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鍛鍊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症作用的研究進展

時間: 2011-01-13

陳崇華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牀骨科的一種常見病, 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約有30-60%的患者殘留腰腿痛及腰椎活動受限;保守治療本病常反覆發作;合理的腰背肌鍛鍊有鞏固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的療效和預防復發的作用。現綜述如下。

1.穩定及保護腰椎的作用

腰椎的穩定性依靠脊柱本身和與之相關聯的肌肉系統來共同維持,腰椎周圍的肌肉在維持腰椎的外源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而腰椎間盤突出破壞了腰椎的內在性穩定因素,腰痛活動受限及佩戴腰圍等可使腰部肌肉萎縮無力而降低腰椎的外在性穩定因素。研究表明突出椎間盤的機械壓迫與脊柱的動態不穩有密切關係,動態不穩可使突出物大小和壓迫神經的力量發生變化,從而產生症狀的變化。通過腰背肌訓練,加強脊柱穩定性,使脊柱負荷不超過打破這一穩定的力量,那麼腰椎間盤突出將不易復發。李新忠通過功能鍛鍊配合拉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認爲拉壓治療糾正腰椎內源性穩定後逐漸加強腰背肌的功能鍛鍊,可以恢復肌肉組織的可逆性改變,增強肌肉力量,調整肌肉功能和調整脊柱功能單位的力線分佈,促進脊柱內外力學平衡的恢復和代償,保持脊柱的穩固。高曉平等發現堅持腰腹肌訓練的患者複發率明顯降低,腰椎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尤其在前6個月內改善明顯。這也說明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即使治療取得較好療效,但在治療後其腰椎功能並未達到最佳狀態,通過長期適當的腰腹肌肌力訓練,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有效預防復發。葛寧等認爲,牽引、推拿、斜扳、手術等治療的方法和手段不能降低患者的複發率,而康復和體育鍛煉卻可以大大地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複發率。實踐表明,腰腹肌羣鍛鍊對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複發率是有顯著效果的。腰腹的肌肉羣對保持脊柱的外平衡作用非常大,腰椎間盤突出症發作與腰肌肌力差、脊柱保護作用不足是有很大關係的。

由於手術對腰部組織結構的損傷除了肌肉本身受損外,支配肌肉的神經也同樣受到損傷,造成肌肉失神經支配,如果切口大還造成肌張力降低,這些原因均能造成脊柱失穩。而且患者術後對腰部的保護心理,缺少活動使腰部周圍肌肉發生廢用性萎縮,腰椎穩定性會越來越差,甚至再發椎間盤突出,使腰痛再發。利用術後加強腰背肌肌力鍛鍊,穩定脊柱從而預防腰痛復發是非常必要的。胡景陽等認爲術後脊柱的骨性結構己成不變量,在恢復腰椎功能上改善肌肉的力量及其協調性與穩定性更顯得重要,應該將腰背肌的功能鍛鍊作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加速血液循環,減輕炎症

局部無菌性炎症能產生組胺等致痛物質,使人體產生疼痛感。功能鍛鍊時,血液循環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在全身重新分佈,既有助於稀釋致痛物質濃度,又能帶走致痛物質加速代謝產物排泄,促進局部腫脹吸收,減輕炎症。有資料顯示功能鍛鍊能夠明顯增多肌肉內擴張的毛細血管數。

主動運動是通過腰背肌和雙下肢功能練習的醫療體操,一方面增加了腰椎周圍組織血流量,有利於炎症物質的吸收、改善細胞供氧和物質代謝,減少有害廢物的產生,有研究顯示腰背肌訓練可以使腰和下肢的溫度增高,而腰部溫度增高尤爲明顯,這是血循環增加的結果,能促進致痛因子的排除、促進腫脹吸收。

運動療法可保證肌肉和脊柱周圍組織血液循環旺盛,有足夠的能量來源和貯備,加速排除肌肉積聚的代謝產物,促進因椎間盤突出而引起的損傷組織修復。急性疼痛臥牀期主、被動運動訓練配合電療、按摩、藥物等有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腫脹消退、防止粘連、肌萎縮;而非急性疼痛臥牀期主、被動運動訓練也同樣能改善循環,防止粘連等作用。陳慶賀等認爲術後早期主動訓練(腰椎周圍肌肉的伸直和屈曲訓練)對手術效果顯得尤爲重要,早期主動訓練在於儘早地減輕手術局部水腫,通過改進肌肉的功能狀態和強度,控制末梢肌肉泵調節細胞間質的流體靜壓,從而達到減輕軟組織水腫的效果。

樑國偉等運用Mckenzie療法加腰椎牽引及腰腹肌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在治療組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後,進行腰、腹肌的訓練,增強了骶棘肌,改善局部微循環,消除致痛炎性物質刺激,與對照組相比療效顯著。力量訓練能夠促進神經運動的相互聯繫及肌肉骨骼的完整性,加強連接組織及肌腱附着處骨質的強度,增加血流量,增強缺氧耐受力。

3.糾正腰椎畸形,減少復發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常形成代償性腰椎側彎、腰椎生理曲度變淺及後弓等畸形,影響了腰椎的活動功能。腰背肌鍛鍊可增強腰背肌力,糾正不良姿勢,改善腰背柔韌性和調整局部肌肉的肌張力,加強了脊柱關節的穩定性,特別是對脊柱內外平衡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有助於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董連青等認爲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腰背肌的繼發性功能失調絕大多數是可逆的,通過正確的功能鍛鍊,可以使肌肉功能協調得當,有利於糾正腰椎的結構性變化及不穩,而且能夠保持其穩固性。

