瘢痕硬結,改善、恢復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質,提高局部氧分壓,消除炎症。通過上述作用,使頸椎周圍軟組織的功能得以逐漸恢復或改善,逐漸改善或恢復頸椎的外源性動力平衡,起到保護頸椎功能活動的作用。
(二)針刺的作用
小針刀是刀,也是針。小針刀的應用,可以像針刺針一樣,選取各種疾病的治療穴位,讓小針刀的刀口線的方向和經絡循行方向以致,按照小針刀的進針方法,避開神經、血管,達到適當深度,當得氣時,可按小針刀施術方法縱橫剝離幾下,即可出針。小針刀的針刺作用,因針感較強,剝離後的針刺效應保持時間長,運針時間短,省時,疏通經氣的作用明顯增強,爲鍼灸學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
二、小針刀在頸椎病方面的適應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項
(一)適應症
本療法適用於一切頸椎及附近軟組織(如頸部肌腱、筋膜、韌帶及關節囊等) 的急、慢性損傷造成的病理改變,尤其不僅適宜於頸型頸椎病的治療,臨牀上亦多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早期治療。該療法可以做爲頸椎病治療重要的輔助療法。
1.軟組織粘連、疤痕而引起的頑固性痛點 凡外傷性或病理性(如癰疽切開排膿及其它手術後,以及風溼等)損傷所引起的軟組織粘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頑固性痛點。這些痛點往往會觸摸到條索狀及結節狀物,有的由於在深部,難於觸及到,但這一痛點是頑固性的,用藥物或其它物理療法難於治癒的。
這裏要注意的是,有些外傷性損傷往往不被人們所注意,如頸椎被某些重物碰撞、擊打後,雖當時有些不適,但很快就消失,並長時間不發生。但有時這些外傷亦可能會引起軟組織粘連。
利用小針刀可以剝離粘連,緩解疼痛,解除功能障礙。但小針刀只適宜於粘連面積較小的粘連,面積大者,療效較差。
2.骨化性肌炎 頸椎周圍肌肉、韌帶鈣化(如項韌帶鈣化)所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礙,可應用小針刀將鈣化塊切碎,促使其逐漸吸收,緩解疼痛並逐漸恢復周圍軟組織功能活動。
3.頸椎退行性病變的“阿是穴” 頸椎退行性病變,往往在頸椎周圍存在一個或一些敏感點──某些穴位或“阿是穴”,利用小針刀“針”的作用,在這些敏感點的腧穴或阿是穴進針,以“得氣”爲度,有時可起到立竿見影的良效。
小針刀的一般適應症較廣。在脊柱以外的其它部位還可應用於某些骨刺、骨性無菌性壞死,某些骨幹骨折的癒合畸型等。以上我們只討論的是頸椎病範圍內的適應症,但應提起注意的是,小針刀的適應症不能濫用,如頸椎的骨質增生(骨刺)不能應用小針刀鏟削。這是因爲:①頸椎的骨刺是頸椎壓應力過高引起的。這是頸椎力學平衡的一種代償功能的體現。鏟削頸椎的骨刺就等於破壞了頸椎的代償平衡。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引起頸椎進一步的病變。②危險性。頸椎的增生所引起的局部或上下肢的疼痛和功能障礙,是因爲頸椎的增生(骨刺)壓迫神經根或傳出神經所引起的。在閉合的、無視野的手術中,鏟削骨刺,極易損傷神經根或傳出神經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二)禁忌症
1.一般禁忌症
(1)其它全身性疾病的急性期,伴有血象異常或發熱者。
(2)嚴重的內臟疾病或某些疾病,如高血壓病、晚期腫瘤患者。
(3)有出血傾向及凝血功能障礙者,如血友病等。
(4)施術部位有感染、膿腫和肌壞死者。
(5)施術部位有重要神經、血管和臟器而難以避開者。
(6)年老體弱和高血壓患者要慎用。
(7)懼針而暈針者。
