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爲何一定要做細菌培養?

時間: 2011-04-20

    慢性前列腺炎病因有幾個學說,可能是單獨或聯合在一起,與慢性感染的發展有關:(1)前列腺內的尿液反流到前列腺小管及射精管被認爲是各種前列腺的重要原因,特別是細菌感染。(2)前列腺分泌功能障礙。(3)其他的因素。細菌的直接侵入或來自直腸和痔靜脈感染的細菌淋巴擴散一致認爲是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科學的分類不僅有利於對疾病的研究,也有利於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但是到目前爲止還沒有針對前列腺炎的並被絕大多數學者完全接受的分類方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疾病分類方法:1995年,NIH對前列腺炎進行了重新分類,新的分類法將前列腺炎劃分爲Ⅰ型前列腺炎(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Ⅱ型前列腺炎(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徵,CP/CPPS)和Ⅳ型前列腺炎(無症狀的炎症性前列腺炎,AIP)。其中Ⅲ型前列腺炎又進一步區分爲ⅢA型(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徵,也稱爲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和ⅢB型(非炎症性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徵,也稱爲前列腺痛)。慢性前列腺炎曾經被廣泛接受的分類是Drach等在1978年提出的,即分爲3種類型: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痛。NIH的這個分類方法在前列腺的炎症性或疼痛性的炎症分類中是比較有意義的,然而研究發現54%的前列腺炎患者可以出現前列腺以外的其他許多區域的疼痛不適,例如陰囊、會陰、腹股溝以及膀胱區域的疼痛不適,該分類方法未能將盆底和下尿路作爲一個功能整體進行考慮。一種疾病,對於它的診斷應該依據是臨牀症狀的有無,前列腺液的檢查只能作爲一個輔助的診斷指標,作爲對前列腺炎分類的依據。在明確患者有慢性前列腺炎的基礎上,進行前列腺液的檢查,進一步明確慢性前列腺炎的類型。其中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的確診依據臨牀表現和前列腺液的常規和細菌學檢查結果,因而應該重視前列腺液的檢查過程,在前列腺液常規檢查前,應該禁慾3~5天,因爲性生活後檢查前列腺液可以發現白細胞,影響對結果的判斷。對於前列腺液培養檢查,應該注意標本取材過程中每個環節的無菌原則,以免標本污染,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對於中段尿中有大量細菌影響結果判斷時,可口服呋喃妥因治療3天,藥物可以清除中段尿中的細菌,但藥物不能進入前列腺內,因而前列腺內的細菌不受影響,治療後再進行培養,結果準確,檢查方法的規範和檢驗結果的正確分析判斷是正確診斷的重要前提。在118例中有34例結果出現假陽性,經過治療效果不佳,嚴格無菌操作取前列腺液培養後發現無細菌生長。這將我們臨牀醫生誤導,對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處,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思想負擔。出現假陰性會使臨牀醫生誤判,導致患者沒完全治好就停止治療,過一段時間後症狀復發或變爲慢性,對患者的思想壓力更大。臨牀常出現類似情況,爲我們的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一直以來,臨牀診斷慢性前列腺炎都是依據前列腺液內白細胞水平增高,並根據是否存在細菌來進行疾病的分型。但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前列腺液內白細胞增多不一定說明有細菌感染的存在,而且前列腺液內白細胞的多少與臨牀症狀無關,對於選擇治療方法和估計預後也沒有太大的幫助。對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內白細胞的意義有待重新認識。因此,臨牀上每個醫生要掌握好前列腺液檢查結果,不要盲目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