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挖掘生活細節,讓作文走出“情感亞健康”20號潘春雲

時間: 2011-11-15
 

挖掘生活細節,讓作文走出“情感亞健康”

                                            ——中學生作文情感失真的教學對策

                                           場橋中學  潘春雲

內容摘要

    學生寫作的“假大空”弊病,只在乎技巧的模仿而不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使作文造成“情感亞健康狀態”。我們教師應該要尋找相關對策,幫助學生深入生活,挖掘生活細節,使他們身同感受,營造真實健康的情感世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寫出自己的作文來。

關鍵詞】情感亞健康狀態   情感健康   挖掘生活細節  誠實觀察

一、中學生作文的“情感亞健康狀態”陳述

    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時代在飛速的變化,而中學生們的寫作內容和主題卻變化不大。大多數學生作文中的普遍現象是句子枯燥乾澀,內容平淡陳舊,主題單調乏味。每每寫作,無非是回憶童年的快樂,抱怨中學生活的枯燥和學業的沉重,嚮往自由的生活。寫人寫事的時候大致不離以下幾種:一寫親情,父母、爺爺、奶奶等對自己關懷備至,生病時如何冒雨送“我”去看病;二寫友情,某同學和自己如何要好,後來“我”卻對他發生誤會,最後他搬家了,於是給“我”禮物留念。三寫社會溫暖,陌生的叔叔阿姨在路上幫“我”修理自行車不圖回報,或救落水的孩子上岸後悄然離開,讓人感動。

如此豐富多姿的生活卻使得學生拘囿於上述的題材,足見他們對生活關注的貧乏,寫作已進入“情感亞健康狀態”。所謂“亞健康狀態”原指無器質性病變的一些功能性改變,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上、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情感。在這裏,學生寫作的“情感亞健康狀態”即相對應地指學生在寫作上處於一中非健康狀態,心理上缺乏真實、健康的情感體驗,從而造成寫作時情感的空虛、麻木和不真實。

二、中學生作文的“情感亞健康狀態”分析

    造成當今中學生作文 “情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大致可以歸納成兩種:

(一)生活的“平淡”造成情感的流失

    許多中學生在作文中抱怨,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學業的負擔使得生活太枯燥了,無非是學校和家“兩點一線”,毫無刺激。的確,他們已經對這樣單調的生活失去了興趣,他們覺得生活太過“平淡”,毫無樂趣可言,甚至已經產生了厭惡之感。面對“厭惡”的東西,逃避還來不及呢,又怎麼可能在它身上找到樂趣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讓他們來寫“生活”?面對生活他們的情感已經流失得太多了。於是,當老師要求他們寫生活中人和事時,他們只有表達最平庸的大衆化的東西,那就是作文選上的東西。

    考試時, 不管拿到什麼題目,許多學生總要把自己平時寫得較爲流暢的作文默寫上去,或把作文選上背來的作文默寫上去,那一部分臨時發揮的無非是因爲運氣不好,背來的作文套不上。一個學生告訴我,他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用一篇爸爸媽媽離婚而導致孩子受傷的作文,一直套用到初三,幾乎每次都能賺得很好的分數。

(二)語文老師熱衷於關注教給學生寫作技巧而非寫作內容

    或許是應試製度使然,大部分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都很熱衷於教給學生寫作技巧而非寫作內容。據我所知,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四五年級就學會了“套”作文,即根據不同的主題把自己寫過的材料相應地更改一下。或者從作文選上背幾篇,稍稍改頭換面,以便移花接木。當然,在老師這樣有意識的教學活動薰陶下,中學生的寫作技巧並不缺乏,只是這樣的應對態度只會造成作文的“假大空”現象,讓人生厭,也使得他們自己漸漸鈍化了寫作能力。

(三)中考作文評分眼光存在着一定的誤導

    近幾年的中考已經從從話題作文轉爲命題或半命題作文。以溫州市中考作文爲例,從2005到2007年的作文題目分別是《十六歲,我多了一分           》、《把心兒打開》和《惜》。很明顯,這三個作文題目都是以關注學生的成長曆程爲背景的。

    2007年中考過後,筆者曾經對自己所教的兩個班進行一番調查,發現取得高分的作文基本上都是散文,抒情性散文尤受歡迎和好評。筆者看到的幾篇溫州市考生的滿分作文也基本上都是散文,比如惋惜秋天啊,嘆息古人啊,等等。而班中那幾篇文筆流暢,抒發成長過程中真實而細膩情感的作文,卻很遺憾地只得了50-52的分數。翻閱近幾年的作文選,不難發現,高分作文大部分是類似於上述的這些“無病呻吟”式的悲秋憫人之作。

