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脾法爲主治療胃癌的研究進展

時間: 2011-08-13

  胃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惡性消化道腫瘤。在我國,胃癌發病率死亡率佔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第一位。手術雖然爲首選的治療方法,但根治術後,胃癌Ⅲ-Ⅳ患者5年生存率爲11.3%-22%,同時化療的有效率在40%-50%左右,所以胃癌的轉移和術後復發是影響其治療效果,危害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臨牀實踐證明,選擇中醫藥或中醫藥聯合化療治療胃癌可取得較好療效。健脾作爲治療胃癌一基本原則在臨牀得到廣泛運用,現將其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病因病機研究

  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對胃癌有所認識,如《素問·腹中論》雲:“病有腹中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樑……裹大膿血,居於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中晚期胃癌,病機複雜,症狀各異。從邪正盛衰角度出發,中晚期胃癌患者的臟腑虛損,氣血虧虛程度不同,其中強調脾虛爲本。古今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種以“虛證論”爲主的學術觀點,認爲胃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於患者脾胃之氣的衰弱。中醫學理論認爲脾虛證具有許多中醫徵候所共有的模糊的、全身性的、慢性的、虛性的、與正常體質呈漸變關係的病理特點,辨證論治表明,脾虛證往往比病更能反映疾病的本質。邱佳信〔2〕通過文獻研究、臨牀觀察及實驗研究,認爲胃癌的本質是脾虛,脾虛貫穿於胃癌的始終,在胃癌形成、發展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並提出以健脾法爲主治療胃癌。

  2.臨牀治療

  健脾是治療大法,中醫具體辨證看來,脾虛證有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之分,三者在病機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其臨牀表現和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胃癌的治療必須在“扶正抗癌”的治則基礎上,加以辨證用藥,使胃癌的不同證型及時得到處理和糾正。而在晚期胃癌的病程中常出現脾虛溼困者,則加用健脾利溼、恢復胃腸運化功能,故“健脾”亦貫串在治療腫瘤的始終,對提高療效至關重要。

  以健脾爲主具體辨證施治治療胃癌從現代醫學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癌前病變的治療,術後輔助及抗復發轉移治療,降低放化療降低毒副反應。

  2.1改善癌前病變 胃癌的癌前病變通常表現爲胃粘膜腸化不典型增生及由此而表現出的萎縮性胃炎。胃粘膜的癌變即由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縮腸化→異型增生→胃癌的過程模式已爲國內外多數學者所贊同[ 3 ]。中醫藥從治療胃癌的癌前病變着手防治,取得較好臨牀療效。錢秉國[ 4 ]運用健脾理氣化瘀法治療4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自擬健脾理氣化瘀湯爲主方:柴胡10g 赤芍藥10g 白芍藥10g 炒枳殼10g 炒黨蔘15g 茯苓12g 炙甘草6g 蒲公英15g 丹蔘15g 莪術10g,結合臨證加減,3個月爲一個療程兩個療程後複查胃鏡及病理活檢。治療結果顯示:治癒3例,顯效8例,有效2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其中19例中、重度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顯效2例,有效14例,總有效率84.2%,HP轉陰13例,有效率72.2%。趙林江[ 5 ]等健脾化溼理氣化瘀法治療萎縮性胃炎38 例, ,中藥用人蔘湯、黃芪建中湯和枳術丸加減,治療結果:治癒3 例,顯效8 例,有效20 例,無效7 例,總有效率81. 5 % ,其中伴中、重度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18 例,顯效3例,有效12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83 %。可見健脾在該病中醫辨症論治中不僅可解除臨牀症狀,而且可使腺體萎縮逆轉,改變胃癌的癌前病變,從而達到防治胃癌的作用。

  2.2 術後輔助及抗復發轉移治療 從目前治療來說,合理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但術後病人的恢復及輔助治療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過程。胃癌病人具有免疫力低下,消化道症狀等,加之手術打擊等都是影響其預後的重要方面,健脾中藥治療正是從提高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質量及抗復發轉移的出發。陸敏[6] 健脾益氣法治療晚期胃腸癌患者臨牀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後顯效8 例、有效12 例、無效8 例, 對照組顯效4 例、有效8 例, 無效13 例, 經統計學處理, P 值< 0. 05, 提示中藥可明顯改善晚期胃腸癌患者的臨牀症候。該研究通過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細胞免疫的統計分析,表明健脾益氣中藥可改善患者的中醫症候, 緩解疾病的發展, 維持患者生活質量的穩定,改善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鄭堅等[7]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健脾中藥組、四君子湯組肝轉移率和肝轉移竈均數比較低於對照組(P <0.05),腹膜種植轉移竈均數比較,健脾中藥組低於對照組(P <0.05),腹水率健脾中藥組低於對照組(P <0.05),表明健脾中藥對進展期胃癌患者有延長生存期和抑制轉移復發作用。

