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中西醫基礎知識(圖)

時間: 2013-06-14

蕁麻疹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而出現的限局性水腫反應。其表現爲風團、瘙癢。中醫稱“隱疹”。俗稱“風疹塊”。

【病因】該病病因複雜,有的很難找到確切病因。

中醫認爲:本病皆因稟賦不耐,①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鬱於肌膚,致使營衛失調而發病。②服食魚蝦、葷腥等發病或飲食失宜致溼熱內生,加之復感風寒風熱之邪,腸胃溼熱,內不疏泄,外不透達,邪氣鬱於腠理而發病。③平素體弱、氣血虛、氣虛衛外不固,血虛生風,致使病情反覆。④情志不暢,衝任不調,肝氣鬱結,鬱而化火,灼傷陰血,肝腎不足,肌膚失養,生風生燥所致。

西醫認爲:本病病因複雜,慢性蕁麻疹多數找不到確切病因。其常見有:

⒈食物 主要爲動物蛋白,如魚蝦、蛋、奶、蟹、肉、蕈類、草莓等。其次食物中的顏料、防腐劑、調味品等也可引起。有的食物是使機體發生變態反應而發病,而有的食品分解後的鹼性多肽是組胺釋放物。有的蛋白食入後沒完全消化而吸收了腖和多肽而發病,特別是兒童消化功能較差及腸道粘膜通透性較成人不同而常見。

⒉藥物常見的抗生素有青黴素、痢特靈、磺胺及血清製品、疫苗等抗原性藥物,使機體產生變態反應而發病。有的藥物如阿斯匹林、奎寧、嗎啡、可待因、肼苯達嗪等爲組胺釋放劑。

⒊感染常見的有細菌、病毒、真菌等。①細菌感染:常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全身性及局部感染,如敗血症、咽炎、扁桃腺炎、副鼻竇炎、膽囊炎、闌尾炎、膿皰瘡、癤等。②病毒感染:常見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其次爲肝炎病毒、柯薩奇病毒、EB病毒。③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鉤蟲、蟯蟲等。④念珠菌及淺部真菌感染等。

⒋理化因素 常見有冷風、冷水、冷物、熱、日光、壓迫、摩擦及機械刺激,以及某些化學揮發性物質等。

⒌ 動、植物因素如蚊蟲叮咬、動物羽毛、皮屑、蕁麻、毒藤、花粉等。

⒍ 內臟疾病如腫瘤、紅斑狼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風溼病、肝臟病、腎病、內分泌紊亂及代謝障礙等。

⒎ 精神因素 情緒激動、精神緊張。

⒏ 遺傳因素有些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如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等。

西醫發病機理:分爲變態反應與非變態反應兩種。

⒈ 變態反應性 ①最常見的是I型變態反應,上述變應原進入體內產生IgE附着在肥大細胞表面,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與IgE結合,使肥大細胞等釋放組織

胺、激肽、慢反應物質等化學介質引起皮膚、粘膜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高,局部組織水腫,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多而臨牀上出現一系列皮膚、粘

膜、消化道、呼吸道症狀。②少數爲II型及III型變態反應,輸血引起的蕁麻疹病屬II型變態反應。有的患者IgA缺乏時接受A型輸血,產生IgA。當再

次輸入A型血後即形成免疫複合物,激合補體,產生過敏毒素及各種炎症介質,引起紅細胞破碎及過敏性休克和蕁麻疹。III型變態反應由於抗原(如血

清、呋喃唑酮、某些細菌病毒)抗體反應激合補體,使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而發生蕁麻疹。

