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青光眼(五)

時間: 2013-08-01

得了青光眼,纔對青光眼有了進一步瞭解。

青醫附院對我的入院診斷是: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慢性單純性青光眼)(雙)。這種慢性青光眼,突出的症狀是:發病時往往是一隻眼較重一隻眼較輕。像我這樣,左眼晚期,視野大部喪失,眼壓高達59,視神經已萎縮,瞳孔已擴散至4.5毫米。而右眼較輕,瞳孔3毫米。

慢性青光眼,民間俗稱“火矇眼”。而急性青光眼,民間俗稱“氣矇眼”,其症狀是兩隻眼睛突然間同時看不清或看不見。我年輕是見到的女校友弟弟,就是急性的,而老彭一開始是慢性的,一隻眼較重一隻眼較輕,後發展到雙目失明。即使這樣,老彭也是慢性,不是急性。

無論慢性急性青光眼,都與火氣大有關。老百姓所講“火蒙”“氣蒙”,絕對有科學道理,不是瞎掰。

青光眼的可怕之處是眼底出了問題。在黃島區醫院住院期間,老同事馬全瑞正好去青醫附院(江蘇路)進行白內障術後複查,我請老馬捎帶着就青光眼問題諮詢一下眼科專家。那位女專家對白內障青光眼做了相當形象生動的描述: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機,白內障是鏡頭出了問題,換換鏡頭(人工晶體植入術)就好了,就能看見了。青光眼是眼底出了問題,底片壞了,鏡頭擦的再亮,還是不出像。白內障手術可以稱“復明手術”,青光眼手術不是,手術不提高視力,能穩住眼壓,病情不發展就不錯了。

我的眼底清晰可見:豹紋狀,這是青醫附院黃島院區的診斷。我是開角型,症狀是眼睛中部視野喪失,眼睛一側多少殘存視野。閉角型,是眼睛中部有視野,四周視野喪失。就像人們常說的“管中窺豹,略見一斑”。如此看來,閉角型比開角型更可怕。可以想象,只中間一點看到光明,四周是黑色的,能不可怕?

現在對青光眼所進行的手術,基本是“小樑切除術”。手術目的:降低眼壓,防止病情發展。青光眼的眼壓高,小樑切除時,刀口使用“絲裂黴素”使之不癒合,形成通道,使玻璃球體內的液體加快流出,以降低眼壓。

在王大博主任對我兩隻眼睛分別進行手術時,因神智很清醒,兩次手術過程都很清楚,明顯感覺對較重的左眼下手較重,而對右眼下手較輕。

青光眼手術後,我明顯感到散光,眼花的厲害,看東西出現“重影”,原來500度的近視鏡戴着不大舒服,醫生說,先湊合戴着吧,三四個月後待恢復穩定後再重新配鏡。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