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脊穴埋線臨牀應用現狀與拓展

時間: 2013-05-12

自從CT問世以來對頸椎病、腰椎病的認識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其生理、病理過程和其臨牀症狀以及治療都產生了質的變化。中醫歷代書籍沒有頸椎病、腰椎病的病名,更沒有頸夾脊的相關論述,雖然督脈旁邊的華佗夾脊穴有穴位標示,但其治療病症卻闡述簡單、籠統,頸夾脊更隻字末提。所以只有十四經脈、奇經八脈相關穴位的詳細論述。脊椎兩側的夾脊穴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的作用近十幾年來有了詳細的研究,在治療上取得了質的突破,例如針刀鬆解夾脊治療各種頸椎病和腰椎病,取得了見效快的效果,鍼灸治療頸腰椎病也顯示了其獨特的發展前景,我們從2001年使應用埋線療法治療頸椎病、腰椎病以及胸夾脊治療內科疾病取得了優異成績,經埋線治療的頸椎病,針到病除,且療效持久,不易復發,補充了推拿、按摩、針刀治療見效快、易復發的不足和鍼灸的繁瑣持久治療之不足,埋線治療頸椎病、腰椎病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華佗夾脊穴從古至今被廣泛運用於鍼灸臨牀,或針或灸,多獲良效。華佗夾脊穴,也稱夾脊穴,佗脊穴最早提出明確位置概念的是晉朝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夾背脊大骨完中去脊各1寸。”近代承淡安在《中國鍼灸學》中首先提出了“華佗夾脊穴”的名稱,歸入經外奇穴。據1990年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的國家標準《經穴部位》,夾脊穴的定位“在背腰部,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上旁開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然而在臨牀運用中,夾脊穴被不斷擴充, 如頸段和骶段夾脊處已被不少醫家列入夾脊穴範疇。據夾脊穴的位置特點及現代解剖知識,夾脊穴當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範圍內的所有穴位,埋線時於脊中線旁開0.3~0.5寸較爲安全。

一、埋線操作方法

①平刺:即沿皮透刺,一針透數穴;

②斜刺:即針尖以45度或75度向脊中線刺入;

③直刺:即垂直入針。直刺華佗夾脊穴安全可行。我們在局部解剖的尸解中可以看到,以每椎棘突下旁開0.5同身寸爲標準,深刺時均能抵達椎板,在椎體上測得椎板側緣距中線寬度。最窄處也達1cm 以上,近於0.5同身寸,所以直刺夾脊C5~L5不致刺入胸腹腔而損傷臟器。且針尖置於錐板之上,即使患者突然咳嗽或偶然移動身軀也不致造成意外。

一次性微創埋線針的應用,對夾脊穴的治療提供了方便的治療手段,一般頸部使用9號針,00號線,病人疼痛反應小,但是效果很好,一般針到病除,且不易復發。手法是沿頸夾脊旁開一公分直刺4-5公分,針下有溫暖感時效果最好。胸部用0-1號線,一般沿胸夾脊透穴平刺,幾個夾脊穴透穴能起到協同作用,例如:胸7-5治療各種胃病,配合常用穴位,效果更好。腰夾脊用1-4號線,腰3/4,4/5,5/D1的腰椎間盤突出必須用4號線,線體一定要進入椎間孔效果最好。具體的埋線操作方法是:例如腰4/5椎間盤突出,在腰4/5之間旁開1公分定穴,在下一椎體旁開2公分處爲進針點,以45度角向上一椎體方向斜刺入椎間孔, 如果L5D1椎間盤突出,在L5D1之間旁開1公分定穴,在下一椎體旁開1.5公分處爲進針點,以45度角向上一椎方向斜刺入椎間孔。埋線後如果針孔出血不要立刻止血,出血量10到20毫升爲宜,如果不出血且需要放血,最好拔火罐放血。埋線後出血可以使疼痛迅速消失,立竿見影。

二、臨牀選穴     2. 1 根據脊髓與神經的節段分佈選穴:這是臨牀最常用的選穴方法。其具體運用是:用C1~C4 夾脊穴治療頭部疾患。用C1~C7 夾脊穴治療頸部疾病。用C4~C7 治療上肢疾病,用C5~L5 夾脊穴治療腹腔內臟疾病。用T11~S2 治療腰骶部疾病。用L1~S4 治療盆腔內臟疾病。用L1~S2 治療夾脊穴治療下肢疾病。
    2. 2 間隔選穴:本着“精簡、安全、高效”的原則,有專家力主運用夾脊穴當間隔取穴, 即從第2胸椎下緣起,隔一椎取一穴, 每側共八穴
    2. 3 根據所臨背俞穴功效選穴:夾脊穴與背俞穴部位臨近,功效相似,如夾脊T3、T5、T7、T9、T11、L2 分別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腎俞相對應,臨牀可交替或代替使用。
    2. 4 根據穴位壓痛及陽性反應物取穴:由於脊旁壓痛及陽性反應物常反應臟腑病變,因此取該穴進行治療常獲速效。    三、臨牀應用     目前已經有許多夾脊穴治療疾病的現代臨牀報到。有人採用華佗夾脊穴治療運動系統疾病,如:腰椎後關節錯位、腰椎間盤突出症、肩周炎等, 取得良好療效;有人總結, 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如: 脊髓空洞症、外傷性截癱等,療效顯著:有人認爲, 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每獲佳效;有人用挑治華佗夾脊穴治療淋巴結核;有人則報告用穴位注射法治療季肋部帶狀皰疹;有人採用隔姜灸夾脊S1~ 4和腰陽關治療血小板減少症;有人採用火針刺華佗夾脊穴治療腹瀉。等等。

