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2)

時間: 2012-01-23

     一、概述

    糖尿病是一組不同病因的、以高血糖爲主要標誌的代謝紊亂綜合症,由胰島素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

    除糖代謝障礙外,同時存在脂肪、蛋白質代謝障礙。久病可導致多個系統損害,病情嚴重或應激時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如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患病率與年齡、體重顯著相關。年齡在40歲以上者患病率高達30‰—40‰,40歲以下患病率低於2‰,但年輕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有上升趨勢。

    糖尿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爲致病因素主要有遺傳與環境因素兩方面,後者與病毒感染、自身免疫(1型糖尿病)、年齡增長、缺乏體力鍛鍊、肥胖(2型糖尿病)等因素有關。

    二、糖尿病的病因學分類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採用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在1997年提出的糖尿病分類和診斷標準。

    (一)1型糖尿病(胰島B細胞破壞,常引起胰島素絕對不足),分三個亞型。

    1、典型1型糖尿病:青少年起病,酮症傾向,起病時即依賴胰島素治療,與HLA和病毒感染有關。

    2、成人隱匿起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其特點(略)

    3、特發性糖尿病:病因不明,體內胰島素絕對缺乏,但缺乏胰島素β細胞自身免疫的證據,具有強烈的遺傳傾向。

   (二)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伴胰島素分泌不足)

    在多基因遺傳易感的基礎上,由環境因素(運動不足和能量攝入相對過剩)促發,其發病機制是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不足,約佔所有糖尿病的90%左右。我們平常說的糖尿病就是這種類型,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其高危人羣主要爲:一級親屬糖尿病家族史、IGT、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癥、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宮內或生命早期營養不良等。

   (三)妊娠期糖尿病(GDM)

    其定義是:妊娠期間首次發現或診斷的糖尿病,不排除妊娠前已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妊娠糖尿病大部分在產後6周血糖恢復正常。每三年複查一次,如仍有糖尿病,則按一般糖尿病處理。

   (四)特異型糖尿病

    病因比較明確或繼發性糖尿病,分8個亞型,因爲不常見,從略。

    三、診斷要點

   (一)臨牀表現

    1、代謝紊亂綜合症:多尿、口渴、多飲、多食、易飢、疲乏、消瘦、兒童生長髮育受阻。部分患者可出現皮膚瘙癢(尤其外陰瘙癢),視力模糊。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常被描述爲“三多一少”。1型糖尿病起病大多數較快,症狀明顯,病情嚴重。2型糖尿病多數起病隱匿,症狀不明顯,病情較輕。多數患者起病時體重超出正常或爲肥胖。

    2、併發症和伴發症: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無因代謝紊亂而引起的相關症狀,僅在檢查各種併發症或伴發症時發現血糖增高。

    3、反應性低血糖: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後低血糖爲首發症狀。低血糖多發生在餐後3—5小時。

    4、無明顯症狀: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僅在體檢時發現血糖升高。

   (二) 併發症

    1、急性併發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於胰島素缺乏引起高血糖、高酮血癥及代謝性酸中毒爲主要表現的臨牀綜合症,嚴重時可以威脅病人的生命。主要誘因爲:感染、胰島素使用不當(胰島素用量不足或中斷胰島素治療)、飲食不當、心肌梗死、腦卒中、肺梗死、消化道出血、手術創傷、妊娠分娩、使用糖皮質激素、嚴重精神刺激等。部分病人找不到明顯的誘因。

    主要表現:

    胃腸道症狀:食慾降低、噁心嘔吐,許多病人可出現腹痛,易誤診爲急腹症。

    呼吸改變:酸中毒時呼吸代償性加深、加快,部分病人呼吸中帶有酮味(似爛蘋果味),當動脈血PH<7.0時可發生呼吸抑制。

    脫水和休克症狀:機體失水達5%時可有尿量減少、皮膚乾燥、眼球下陷;失水達10%可有循環衰竭表現,包括心率加快、血壓下降、體溫下降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2) 高滲性糖尿病昏迷:又稱高滲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高血糖脫水綜合症等,簡稱爲高滲性昏迷。是一種較少見的、嚴重的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死亡率極高。誘因有:感染、應激(如手術、外傷、胰腺炎、腦血管意外)、服用某些藥物(包括影響血糖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笨妥英鈉、心得安、氯丙嗪等)、糖攝入過多(如大量靜脈輸入葡萄糖、靜脈高營養以大量飲用含糖飲料)、合併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甲亢)、水攝入量不夠(如飢餓、限制飲水或嘔吐、腹瀉)、脫水或透析治療、大面積燒傷病人等。

    本症常見於老年人,三分之二病人發病前無糖尿病病史。

    2、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可分爲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等。

    (1)大血管病變:表現爲糖尿病人羣中動脈粥樣硬化症的患病率高,發病者較年輕,病情進展快。主要累及大、中血管,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肢體動脈硬化等。糖尿病併發心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肢體動脈硬化常以下肢病變爲主,表現爲下肢感覺異常、疼痛、間歇性跛行,嚴重時可出現下肢壞疽。

    (2) 微血管病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和心肌組織。

    ① 糖尿病腎病: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爲尿蛋白排泄率增加,逐漸形成糖尿病腎病,晚期表現爲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

    ② 糖尿病視網膜病: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現爲眼底微血管瘤、出血、B出、新生血管形成、玻璃體出血、視網膜脫離、失明。

    ③ 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3)神經病變:

    ① 周圍神經病變:最常見。早期表現爲對稱性肢端感覺異常,分佈如襪子或手套狀,伴有麻木、針刺、灼熱或肢端發涼,有時伴痛覺過敏,繼之肢體隱痛、刺痛、燒灼樣疼痛。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表現爲肌張力減退,肌力減弱,肌萎縮和癱瘓。體檢早期可發現腱反射亢進,後期減弱或消失。

    ② 自主神經病變:表現爲排汗異常,胃排泄延遲、腹瀉、便祕、體位性低血壓、持續心動過速、尿失禁、尿瀦留等。

    ③ 顱神經病變:以動眼神經麻痹爲常見,其次爲展神經麻痹。

    (4)眼部病變:可以引起白內障、黃斑病變、青光眼、屈光改變和虹膜捷狀體病變等。

    (5)糖尿病足:由神經病變、肢端血管病變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表現爲足痛、皮膚潰瘍、肢端壞疽。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