  2. 3 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 據統計,在胃癌的不同階段有應用化學治療指徵者至少佔所有患者的2/3,故化療在胃癌的綜合治療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有的抗癌藥都不能完全避免對正常組織細胞的損害。中醫理論認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說明腫瘤的形成是“正虛邪踞”所致。放化療使機體因其毒性而受損,表現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肝腎虧虛,陰陽失衡,臟腑虛弱等。放化療的毒副反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消化道症狀;如腹脹,納呆,噁心,乾嘔,腹瀉等。②骨髓抑制;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貧血等。④炎性反應;如發熱,患部疼痛,口腔炎,口腔潰瘍,靜脈炎等。中醫在臨牀上常用健脾之法組方來降低化療的毒副作用,使化療能安全、順利地完成。胡萍萍等[ 8 ]以黃芪、黨蔘、白朮、山藥、甘草、茯苓、半夏、三棱、莪術、桃仁、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外爲主方隨證加減配合化療來治療胃癌患者,結果顯示:與單純化療組相比,治療組的5年生存率明顯提高,同時化療後的全身反應及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顯著減輕。王守章、明殿勇等[ 9 ]關於中藥防治胃癌術後化療毒副反應267例臨牀報道中,運用基本方(西洋參12g 黃芪15g 茯苓12g 白朮12g黃芩12g 黃連12g 半夏12g 生薑15g 甘草9g)的基礎上隨症加減來配合化療,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的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全身反應明顯減輕,白細胞下降不明顯,心肝腎等臟器功能損害不顯著,再次證明中醫藥運用扶正補中,培運脾土等方法對於預防治療化療的毒副反應療效顯著。

  3.結語

  隨着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健脾法在胃癌治療當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無論與手術、放化療結合,還是疾病穩定期的治療,對於臨牀症狀的改善,延緩疾病進展等方面均有顯著療效。但實際也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解決的問題:1、健脾中藥部分作用機制及作用靶點的研究尚不夠明確,以及對於胃癌具體病理分型的研究治療仍處於比較模糊的狀態;2.對於脾虛型胃癌的診斷標準有待進一步明確及推廣;3、給藥方式的探索,藥物劑型的多元化,湯藥口服給藥爲主的治療方法,因其療程長影響依從性,可以力求在保證臨牀療效的情況下,對藥物進一步改良。總之,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可以針對以上問題不懈努力,力求將健脾法治療胃癌方面進一步完善,推動中醫藥治療胃癌向前發展。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4-04-16
腫瘤都需要綜合治療,胃癌一般首選手術,然後化療。要根據病人體質、病情等不同情況有所不同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4-04-16
胃癌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法,早中期儘可能手術治療,晚期無法手術者可姑息治療以提高生存質量。
第3樓 熱心網友 2014-04-16
漢代張仲景《金貴要略》言:“朝食暮食,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脈緊而澀,其病難治。”古以“胃脘痛、伏樑、翻胃、膈噎、積、木、死血、血癥、血痛、血臌”等,以代之。胃脘痛既胃氣痛也,伏樑既鼻癌也,翻胃既胃炎也,膈噎既食道癌也,積既肺腫瘤也,死血既肝腫瘤也,血癥既白血病血癌也,血痛既血瘤或血管瘤也,血臌既胃腫瘤胃癌也,木既骨關節和皮膚腫瘤也,肺癌既痰結也,肝癌既肝血瘀(有三種),腎、膀胱、膽囊、腸、腦、目等等既瘀血腫瘤也。明龔廷賢《壽世保元》論:“翻胃”:脈浮緩者生,沉虛弱者死,翻胃之症其來也未有不由膈噎而始者,膈噎者,喜怒不常,所思勞役,警恐無時,七情傷於脾胃,鬱而生痰,痰與氣博,升而不降,...
第4樓 熱心網友 2014-04-16
中藥 中醫講究辯證論治 根據具體的病情來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
第5樓 熱心網友 2014-04-16
胃癌,祖國醫學稱之爲“噎嗝”、“胃反”。多由於飲食不節,或情志抑鬱所致。過食辛辣酸躁之品,積熱消陰,淤熱停留,日久成塊,阻於食道、胃脘;或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氣鬱則津液不能輸布而成痰,血液不得暢行而成淤,痰淤互結,日久成痞、成塊,阻礙食道,停留胃脘,故發此病。因此,治療上宜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採取不同的理法方藥進行辨證論治。 孔彪儒教授歷經50餘年,通過對傳統300餘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對90多種民間“七藥”進行研究、探索,結合消化道癌變的解剖學及形態學特點,成功研製出專門治療胃癌的藥物--“胃癌康復湯”,並首創“綠色靶向消瘤法”,通過對中藥劑型的改變,使藥物可直達癌腫表面,附着在腫塊上面,直接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