    於是,學生自然就有了這個觀念,寫作文想什麼呀,去背幾篇就是了,還可以得高分。讓人覺得悲哀的是,事實確實如此。

三、挖掘生活細節,尋找作文“情感健康”對策

    針對“情感亞健康”而言,所謂的“情感健康”即指學生寫作時表達一種真實的內心,忠於生活本身,忠於情感本身,即“以我手寫我口”的寫作行爲。

(一)幫助學生挖掘生活細節

    學生的生活看似大體相似,但實際上不同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的個性和他的個人性格特點,使得他們看人看物是各有的特色。所以我們老師要幫助他們意識到這一點,極力打擊千篇一律的內容表達。我給學生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的爸爸》。班裏的學生有1/3寫得雷同。其中包括成績比較優秀的甲。他的主體部分是這樣寫的:

    一天放學回家,我感到有些難受。媽媽又不在家,我只好隨便吃了一些稀飯就睡覺去了。等到媽媽回來時,發覺我的額頭很燙,便叫爸爸揹我去醫院。爸爸二話沒說,就背起我走了。一路上爸爸走得有些喘氣。我覺得很難受,就叫爸爸放下我讓我自己走,可是爸爸卻沒有聽我的,還是堅持着往前走。到了醫院,看完醫生,爸爸陪着我打了點滴。又一步步地揹我回來。寒冷的夜風中我覺得爸爸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愛我。”

    我一看到他這個多年來被學生寫得不厭其煩的例子,就找他來談話了。我們的談話內容大致如下:

    師:你父親是否真的這樣揹你去看過病?

    生:是真的。

    師:那你父親當時爲什麼不坐三輪車?

    生(低頭):他捨不得。

    師:當時媽媽在場嗎?她怎麼做?

    生:媽媽讓他坐三輪車,可是他說衛生院很快就到了,反正也差不了多少時間。

    於是我便讓他回去把當時父母的對話和他的真實想法都寫下來。改寫後,他的作文有所變化了:

    一天放學回家,我感到有些難受。媽媽又不在家,我知道爸爸很節省,捨不得花錢,便也不告訴他,便胡亂吃了一些稀飯就睡覺去了。等到媽媽回來時,發現我的額頭很燙,便叫爸爸去叫三輪車,送我去衛生院。起先爸爸不肯,說是小病,讓媽媽用燒酒給我擦擦就行了。我有些氣憤,爸爸真是不愛我!

    我越來越覺得迷糊了,爸爸才急起來,走到牀邊把我背起來。一路上爸爸走得有些喘氣。媽媽跟在後面埋怨道:“看你,幹嗎省那兩塊錢呢?”爸爸說:“兩塊錢得賣六斤菜了。”我聽了,鼻子一酸,眼淚刷刷地就下來了,心裏像堵了塊石頭,覺得難受極了。我讓爸爸放下我讓我自己走,可是爸爸卻沒有聽我的,一邊說“快到了”,一邊加快速度,堅持着往前走。

    到了醫院,看完醫生,爸爸媽媽陪着我打了點滴。又一步步地揹我回來。寒冷的夜風中我覺得爸爸是多麼的偉大,多麼的愛我。

    我看了作文,對他大加讚賞,問:

    你回想一下,在醫院裏還有哪些細節讓你忘記不了的?你能夠再修改嗎?

    他有些高興地回去再一次修改了。這次,又增加了些內容。

    一天放學回家,我感到有些難受。媽媽又不在家,我知道爸爸很節省,捨不得花錢,便也不告訴他,便胡亂吃了一些稀飯就睡覺去了。等到媽媽回來時,發現我的額頭很燙,便叫爸爸去叫三輪車,送我去衛生院。起先爸爸不肯,說是小病,讓媽媽用燒酒給我擦擦就行了。我有些氣憤,爸爸真是不愛我!

    我越來越覺得迷糊了,爸爸才急起來,走到牀邊把我背起來。一路上爸爸走得有些喘氣。媽媽跟在後面埋怨道:“看你,幹嗎省那兩塊錢呢?”爸爸說:“兩塊錢可以買六斤菜了。”我聽了,鼻子一酸,眼淚刷刷地就下來了,心裏像堵了塊石頭,覺得難受極了。我讓爸爸放下我讓我自己走,可是爸爸卻沒有聽我的,一邊說“快到了”,一邊加快速度,堅持着往前走。

    到了衛生院後,爸爸直把我往醫生那裏背,可是醫生說要先去掛號才能看病。爸爸問他掛號得多少錢,醫生說要兩塊錢。於是爸爸從褲兜裏掏出一把錢,有大大小小的硬幣,和幾張揉皺了的舊鈔票。他摸索了半天,終於找出一個硬幣和一張又皺又舊的1塊紙幣遞給媽媽,媽媽變跑去掛號了。量了體溫後,醫生說我體溫39.5度,要掛點滴。爸爸問他:不打針就吃藥能好嗎?醫生很奇怪地看了看他,爸爸有些尷尬,喃喃地解釋道:“其實孩子抵抗力挺好的。這次生病也能讓他加強抵抗力。我們的孩子都這樣,習慣了。”我聽了心裏很難受,真爲這樣的爸爸感到尷尬。

