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全世界估計有1.8億人,其中約35%處於生育期,在中國有3700萬~4000萬HCV感染者,當然也存在生育期感染者,所以,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也應當引起重視。
丙肝病毒也可發生母嬰傳播
HCV感染與乙型肝炎病毒一樣也可以發生母嬰傳播,但這種傳播機率沒有乙型肝炎病毒那麼高,如果乙肝母親的HBeAg陽性、HBV DNA也陽性,母嬰傳播發生率高達95%~100%。HCV的母嬰傳播率較低,我國《丙肝防治指南》說,抗-HCV(丙肝抗體)陽性的母親將HCV傳播給新生兒的危險性爲2%,如果母親分娩時丙肝病毒核酸(HCV RNA)陽性,則傳播的危險性爲4%~7%,但如合併感染艾滋病毒(HIV)時,其傳播危險性高達20%,母親體內的高HCV載量,會增加傳播的危險性。所以,能否發生HCV的母嬰傳播一定要先檢查丙肝抗體(抗-HCV)和HCV核酸(HCV RNA)。
總之,HCV的母嬰傳播沒有HBV那麼嚴重。歐洲肝病學會及國際丙肝共識會議認爲,慢性無症狀HCV感染者婦女不是妊娠的禁忌,對此國內則沒有共識。HCV能否發生“父嬰傳播”,國內外的研究很少。
HCV母嬰傳播的確定
感染了HCV的母親所生的孩子是否發生了HCV母嬰傳播,一般可在生後半年後、一年後各檢查一次孩子血液,看是否存在HCV RNA,如果爲陰性,提示這個孩子是健康的,如果陽性,則可診斷爲感染了HCV。臍帶血檢出HCV RNA,多爲母血污染所致,是一過性的,不能作爲HCV母嬰傳播的依據。
在孩子出生後、3個月時分別檢查她的血液,發現丙肝抗體(抗-HCV)陽性,還不能說感染了HCV。因爲丙肝抗體(抗-HCV)屬於一種IgG型抗體,它可以通過母親胎盤進入胎兒血液中,來自母體的抗-HCV不能作爲子宮內HCV感染的證據,一般說來,這種抗體在孩子體內可保留6個月左右,或更短時間,以後就消失了,不可診斷爲HCV的母嬰傳播。但是,抗-HCV在孩子體內持續陽性,達12個月以上時,應視爲已經發生HCV的母嬰傳播,最好再結合HCV RNA檢測。
2007年亞太地區肝病協會的《丙肝診療共識》指出,圍產期獲得性HCV感染必須在大於18個月齡後檢測到抗-HCV纔可診斷。又說,小於18個月的嬰兒,可在出生2月後進行HCV RNA(PCR法)和肝功能檢查,HCV RNA陽性有重要提示價值,如果陰性,應在15個月齡時複查,以確認嬰兒是否感染HCV。2009年美國的《丙肝指南》也提出,不推薦丙肝母親分娩嬰兒在出生時接受抗-HCV檢測,並認爲抗-HCV檢測應在18個月齡或更晚時進行,該指南也認爲,孩子出生後1~2個月檢查HCV RNA,如爲陽性,對診斷丙肝有意義。
母嬰傳播的危害性和治療
我國的研究表明,發生HCV的母嬰傳播後主要是“隱性感染”,孩子沒有任何症狀,肝臟功能也是正常的,這種情況佔69.2%,其次是“亞臨牀感染”,症狀不明顯,肝臟功能僅有輕微改變,佔23.1%,最後是臨牀型丙肝,有一些症狀,肝臟功能也有改變(主要是轉氨酶升高),佔7.7%。
據我國醫生觀察,小兒感染HCV預後良好,不加治療,一年後可能發生HCV的“自發清除”。大多數報告認爲,年齡越小,感染HCV後的“自發清除率”越高。但國外有的研究認爲,母嬰垂直傳播HCV的新生兒,日後多會發生慢性感染,僅有9%可自然康復。這提示,對此仍然沒有達成共識。
對於母嬰傳播的小兒丙肝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療,意見尚未統一,主張治療者認爲,應用干擾素早期治療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不主張治療者認爲,孩子感染HCV沒有症狀,或很輕微,預後良好,抗病毒治療可能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根據丙肝的特點,我們認爲,等孩子大一點治療是上策,因兒童丙肝很少有快速疾病進展的情況。兒童丙肝應用干擾素治療不比成人丙肝的療效低,但也不要等到成年後治療。美國《丙肝指南》指出,2~17歲HCV感染者可接受抗病毒治療,治療的適應證與成人丙肝相同,兒童丙肝應採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每週1次,每次60μg(微克)/m2(米平方),即按孩子體表面積計算用藥量。同時聯合應用利巴韋林(病毒唑),每天每千克體重15mg(毫克)。療程48周。
多數學者認爲,丙肝母親給自己孩子哺乳是安全的,不會增加孩子HCV感染率,但是,也有人發現,當丙肝母親體內有高載量HCV RNA時,孕婦的乳汁中也可檢查出HCV,如果母親的乳頭受傷,破裂出血時,就要停止母乳餵養。母親合併感染了艾滋病毒絕對不可再進行母乳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