⒉非變態反應性 某些藥物(阿托品、阿斯匹林、多粘菌素、奎寧、罌粟鹼、可待因、嗎啡)、毒素(蛇毒、昆蟲毒素、細菌毒素)、龍蝦、蘑菇、草

莓、貝殼類等進入體內使C3及C5分解產生過敏毒素C3a、C5a直接刺激肥大細胞產生組胺、激肽而引起蕁麻疹。飲酒、運動、情緒激動可使乙酰膽鹼釋放增多

而出現膽鹼能性蕁麻疹。某些特發性蕁麻疹或先天性血管水腫,可能與補體、C1脂酶抑制物或過敏毒素滅活劑的缺陷有關。

【臨牀表現】臨牀上根據病程分爲急性、慢性及特殊類型蕁麻疹。

腰背部急性蕁麻疹

胸部急性蕁麻疹

腰背部急性蕁麻疹

(一)急性蕁麻疹

發病較急,先感皮膚瘙癢,很快在瘙癢處出現水腫性紅斑、風團,鮮紅色、皮色、瓷白色。大小不等,小至針頭,大如手掌。形狀不定,圓形、橢圓形或不

規則形。全身泛發,也可侷限於某1~2個部位。初起單個散在,逐漸擴大有的融合成片。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逐漸消退,風團變爲紅斑或環形紅斑而消失,

消退後不留痕跡,但新疹又不斷髮出,此起彼伏,一日數次不等。風團出現時自覺劇癢或灼熱。病情重者可出現頭昏心慌、脈細速、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

表現。如系感染引起者,常伴有畏寒發熱、心慌、全身不適等中毒症狀,注意有無敗血症。呼吸道受累可出現咽喉部梗塞感、氣緊、胸悶、呼吸困難、面脣

紫紺,甚至窒息死亡。累及消化道可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劃痕試驗可呈陽性。

(二)慢性蕁麻疹 風團反覆發作,時輕時重,常在睡前或晨起較重,部位不定,遷延數月至數年之久。除瘙癢外,全身症狀較輕。

急慢性蕁麻疹又稱尋常性蕁麻疹。

(三)特殊類型蕁麻疹

⒈人工性蕁麻疹又稱皮膚劃痕症,亦名“皮膚寫字”,系因機體對外界機械刺激敏感性增高,皮膚稍受刺激,如搔抓、摩擦、鈍器劃過皮膚後該處即出現與劃痕一致的條形風團。自覺瘙癢。與蕁麻疹同時發生或單獨出現。皮膚劃痕試驗陽性。

⒉寒冷性蕁麻疹冷刺激後或復溫時出現風團或水腫,分爲獲得性與家族性兩種:①獲得性寒冷性蕁麻疹:多見於女性,青年爲多。當接觸冷風、冷水、冷物或氣溫突然降低於接觸部位或暴露部位出現風團或水腫。自覺瘙癢。持續半小時或數小時消退。有的進冷飲後出現口腔和喉頭水腫。少數可出現胸悶、氣緊、心悸、腹痛、腹瀉,脣及手足發麻甚至暈厥、休克等。寒冷性休克常是冷水中游泳的死因之一。冰塊或冷水(0℃~8℃)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可陽性。本病大多數爲原發,少數可繼發於冷球蛋白血癥、冷纖維蛋白血癥、冷溶血癥、陣發性冷性血紅蛋白尿症。②家族性寒冷性蕁麻疹:較罕見,爲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自幼發病,反覆發作,持續終身。遇冷後出現風團、紅斑、丘疹。自覺灼熱或灼痛,不癢。可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白細胞增多等。被動轉移試驗陰性,冰塊試驗陰性。其發病機理未明。

⒊膽鹼性蕁麻疹多見於年青人,常在飲酒、熱飲、運動受熱或情緒激動時使膽鹼能神經發生衝動、釋放乙酰膽鹼,作用於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而發風團。皮疹爲1~3mm小風團,周圍有1~2cm的紅斑,散在或密集分佈,但不互相融合。持續半小時至1小時消退。累及軀幹及四肢近端,面部及掌跖很少發生。自覺劇癢。偶有出汗、流涎、頭痛、頭暈、噁心、腹痛、腹瀉等。慢性病程,數年後逐漸好轉。用1:5000乙酰膽鹼做皮試或劃痕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可爲陽性。

上肢膽鹼性蕁麻疹

⒋日光性蕁麻疹較少見,皮膚經日光、紫外線、紅外線照射後,在暴露部位出現紅斑、風團,持續數分鐘至1小時消退。自覺瘙癢及針刺感。重者伴畏寒乏力、痙攣性腹痛、暈厥等全身症狀。一般認爲,紫外線波長300mm左右敏感性最高,屬過敏反應。有的可能爲光毒作用致組胺釋放而發病。光感試驗陽性,被動轉移試驗陽性。