(8)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者。
2.頸椎病治療的禁忌證:
(1)頸部結核、腫瘤所造成的頸部症狀。
(2)表現於頸部的風溼、類風溼性疾病的急性期。
(三)注意事項
1.小針刀治療是準手術,屬侵入性治療,且頸部生理位置重要,血管、神經也極爲豐富。因此,頸部針刀操作危險性較大,病人的反應也較強。施術者應熟悉頸部解剖及各種刀法的實施要領,明確病變部位及層次,對患者病情及全身情況有正確的估計,操作要熟練,掌握好進針剝離的深度和層次,不可過多廣泛的剝離。治療時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並做好意外情況的搶救準備。
2.要求嚴格的無菌操作。由於頸部生理位置重要,小針刀治療的部位有時較深或鄰近關節,加之有的治療常輔以激素封閉,容易發生感染,一旦感染後果將很嚴重。臨牀曾有關於小針刀消毒不嚴或操作失當導致施術部位深部膿腫的報道。因此,除嚴格無菌操作外,要控制激素的使用劑量,治療後要注意多觀察,一旦出現感染跡象及早處理。
3.要求診斷明確、正確掌握適應證。適宜以小針刀療法做輔助治療,就不要做主要治療。另外,對急性期患者治療效果欠佳,對慢性損傷性患者的治療次數也不宜太多太頻,二次間隔時間至少一週至二週以上。
4.操作手法要輕柔、快捷、準確。不要用力過猛或強力旋轉針體,以免進針過深或刀針斷折體內。術前應仔細檢查刀體質量,定期更換。
三、小針刀的操作方法
(一)小針刀的進針一般規程
1. 定點 即選擇進針點。選擇的依據是既要使小針刀準確進入其手術部位,又要不傷害正常組織,尤其是重要臟器、神經和血管。這就要求:一是要確定病變部位及層次;二是要熟悉周圍組織的解剖關係。選點後可用龍膽紫等作一標記。
2. 定向 使刀口線與大血管、神經及肌纖維走向平行。若肌纖維走向與神經、血管走向不一致,則優先考慮刀口線要與神經、血管走向一致,以避免對神經、血管的損傷。此外,還要考慮針刺的方向和內臟間的解剖關係,要有一個立體解剖概念,避免損傷臟器。
3 .加壓分離 即醫生用刺手(執針刀的手)捏住刀柄後,使刀口在皮膚上稍加壓力,形成凹陷而不刺破皮膚。目的是使皮下的神經、血管被壓力分離於刀口線兩側,避免對神經、血管的損傷。
4. 刺入 在上述步驟完成的基礎上,使刀口快速刺入皮膚,以減少進皮膚時引起的疼痛,進皮後根據病變的需要,使刀口到位並運用針刀的不同的手術方法。
針刀進入皮膚後,還有一個到達治療部位的過程,尤其是在解剖結構複雜或重要臟器所在的部位,如頸部、坐骨大孔等,進一步的刺入到位,手法應緩慢,必要時,進行“試探性”進針,一方面通過神經、血管的自身保護作用,躲開針刀,另一方面,在進針過程中若出現劇痛、麻木,說明可能觸及較大的神經或血管,此時應迅速停止進針,並向相反方向撤回到一定位置,調整號針刀的角度後再進針。當然在層次少,結構簡單的進針處,快速一步到位,可減少進針時的疼痛。但頸椎病的治療應慎重。
(二)小針刀基本手法
行鍼手法:行鍼手法,亦稱針法。一般分爲基本手法、輔助手法及經過變化,定量組合後的補瀉手法。這裏結合小針刀,綜合敘述其針法。
1) 提插法:將小針刀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用刺手一上一下地縱向進退的操作方法。此法在運用時,因提插的幅度、用力的輕重而有補瀉之別。
2) 縱運法:是指用針刀沿着經絡走向運行鍼刀的方法。
3) 橫運法:在針刀提插時,與經絡走行方法垂直運行鍼刀數次,這是一種加強刺激的手法。屬瀉法。有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的作用。結合刀法,還有剝離軟組織粘連的作用。
4) 留針法:和鍼灸針留針一樣,在行刀後,或刺入腧穴後,將針刀留在穴內片刻不動,加強得氣或加強針感的持續作用,便於繼續施術。
5) 出針法:針刀出針時,由於針孔較毫針大,需要立即上無菌紗布並固定,以防出血和感染。
