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病因

時間: 2011-06-10
一、概述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我國9.4%,國外報道7%~12%,本病命名強調生育年齡婦女發生高血壓、蛋白尿等症狀與妊娠之間的因果關係。多數病例在妊娠期出現一過性高血壓、蛋白尿等症狀,在分娩後即隨之消失。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如下高危因素:初產婦、孕婦年齡小於18歲或大於40歲、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病史及家族史、慢性高血壓、慢性腎炎、糖尿病、營養不良、低社會經濟狀況均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二、病因   (一)免疫機制   妊娠被認爲是成功的自然同種異體移植。胎兒在妊娠期內不受排斥是因胎盤的免疫屏障作用、胎膜細胞可抑制NK細胞對胎兒的損傷、母體內免疫抑制細胞及免疫抑制物的作用,其中以胎盤的免疫屏障作用最重要。    (二)胎盤淺着牀   妊娠高血壓疾病常見於子宮張力過高及合併有全身血管病變的孕婦,其發生可能與導致“胎盤淺着牀”有關。“胎盤淺着牀”可能是孕早期母體和胎盤間免疫耐受發生改變導致子宮螺旋小動脈生理重鑄過程障礙,胎盤灌注減少,滋養細胞缺血,當其表面黏附分子表型轉換障礙時可致滋養細胞浸潤能力受損和淺着牀;胎盤生長因子和胎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表達下降,可能也是影響胎盤淺着牀的因素。    (三)血管內皮細胞受損   細胞毒性物質和炎性介質如氧自由基、過氧化脂質、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極低密度脂蛋白等可能引起血管內皮損傷。    (四)遺傳因素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家族多發性提示該病可能存在遺傳因素。    (五)營養缺乏   已發現多種營養如以白蛋白減少爲主的低蛋白血癥、鈣、鎂、鋅、硒等缺乏與先兆子癇發生發展有關。研究發現妊娠高血壓疾病患者細胞內鈣離子升高,血清鈣下降,從而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血壓上升。對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從孕20周起每日補鈣2g可降低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硒可防止機體受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害,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避免血管壁損傷。血硒下降可使前列環素合成減少,血栓素增加;鋅在覈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中有重要作用;維生素E和維生素C均爲抗氧化劑,可抑制磷脂過氧化作用,減輕內皮細胞的損傷。若自孕16周開始每日補充維生素E400mg和維生素C100mg可使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率下降18%。    (六)胰島素抵抗   近來研究發現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可導致NO合成下降及脂質代謝紊亂,影響前列環素E2的合成,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升高血壓。因此認爲胰島素抵抗與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但尚需進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如血清抗氧化劑活性、血漿高半胱氨酸濃度等的作用正在研究之中。

    三、分類與臨牀表現

分類

臨牀表現

妊娠期高血壓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BP≥140/90mmHg,妊娠期首次出現,並於產後12周恢復正常;尿蛋白(-);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產後方可確診

子癇前期pre-eclampsia
輕度

重度

BP≥140/90mmHg,孕20周以後出現;尿蛋白≥300mg/24h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適、頭痛等症狀。
BP≥160/110Hg;尿蛋白≥2.0g/24h或(++);血肌酐>106umol/L;血小板<100×109/L;微血管病性溶血(血LDH升高);血清ALT或AST升高;持續性頭痛或其他腦神經或視覺障礙;持續性上腹不適。

子癇(eclampsia)

子癇前期孕婦抽搐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

慢性高血壓併發子癇前期pre-eclampsia superimposed uponchronic hypertension

高血壓孕婦妊娠20周以前無尿蛋白,若出現尿蛋白≥300mg/24h;高血壓孕婦20周前突然尿蛋白增加,血壓進一步升高或血小板<100×109/L

妊娠合併慢性高血壓(chronic hypertension)

BP≥140/90mmHg,孕前或孕20周以前或孕20周後首次診斷高血壓並持續到產後12周後

注:摘自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六版《婦產科學》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