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預後影響因素

時間: 2012-04-15

直腸癌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手術切除是治療直腸癌最爲重要的方法,但術後復發和轉移往往是影響治療效果和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使直腸癌患者的總體預後不夠理想。如何提高直腸癌治療效果,研究直腸癌預後及其影響因素越來越受直腸癌外科的重視,現將近年部分研究資料進行分析如下。1  患者一般情況、診斷方式及家庭背景對預後的影響1.1  年齡、性別及並存疾病  一般認爲,年齡小的直腸癌患者預後較差,尤其是30歲以下青年患者爲著,其原因可能在於青年患者症狀不明顯,或對臨牀症狀不予重視,確診時多爲晚期(Dukes C+D佔80%),且低分化癌、黏低分化癌所佔比例高[1]。高齡直腸癌患者與青壯年直腸癌患者相比,因生理功能衰退、患病後症狀輕微或不典型、易誤診、就診時已屬晚期,也可導致預後不良。但有報道對年齡≥40歲和<40歲的患者相比,其局部複發率5年生存率基本相似,表明年齡因素與預後無明顯相關性[2]。研究認爲,男性患者較女性患者預後差,有資料統計743例直腸癌患者中,女性組5年生存率優於男性組[3],可能是由於女性患者腫瘤有被膜的多,血管浸潤的發生率低[4]。1.2  診斷方式  傳統直腸癌診斷方式主要是依靠病史、大便隱血檢查、直腸指診、鋇灌腸X線檢查及內鏡檢查。這些檢查對於癌腫局部浸潤深度、區域淋巴結及鄰近器官侵犯轉移等了解不夠徹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從而影響對預後的評估。而先進輔助診斷設備如腔內超聲檢查(EUS)能清楚地顯示5層腸壁結構,精確觀察腫瘤浸潤深度。有學者比較用腔內超聲(EUS)、結腸鏡和盆腔CT在監測直腸癌術後局部復發中的作用,62例患者中,11例復發者全部被EUS診斷,其中2例)其他方法無法發現[5]。早期的CT、MRI不能分辨<10mm的淋巴結,而新代產品能對直徑3mm的淋巴結做出分辨,正確使用這些器具,能對臨牀治療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直腸癌患者的預後和術後生存率。1.3  家庭背景  有學者對有無家庭背景的直腸癌年輕患者手術研究發現,兩者術後的5年生存率分別爲83.3%和59.38%。反映遺傳因素對預後也有一定的影響[6]。有約2.5%~11%的直腸癌患者在手術切除後可在餘留的大腸中再長新的原發性大腸癌[7]。2  手術因素對預後的影響2.1  手術方式、切除範圍  大量資料研究表明,引起術後局部復發的主要原因是手術切除範圍不夠,直腸癌時約有30%以上的病例直腸繫膜中有癌細胞沉着。而且有約20%在直腸繫膜遠側存在癌細胞播散,傳統方法鈍性分離,不但直腸繫膜切除不全,而且易引起癌細胞殘留、播散和種植,導致直腸癌術後複發率居高不下[8]。1982年Heald等首先報道了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ME),使局部複發率由12%~20%降低至4%,極大地提高了患者術後5年生存率[9]。Wibe等比較1978~1982年來採用TME時,直腸癌局部複發率爲35%,而1993~1996年共109例直腸癌行TME手術後局部複發率爲6.6%[10]。多數資料表明,堅持TME的原則基礎上,直腸癌患者手術方式對預後無明顯影響。Enker等報道246例直腸癌按TME原則行根治術,其局部複發率爲7.3%,5年生存率爲75.0%[11]。1998年Heald等報道405例直腸癌行TME手術,5年局部複發率爲3%,5年生存率爲80%[12]。有報道低位直腸癌套入式結腸直腸黏膜吻合術,隨訪顯示局部複發率爲5.4%,5年生存率爲70.7%[13]。國外資料報道,利用雙吻合器法行LAR後經隨訪,其吻合口瘻發生率、局部複發率及生存率與APR相同[14]。對腹腔鏡手術治療直腸癌國外文獻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