刀法運用 刀的手法又可分爲基本刀法和組合刀法。
(1) 縱行剝離法:適用於粘連、疤痕發生在肌腱附着處周圍的病變。 刀口線與肌纖維走向平行進皮,刀口達骨面時與肌纖維走向縱行疏剝。若附着部位較寬,可分幾條線縱行剝離,不可橫行剝離,以免將肌腱附着點橇起。
(2) 橫行剝離法:適用於粘連發生在肌纖維非附着部的病變。 刀口線與肌纖維走向平行進皮。刀口達骨面時與肌纖維走向垂直鏟削,將粘連的肌肉或韌帶從骨面上剷起,感覺刀下鬆動時出刀。

(3) 通透剝離法:適用於範圍較大、病變組織較厚的粘連、瘢痕。在病變範圍內取數點進刀,進刀點選在肌間隙或其它軟組織間隙處,達骨面時將軟組織從骨面上剷起,並將病變處的粘連、疤痕切透疏通。
(4) 切開(碎)疏通法:適用於瘢痕、粘連發生在軟組織之間,範圍較小,但病變堅硬或鈣化、骨化的部位,刀口線索與肌纖維走向平行進皮,針刀達病變處將其切開疏通或切碎,以便逐漸吸收。
(5) 纖維切割法:適用於肌纖維緊張或攣縮引起的病變。刀口線與肌纖維走向垂直進皮,切斷少量緊張或攣縮的肌纖維。主用於四肢、腰背較大的肌腹。應用時注意切斷肌纖維的數量一般不超過其所在肌肉的1/3。
(6) 疤痕刮除法:適用於發生在腱鞘壁或肌肉附着點處的疤痕的治療。刀口線與腱鞘或肌纖維走向平行進皮,沿其縱軸切口數刀,反覆疏通至刀下有柔韌感,再將其從附着點處刮除。
針刀並用 根據病變的不同,臨牀上除單用針法或刀法治療外,有時針刀並用。
四、小針刀刀具維護及使用
消毒與維護
小針刀要經過嚴格的消毒方能使用。在清洗乾淨的前提下,象一般手術器械一樣,用紗布或分別包裹後高壓消毒,然後置於乾燥處待用。消毒備用氣陷不可超過一週。如無高壓消毒條件,可用器械消毒液浸泡30分鐘後,撈出拭乾使用。
小針刀在使用前要對針體細心檢查一下,查看有無裂紋、裂疤,有無生鏽,有無捲刃。有裂紋、裂疤者,廢棄不用,有生鏽、捲刃者,應油石磨掉鐵鏽和捲刃,消毒後再用。
使用
1.使用時應手法輕巧,不可使用暴力,防止針體折斷或捲刃。
2.小針刀使用期限一般爲2年,2年後應更換。當然,這主要是指經常使用的情況。若非經常使用,可酌情而定。但使用時應經常維護檢查。
3.防止暈針、休克。醫者應熟悉掌握處理暈針的方法,以防發生意外。
五、關於小針刀與阻滯麻醉相伍用的問題
小針刀在行刀法時,是否應與阻滯麻醉(局麻)相伍用,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小針刀是一種閉合性手術,與麻醉相伍用是一種習慣認識。臨牀上小針刀治療是否應與麻醉相伍用,應根據疾病的情況,手法的方式等具體掌握。
一般地講,骨病治療方法中,如鏟削磨平法、皮質穿透法治療骨無菌性壞死及骨痂鑿開法治療骨幹骨折畸型癒合時,均需與阻滯麻醉相伍用,這樣做,可以減少患者痛苦,保障手術的順利完成。小針刀治療軟組織疾病時,一般無需與阻滯麻醉相伍用,這是因爲:
1.在軟組織部位進針時,要靠“針感”來判斷針刀碰到的是何種阻滯結構,如肌肉、血管、神經、韌帶、還是阻滯間隙。患者有時會有酸、麻、脹、重的感覺,這時一種針刺“得氣”的感覺,也是卡可以耐受的正常感覺。如果有劇痛或觸電樣感覺,這時一種異常感覺,就應停止進針,稍退針,並調整針刀進入的方向。不用麻醉方法可以利用患者的感覺保證進針的安全。
2.小針刀在實行刀法治療軟組織損傷時,只要熟悉解剖,刀法熟練,施術30秒到1 分鐘左右即可結束手術,刺激時間較短,患者一般無明顯痛苦,多可耐受。
小針刀術後,尤其是某些較大的軟組織粘連、疤痕在鬆解、切碎後,使用一定量的麻醉止痛藥物,一方面截斷疼痛的惡性循環,降低局部致痛因子的濃度,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術後局部軟組織的緊張痙攣狀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局部軟組織功能的恢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