⒌壓力性蕁麻疹又稱遲發性壓力性蕁麻疹。皮膚受壓後4~6小時內出現真皮及皮下組織瀰漫性水腫,持續8~12小時消退。常累及行走、站立後的足底,久坐後的臀部,手提重物或穿緊身衣等受壓處。自覺瘙癢、緊繃感、灼痛等。可出現流感樣症狀(如疲乏、畏寒、發熱、頭痛、關節痛等)。慢性病程,常持續1~40年(平均9年)。重物壓迫試驗陽性(玻璃球1.4cm置於前臂中段背側,布帶纏繞並懸掛4kg重物5分鐘,4~8小時(平均3.5小時)局部發生風團。平均持續36小時;或背部用靜止重物壓迫或肩部懸掛15磅重物15分鐘,局部出現遲發性風團或血管性水腫〕。發病機理不明,可能與皮膚劃症相似。

⒍接觸性蕁麻疹皮膚接觸某些物質後局部出現風團及皮膚潮紅。自覺瘙癢,灼熱感。本病可分爲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類。後者常在接觸二亞碸(DMSO)、苯甲酸、蕁麻、昆蟲及水母毒素後數分鐘局部出現風團及血管性水腫。其確切機制未明。免疫原性者直接或間接接觸抗原後,大多數系IgE介導的反應,出現風團或血管性水腫。斑貼試驗陽性。

⒎血清病型蕁麻疹因注射異體血清、動物源性疫苗後8~13天軀幹或全身出現風團,瘙癢,伴發熱、全身不適、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大等。病程多數爲自限性,無後遺症。屬III型變態反應。血中補體降低。

【辨證】

(一)風熱證

多發於夏季,起病急,風團色紅,自覺灼熱瘙癢,遇熱加重,遇冷減輕。多伴有噁心、心煩、口渴、咽部腫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二)風寒證

多發於冬季,風團色白或淡,遇冷加劇,得熱則減輕,自覺瘙癢。可伴有畏寒惡風,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或膩,脈浮緊、遲或濡緩。

(三)氣血兩虛證

風團色淡紅,反覆發作遷延數月數年,日久不愈。勞累後復發加劇。自覺瘙癢,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舌質胖淡,苔薄,脈濡細。

(四)胃腸實熱證

風團發生時伴有噁心、嘔吐、脘腹疼痛、腹脹、腹瀉或大便結燥、神疲納呆。苔黃膩,脈滑數。有的可有腸道寄生蟲。

(五)衝任不調證

風團色暗,時輕時重,多在月經前數天出現,隨月經乾淨而緩解,風團出現與月經有關。可伴有經期腹痛,月經不調,面色晦暗,色暗或有瘀斑。脈細澀。

【診斷】
1.基本皮損爲風團,呈鮮紅色和蒼白色,大小不等,疏散分佈,能相互融合成環形、地圖形等不規則形。
2.皮疹速起速退,成批發生,每日反覆多次。消退後不留痕跡。
3.部分病例人工劃痕試驗呈陽性反應。
4.有劇癢、燒灼或刺痛感。
5.部分患者可出現全身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面色蒼白、心率加快、血壓下降及呼吸困難等。如有高熱、寒戰等中毒症狀,應警惕有無嚴重感染。
【治療】

(一)中醫治療

⒈內治 

癮疹的主要治法,包括辨證施治及成藥驗方。

⑴ 辨證施治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癮疹證治》中記載:“世醫論癮疹……內則察其臟腑虛實,外則分寒暑風溼,隨證調之,無不愈。”說明辨證施治

的重要性。

①風熱證宜清熱疏風、辛涼透表。方用消風散或桑菊飲加減。亦可用防風通聖丸。

②風寒證宜疏風散寒,辛溫解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或麻黃桂枝各半湯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宜養血益氣,調補氣血,疏風止癢。方用八珍湯或當歸飲子加減。

