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飲食8大誤區

時間: 2012-03-25

     衆所周知,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的五大治療措施之一,是綜合治療的重要基礎。合理的飲食有助於控制血糖,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促進胰島功能恢復,輕症患者往往通過飲食治療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即便使用藥物治療,也需要配合飲食控制。換句話說,不論是哪一類型的糖尿病,也不管病情輕重如何,都必須堅持飲食治療。但是,飲食治療要講究科學,我們經常遇到一些病人在這方面步入誤區。

    飲食療法就是飢餓療法

    飲食療法就是適當地限制總的熱量攝入,同時保持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素的比例平衡。而絕非忍飢挨餓或嚴重偏食。由於進食過少,營養不足,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引起各種感染;飢餓時蛋白質、脂肪大量分解,導致酮症酸中毒。另外,人在過度飢餓時,糖元分解及糖異生增加,會出現低血糖後反應性高血糖,導致血糖的波動,反而不利於血糖控制。

    粗糧含糖少,多吃也無妨

    事實上,就碳水化合物含量而言,麪粉、大米、小米及玉米等主食相差無幾,大體在75%~80%之間。但由於小米和玉米富含膳食纖維,可以減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因此,攝人同等量的粗糧和細糧,餐後血糖升高的程度有一定差異。如進食100克玉米,其80%的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爲血糖;而食用同量的麪粉,則90%變成血糖,即兩者的“血糖生成指數”不同。此外,粗加工的麪粉含糖量低(約60%),其“血糖指數”也低。目前,市場上的“糖尿病食品”很多是由這類麪粉製成的。基於上述原因,血糖居高不下者,不妨用粗糧代替細糧。而通常情況下,粗、細糧搭配。但無論粗糧、細糧,均應依糖尿病飲食處方而定,粗糧也不能多吃。

   水果含糖多,一點不能吃

    查出糖尿病之後,很多病友對水果“敬而遠之”,不敢問津。其實有些水果含糖量比較低(如蘋果、梨含糖10%~14%,西瓜含糖4%),而且主要是“果糖”,少量食用對血糖影響不是太大,關鍵是要適量。對於餐後血糖低於10毫摩/升的病友來說,每日可以吃1個蘋果或梨,但要放在兩餐之間吃,並將水果的熱量計算在總熱量之內。如果進食水果量較大,則應從總的飲食中扣除這部分熱量。換言之,就是要少吃些主食。

    糖尿病病人不能吃“甜”

    這對喜歡吃甜的病人來講,的確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其實甜的東西不侷限於蔗糖,還有許多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可供選擇,如甜葉菊苷、木糖醇、果糖、阿斯巴甜糖、糖精等等,熱量不高,糖尿病均可適當選用。市場上出售的“無糖月餅”、“無糖酸奶”多以木糖醇作爲甜味劑,既可增加食品的甜度,又不增加食品的熱量。不過這類食品還是以麪粉爲原料做成的,不可被“無糖”二字所迷惑而隨意吃。

   限制主食,不限制副食

    主食(米、面等)固然是血糖的主要來源,但副食(雞、鴨、魚、肉、蛋、各種堅果等等)所含的熱量同樣不可忽視。1克碳水化合物產16.75千焦(4千卡)熱量;1克蛋白質也產16.75千焦(4千卡)熱量,而1克脂肪要產37.68千焦(9千卡)熱量。副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進入人體後,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糖異生作用轉變成葡萄糖,因此,副食吃得太多,也會升高血糖。而且,高脂肪飲食會導致肥胖,加速動脈硬化,導致心腦血管併發症。100克堅果(如花生、瓜子、核桃、杏仁等)可產生相當於200克主食所產的熱量。假如每天吃20粒花生米,那麼,炒菜時就無需放油!因此,堅果類的零食不能隨便吃。有些病人儘管主食吃得很少,但血糖總控制不好,就是因爲副食吃得太多。

   願意喝稀飯

    研究發現,用等量大米做成的乾飯和稀飯對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有不同的影響。煮爛的稀飯很容易被腸道消化吸收,胃排空時間比較短,升血糖的速度較快。相比之下,乾飯消化、吸收及排空較慢,餐後血糖升高的速度也慢。糖尿病病人早餐後、午餐前是一天中較難控制血糖的時段,如果能堅持早餐吃乾飯,將有助於這段時間血糖的控制,進而有利於全天血糖的控制。所以,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病友應改變喝稀飯的習慣。

    豆製品多吃不限

    豆類當中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適量地進食豆製品(豆漿、豆腐等)確實對健康有益。豆製品雖不含糖,但卻可以轉化爲糖,只是轉化速度較慢(大約需3個小時),進食過量也會導致血糖升高。對於合併糖尿病腎病者,蛋白質攝入過多,會造成體內含氮廢物積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減退,因此要適當限制,並以優質動物蛋白(如魚、蝦、禽、瘦肉等)爲主。

    糖尿病病人應限水

    多飲、多尿是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狀,有些糖尿病病人刻意限制飲水,以圖減輕糖尿病的上述症狀,這種做法並不可取。糖尿病病人由於高血糖導致滲透性利尿,小便量明顯增多,同時,血漿滲透壓增高,又可刺激口渴中樞,增加飲水以補充體內水分之不足,因此,“口渴、多飲”是糖尿病的一種生理性保護反應,故糖尿病病人不宜限水,否則,會導致病人脫水、血黏度增高、大大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

下一篇:糖尿病飲食知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