    可是,他也不敢太違拗醫生的話,和媽媽一起陪着我打了點滴。我們慢慢地往回走。夜晚的街上,昏黃的路燈在寒冷的夜風顯得黯淡卻又有一些溫馨。爸爸一邊走一邊和媽媽說着今天的費用,和田裏的事。我一句話也插不上。我只是在心裏想道:爸爸是多麼辛苦,其實他是愛我的!

    我看了作文很高興。我知道這個學生已經成功地關注了生活,並且知道觀察時要忠實於生活,寫作時如何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把自己的情感真實地表達了出來!

(二)引導學生“誠實”的觀察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學生認爲生活“平淡枯燥”,這是因爲他們還不懂得如何觀察生活,還沒有掌握觀察生活的要點,所以他們挖掘不出生活的動人之處。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要多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生活。我以爲首要的條件是強調地告訴他們要“誠實”地觀察生活,不要用意想去替代眼睛。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其實這裏還要補充一句,這雙眼睛必須要忠實於客觀生活。

    平時,我的學生只要能夠寫出自己的親眼看到的,我都要給予表揚,這也慢慢告訴了學生觀察生活的要領。同樣是那一次寫“我的爸爸”這個命題作文,一位學生是這樣寫他爸爸的形象的:

   爸爸四十多歲了,整天在田裏種菜。他的臉上有幾條皺紋,眼睛很小,頭上也已經有了一些白髮。一件又舊又灰的襯衫上沾滿了泥點。

    我很不滿意,要求他去觀察他的父親,把他的外貌描寫部分寫得貼切而真實,並給他一週的時間。要求他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或想到的全部都寫下來,然後進行修改,描述爸爸的形象。一週後他交給了我最後的定稿,已經把爸爸的外貌描寫徹頭徹尾地修改了:

    爸爸四十多歲了,整天在田裏種菜。他把菜籽一壟壟地撒好,然後澆水、施肥,除草,然後收成。由於經常微曲着身子在觀察他的菜,於是和所有的農民一樣,他的背是有些彎的,似乎已經直不起來。但是,他也是真的不能直起他的腰的,因爲他的莊稼時時刻刻在等待着他的照顧。時光在他一彎腰和一直腰的瞬間匆匆擦過他的臉龐,他的臉上就生出了許多皺紋。他的眼睛本來就很小,加上在田裏經常受陽光的照射,常常眯縫着,顯得更小了。倒是手和腳都很大,手掌和腳板都長滿了厚厚的老繭。當他赤腳站在田壟上,雙手有力地握住鋤頭,我便覺得他是那麼的強壯和健康,似乎有着永遠用不完的力氣。他的那件又舊又灰的襯衫上總是沾滿了泥點,一回到家門,未見他人,卻先聞到他那股濃重的混合着蔬菜香的汗味了。

    我大聲叫絕,把他的這段話當作範文讀給全班學生聽了。然後我要求全班同學把自己的作文拿回家,好好觀察父親一個星期,再重新寫一次。這次,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大部分學生都寫出了“爸爸”的特色,我們班的學生終於都有了自己與衆不同的“爸爸”了。

    著名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作文教學方面也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他主張一開始不讓學生寫記憶性的命題作文,而先寫觀察作文,從而擺脫傳統作文教學讓學生重複別人思想的弊病,讓學生用自己眼光看待周圍事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而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精神”。

四、總結和建議

    作文教學是語文界和語文老師一直致力探討的話題。許多專家和老師都把精力放在瞭如何提高作文興趣和作文技巧的培養方面,而疏忽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有了興趣和技巧,該寫什麼內容呢?怎麼寫並不是當今中學生寫作中的主要問題所在,寫什麼纔是關鍵。因爲許多的作文參考書可以提供給學生作文模式卻不能提供給學生自我的生活感受。很多學生閱作文書無數卻依然寫出“假大空”或“無病呻吟”式的文章,依然處在“情感的亞健康狀態”。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努力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細節,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並營造出一片健康真誠的情感天空來!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與學·試論作文教學三感》   2008.4(下半月) P35蔣興娟

2、《中學語文教與學·繁榮與遺憾:反思作文教學改革30年》  2008.4(下半月)P18  程少堂

3、《教學月刊·芻議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對策》2007.4(上)P23 袁重新

4、《魏書生與蘇霍姆林斯基作文思想比較》 教育力新網  遼寧  韓向東

5、《葉聖陶語文教育倫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