我們應用夾脊穴埋線治療頸椎病、腰椎病及常見病 取得了立竿見影、針到病除的臨牀效果。

頸椎1  C1  眩暈、偏頭痛、失眠、嗜睡、頭昏沉、頸性高血壓、腦供血不足、搖頭
頸椎2  C2  眩暈、頭痛、失眠、嗜睡、眼乾澀、耳鳴、心動過速、腮腺炎、過敏性鼻炎
頸椎3  C3  眩暈、頭昏沉、偏頭痛、頸肩綜合徵、神經痛、溼疹、牙痛、張口不能
頸椎4  C4   頭昏、噁心、呃逆、雙手麻木、肩周炎、落枕、鼻塞、牙痛
頸椎5  C5  胸痛、心跳過緩、噁心、呃逆、頸、肩、手掌脹痛、口臭、火氣大
頸椎6  C6   血壓波動、肩部疼痛、肩、拇食二指麻、扁桃體腫大、肩膀痛、上肢外側麻痛
頸椎7  C7 氣短胸悶、第四、五指麻痛、頸根、肩胛痛、咽喉痛、肩膀硬化、上肢後內側麻痛

胸椎1  T1  氣短、氣急、肘手痛、涼、早博、手軟無力、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2  T2  氣短胸痛、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絞痛)、肩膀硬化、上臂後側麻痛
胸椎3  T3  肺部、支氣管症狀、易患感冒
胸椎4  T4  胸背痛、胸悶、冠心病(心絞痛)、長嘆氣、
胸椎5  T5  口苦、低血壓、胃痙攣、癲癇
胸椎6  T6  胃痛、消化不良、胃痙攣
胸椎7  T7  胃潰瘍症狀、消化不良、胃下垂、口臭
胸椎8  T8  免疫功能低下、肝膽病、糖尿病
胸椎9  T9   腎功能障礙、小便白濁、尿不暢、過敏證、身體手腳冰冷、癲癇
胸椎10 T10  腎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
胸椎11 T11  腎功能障礙、尿道病、皮膚病
胸椎12 T12  下腹疼涼、疲勞綜合症、不孕症、風溼症、生殖器官表面痛癢
腰椎1  L1  結腸功能失調、便祕、腹瀉、腰痛、下腹痛
腰椎2  L2  下腹痛、腰痠痛、性機能減退
腰椎3  L3  膀胱、尿少、腰、膝內側痛無力
腰椎4  L4  腰痛、坐骨神經痛、排尿困難、尿頻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側、痔瘡
腰椎5  L5  腿血液循環不良、下肢無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後\外側月經不調、
骶椎  腰骶關節病變、足根痛麻涼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四、機理探討

4. 1 從經絡理論角度探討:夾脊穴內夾脊裏督脈,外臨膀胱經。督脈其經脈有與足太陽經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絡脈深入在脊柱的兩旁,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相互貫通。夾脊穴的鍼灸效應是通過“督脈之別”、“督脈”和膀胱經得以發揮。督脈爲“陽脈之都綱”,“總督諸陽”,足太陽膀胱經爲巨陽,通過督脈之別,與督脈之陽氣化生精微,內可以養神,外可以柔筋。且夾脊穴與諸臟腑背俞相鄰,五臟六腑之氣均有此輸轉。夾脊穴所在恰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外延重迭覆蓋之處,夾脊穴於此聯絡溝通二脈,具有調控二脈的樞紐作用,埋線夾脊穴時能起到夾督脈之陽,助膀胱之氣,調理臟腑,疏通經脈,調節兩經的整合作用。
    4. 2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認識:夾脊穴的穴位解剖可見,每穴附近均有脊神經後支通行,神經纖維所支配的範圍覆蓋了穴區部位,胸、腰、骶神經的後支呈節段性分佈,故華佗夾脊主治按區劃分,由於同一節段背俞穴與華佗夾脊穴的神經支來自同一脊神經後支,支配同一節段骨胳肌,因此,埋線應用中,背俞穴與同節段內華佗夾脊主治相近。根據神經解剖學研究,交感神經纖維通過交通支與脊神經聯繫,並隨脊神經分佈到周圍器官和臟器,埋線刺入穴位後,引起針感傳導反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作用,可影響到交感神經末稍釋放的化學介質,從而調整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