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肺癌術後五年能否存活

時間: 2012-03-05
正確率近九成腫瘤防治中心新成果登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近年,肺癌死亡率上升至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我國每年有60萬人死於肺癌,5年生存率也只有40%-70%,現有醫學手段無法預測這些患者的預後。經過13年研究,腫瘤防治中心戎鐵華教授課題組通過腫瘤分子信息和數據挖掘方法可以預測早期非小細胞肺癌5年內是否死亡,這一預測的總正確率達到 87.2%,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發表,該雜誌影響因子達到15.484。   獨特的研究角度,突破常規醫學手段無法預測預後的瓶頸   肺癌主要分爲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在兩種主要的肺癌類型中,非小細胞肺癌約佔75%,是造成肺癌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即使是外科手術療效較好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其5年生存率也僅在40%~70%之間,意味着30%~60%的病人會在5年內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現今醫學界廣泛應用的 pTNM分期系統難以準確地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後,對於個體化的預後預測更是束手無策。
  戎鐵華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從1996年開始探索新方法。他們利用組織芯片和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對大樣本量的早期肺癌中可能和預後相關的30多種分子標記物進行了檢測,結合病人的臨牀病理特徵及預後資料,並且和中國科技大學數據挖掘專家合作,用支持向量機方法篩選構建三種早期肺癌個體化預後預測模型,並且對三種模型進行了驗證。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可重複性,對標本處理的要求比較低,而且實驗的費用相對比較低廉。目前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得到國際同行的初步肯定。   檢測費用大大低於國際類似基因預測   據悉,該研究成果之所以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主要是因爲類似的用基因預測癌症的檢測方法非常昂貴,如美國臨牀應用的乳腺癌70個基因檢測收費就達到 4200美元,而且基因特徵與中國人有區別;戎鐵華教授課題組用來預測早期非小細胞肺癌預後的診斷手段,成本只需幾百元人民幣,有利於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給普通肺癌病人帶來的福音
  
  該技術一旦成熟,今後每個肺癌病人開刀做完手術後,可藉此預測其5年存活情況。預後情況好的就不必再做放療化療,減少痛苦和負擔;預後差的病人則要研究及時輔做化療、放療或者生物治療。而且檢測費用遠比國外的基因檢測便宜。
上一篇:“結腸癌”事件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