④胃腸實熱證宜疏風解表,健脾益氣,通腑泄熱,除溼止癢。方用防風通聖散合茵陳蒿湯加減。

⑤衝任不調證 宜調攝衝任,養血止癢。方用四物湯合二仙湯加減。

⑵驗方、成藥 生麻黃3g,烏梅肉6g,生甘草9g,水煎服,每日1劑。抗敏口服液。

⑶ 針刺療法可用於慢性蕁麻疹。①體針:風團泛發於全身,選風市、風池、大椎、大腸俞。風團發於下半身者取血海、足三裏、三陰交。②耳針:取

脾、肺、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神門、蕁麻疹穴等。

⒉外治

⑴薰洗法 用香樟木、蠶砂各30~60g,或Z草、蒼耳草、凌宵花、冬瓜皮適量,任選1~2味煎湯薰洗。三黃洗劑外搽患處。

⑵放血療法①耳背靜脈放血:用消毒三棱針刺之出血,每3天1次,10次爲1療程。②分別在雙耳輪、雙中指尖、雙足趾尖消毒後用三棱針刺之放血,每3天1次,5次爲1療程。

(二)西醫治療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以內用藥治療爲主。

⒈全身治療

⑴ 急性蕁麻疹常用的撲爾敏、賽庚啶、酮替芬、非拉根、苯海拉明、去氯羥嗪、安他樂等(任選1~2種)及非鎮靜類抗組胺藥,如息斯敏、特非拉丁、仙特敏、玻麗瑪朗(甲喹吩塞)等任選一種聯合應用症狀都能得到控制。症狀緩解後逐漸減量。皮疹廣泛者加用鈣劑。如喉頭水腫、呼吸困難、或過敏性休克應立即注射1:1000的腎上腺素0.5~1ml(心臟病患者慎用)。靜脈注射氫化可的鬆100~200mg或地塞米松10~20mg,酌情給予氨茶鹼0.25g,給O2。必要時氣管切開,心電監護。如感染引起者要用有效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藥。並處理感染病竈。腹痛者加用阿托品、654-2等。

⑵慢性蕁麻疹選用上述2~3種抗組胺藥聯用。可加用抗H2受體藥物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多慮平等。酌情加用腦益嗪、氨茶鹼、利血平、心痛定、氯喹等。也可選用非特異性療法如組胺球蛋白、靜脈封閉治療、自血療法、胎盤組織液等。

⑶特殊類型蕁麻疹 ①皮膚劃痕症 選用H1、H2受體拮抗劑,如羥嗪、雷尼替丁等,嚴重者加用類固醇激素。避免使用青黴素。②寒冷性蕁麻疹注意保暖。首選賽庚啶,酌情加用羥嗪、酮替芬、多慮平、6-氨基己酸。可行冷脫敏治療。③膽鹼能性蕁麻疹應避免過熱、情緒激動。除用抗組胺藥外,可加用抗膽鹼藥,如654-2、阿托品等。也可選用達那唑0.6g/d,漸減爲0.2g~0.3/d或甲喹吩嗪(玻麗瑪朗)5mg,1日2次。④壓力性蕁麻疹 用抗組胺藥無效,可用皮質類固醇激素。⑤日光性蕁麻疹 除用抗組胺藥外可合併用氯喹。

⒉ 脫敏治療對致敏原(某些吸入物或食物等)檢測陽性者可進行脫敏治療。

⒊ 物理治療UVA或PUVA照射對日光性蕁麻疹有效。對皮膚劃痕症、膽鹼能性蕁麻疹及冷性蕁麻疹也有一定療效。

⒋ 外用藥物治療可用1%薄荷或樟腦爐甘石洗劑外用。

【預防與調攝】

⒈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及可能的誘因。

⒉飲食適度,忌食腥辣發物,避免攝入可疑致敏食物、藥物等。

⒊ 注意氣候變化時,冷暖適宜,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保持良好心態。

⒋清除體內慢性病竈及腸道寄生蟲,調節內分泌紊亂。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6-15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蕁麻疹的治療目前主要採用“中醫內調免疫療法”治療蕁麻疹療效很好、且安全無副作用!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可點擊下方的專家圖標進行在線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