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痛是爲什麼?

時間: 2013-03-25
前列腺痛是指前列腺的任何不適或疼痛。前列腺包繞後尿道,是膀胱內尿液流出的必經之路,前列腺液參與構成精液,泌尿生殖系統許多疾病都可導致前列腺痛的產生。前列腺痛症狀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慢性前列腺炎是其常見原因之一。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膿腫也可產生前列腺痛,但會隨着感染控制、膿液引流而好轉。局部進展性前列腺癌也會導致前列腺痛,這種疼痛往往難以緩解。以下內容主要探討前列腺炎相關的前列腺痛,其主要表現爲骨盆區域疼痛,可見於會陰、陰莖、肛周部、尿道、恥骨部或腰骶部等部位,不同患者間存在顯著地個體差異。 疾病分類 前列腺痛的命名屬於舊的分類體系,在該體系中前列腺炎分爲: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acutebacterialprostatitis,ABP)、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bacterialprostatitis,CBP)、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nonbacterialprostatitis,CNP)、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前列腺痛相當於前列腺炎NIH分型中的III型。 根據前列腺按摩液/精液/終末尿常規顯微鏡檢結果,該型又可再分爲炎症性和非炎症性2種亞型:炎症型患者的前列腺按摩液/精液/終末尿中白細胞數量升高;非炎症型患者的前列腺按摩液/精液/終末尿中白細胞在正常範圍。二者各佔50%左右。 發病原因及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未明,病因學十分複雜,存在廣泛爭議:可能是由一個始動因素引起的,也可能一開始便是多因素的,其中一種或幾種起關鍵作用並相互影響;也可能是許多難以鑑別的不同疾病,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臨牀表現;甚至這些疾病已經治癒,而它所造成的損害與病理改變仍然持續獨立起作用。多數學者認爲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體感染、炎症和異常的盆底神經肌肉活動和免疫異常等共同作用結果。 病原體感染 本型患者雖然常規細菌檢查未能分離出病原體,但可能仍然與某些特殊病原體:如厭氧菌、L型變形菌、納米細菌(nanobacteria)、或沙眼衣原體、支原體等感染有關。有研究表明本型患者局部原核生物DNA檢出率可高達77%;臨牀某些以慢性炎症爲主、反覆發作或加重的“無菌性”前列腺炎,可能與這些病原體有關。其他病原體如寄生蟲、真菌、病毒、滴蟲、結核分枝桿菌等也可能是該型的重要致病因素,但缺乏可靠證據,至今尚無統一意見。 排尿功能障礙 某些因素引起尿道括約肌過度收縮,導致膀胱出口梗阻與殘餘尿形成,造成尿液反流入前列腺,不僅可將病原體帶入前列腺,也可直接刺激前列腺,誘發無菌的“化學性前列腺炎”。 許多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多種尿動力學改變,如:尿流率降低、功能性尿路梗阻、逼尿肌-尿道括約肌協同失調等。這些功能異常也許只是一種臨牀現象,其本質可能與潛在的各種致病因素有關。 精神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經久不愈的前列腺炎患者中一半以上存在明顯的精神心理因素和人格特徵改變。如:焦慮、壓抑、疑病症、癔病,甚至自殺傾向。這些精神、心理因素的變化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後尿道神經肌肉功能失調,導致骨盆區域疼痛及排尿功能失調;或引起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變化而影響性功能,進一步加重症狀,消除精神緊張可使症狀緩解或痊癒。但目前還不清楚精神心理改變是其直接原因,還是繼發表現。 免疫反應異常 近年研究顯示免疫因素在慢前列腺炎的發生發展和病程演變中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的前列腺液和/或精漿和/或組織和/或血液中可出現某些細胞因子水平的變化,如:IL-2、IL-6、IL-8、IL-10、TNF-α及MCP-1等,應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有一定效果。 氧化應激學說 正常情況下,機體氧自由基的產生、利用、清除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前列腺痛患者氧自由基的產生過多或/和自由基的清除體系作用相對降低,從而使機體抗氧化應激作用的反應能力降低、氧化應激作用產物或/和副產物增加,也可能爲發病機制之一。 盆腔相關疾病因素 部分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前列腺外周帶靜脈叢擴張、痔、精索靜脈曲張等,提示部分前列腺痛患者的症狀可能與盆腔靜脈充血,血液於滯相關,這也可能是造成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某些臨牀診斷爲前列腺痛的患者,其病因還可能是間質性膀胱炎所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