李浩煒等經過6年的隨訪調查,比較治療組(經功能鍛鍊)與對照組(無功能鍛鍊)治癒病例的複發率低約7 倍,並且脊椎側彎消失和生理彎曲恢復,與對照組相比較均有高度顯著性差異,他們指出應用完善其主動穩定系統的功能鍛鍊是可以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癒率,並且可以糾正脊椎側彎和恢復腰椎的生理弧度,降低複發率。馮德榮等在傳統療法後通過採取“飛燕點水式”或“拱橋式”鍛鍊腰背肌,調正和增強腰背肌力,使紊亂的脊柱力學結構得到恢復,藉此矯正脊柱側彎畸形,平衡脊柱的生物力學結構,與採用傳統療法的對照組相比,其複發率減少約6倍。

4.回納髓核,解除神經根壓迫

腰椎間盤突出所產生的腰痛及放射痛是由於髓核等突出壓迫神經根引起的,在腰牽椎間隙增寬的基礎下,通過腰段的脊柱伸展運動,使椎間盤壓力減低,髓核向前滑動,纖維環後部放鬆,前部拉緊,調整患病脊柱及所屬結構,減輕神經根壓迫,從而產生治療效應。彎腰雙手探地動作鍛鍊腰背肌,不僅使腰椎後間隙增寬,椎間盤壓力減小,後縱韌帶張力增高,有利於突出部的變位,使神經根鬆解粘連,緩衝張力,而且有利於上下關節突恢復正常的結構。而主、被動運動訓練可通過脊柱後伸肌羣的收縮使纖維環或後縱韌帶緊張,有利於突出椎問盤組織的還納,達到糾正脊柱內源性穩定失調的作用: 黃建洪認爲仰臥位背伸肌鍛鍊法能使向後側突出的髓核位置前移,在彈性回縮力的作用下髓核順利回納。此外腰脊柱的超後伸運動,可使神經根有一定的牽伸,進而改變突出物對神經根佔有的位置,解除神經根的壓迫,使腰痛症狀減輕或消

失而痊癒。

5. 放鬆肌肉緊張痙攣,減輕腰痛

肌肉的緊張痙攣可由兩方面引起,一方面由於內在穩定因素的損傷引起外在穩定因素腰背肌的功能代償性增強;另一方面由於腰痛引起自我疼痛保護性肌緊張痙攣。合理的肌肉放鬆鍛鍊,能夠緩解肌肉緊張痙攣,減輕疼痛,降低腰椎負荷。彎腰雙手探地功能鍛鍊,鬆解粘連,緩衝張力,可以解除腰椎肌肉的痙攣和疼痛;臥位和爬行時鍛鍊腰背伸肌,椎間盤壓力較立位時低,倒退式行走或爬行等,可加強軀幹背伸肌肌力,防止腰椎伸展肌羣攣縮和維持椎間關節的活動度,同時腹背肌得到鍛鍊,促使主動肌與拈抗肌肌力平衡,加強軀幹肌羣的協調性,通過這種改良姿位及改良式腰背伸肌鍛鍊,可防止腰痛及腰椎間盤突出,使殘留下腰痛者明顯減少。主動運動能鬆解粘連和攣縮的組織,改善關節活動範圍,使緊張攣縮的肌肉迅速得到放鬆。

6. 小結

腰背肌鍛鍊在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症中,效果肯定、操作方便,廣大臨牀骨科醫師應向患者講明其必要性及重要性,使它成爲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於減少術後殘留腰腿痛及腰椎間盤突出症複發率有積極作用。但需注意鍛鍊方法的科學合理性,更應循序慚進、持之以桓。

相關文章
評論
第1樓 熱心網友 2013-05-23
加強腰背鍛鍊 當椎間盤突出的急性症狀緩解後,要及時進行增強腰背肌力量和恢復脊柱活動 度的輕柔運動,如飛燕點水、直腿擡高、仰臥拱橋等。 飛燕點水 俯臥位,雙上肢伸直靠身旁,以頭、肩帶動雙上肢向後上方擡起;再 把雙下肢直腿向後上擡高;最後將兩個動作同時進行如小燕點水的動作,反覆10~ 20次。 直腿擡高 仰臥位,腿伸直,兩手自然放體側。像您這種情況還是平時注意勞逸結合,適當的調整好工作和生活中的休息時間,平時多做做合適的鍛鍊,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當然要是能配合一些適合自己病症的 我就用的日本的琉濱槺,那樣恢復會更快些。祝你早日康復
第2樓 熱心網友 2013-05-23
開始時可在仰臥位屈膝下擡起腰部和臀部,重複5-10次。 每次在擡起腰臀部後維持10秒鐘再接着做下一次。 待練習3~4周後,可採取俯臥位下練習腰背肌,俗稱"兩頭蹺", 繼續練習一段時間後,再增加抱膝腰部滾動練習,達到擴大椎管容積和增加腰部靈活性。 一般醫療體操,尤其腰背肌的練習要持續相當長時間(半年左右),才能取得較鞏固的效果。 經過以上康復治療後,約80%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可以基本治癒。但仍要注意防止復發,也可以直接用趙氏*養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