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牀熱業醫師內科學知識點輔導:消化系統疾病(肝硬化)

時間: 2012-06-21
2010-07-01 14:52:26 瀏覽次數:2

    概述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損害肝臟引起,肝臟呈進行性、瀰漫性、纖維性病變。臨牀以肝功能受損與門脈高壓爲主要表現。晚期常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併發症。

  根據病因或病理特點,分類如下:

  ①病因分類:病毒性肝炎;日本血吸蟲病;酒精中毒;膽汁鬱積;循環障礙;工業毒物或藥物;代謝障礙;營養障礙;原因不明。

  ②病理分類:小結節性肝硬化;大結節性肝硬化;混合性肝硬化;再生結節不明顯性肝硬化。

  同一病因可發展爲不同病理類型的肝硬化,同一病理類型的肝硬化又可由不同病因引起,所以目前滿意的分類法,肝硬化以小結節性(門脈性)肝硬化最多見。

  病因和發病機制

  1. 病毒性肝炎

  我國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爲主,主要爲乙型、丙型或乙型加丁型重複感染。病毒性肝炎發展成肝硬化主要決定於肝細胞損害程度和纖維組織侵佔有實質情況。急性或亞急性肝炎呈大結節病理形態,稱壞死後肝硬化;慢性肝炎呈小結節病理形態,稱門脈性肝硬化。

  2.慢性乙醇中毒

  歐美國家常見。長期大量飲酒可以引起酒精性肝炎,繼而發展爲肝硬化。

  3.營養障礙

  長期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抗脂肝物質,以及慢性炎症腸病等,可引起吸收不良和營養失調,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並降低肝對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

  4.循環障礙

  慢性心功能不全、縮窄性心包炎、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等所致肝細胞長期淤血缺氧、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最終變成淤血性肝硬化。

  5.其他

  慢性腸道和膽道感染;血吸蟲病、中華分枝睾吸蟲、瘧原蟲等寄生蟲感染;砷、磷、異煙肼、四環素等長期的化學和藥物中毒;肝豆狀核變性、血色病等代謝障礙皆可引起肝硬化。部分患者病因不明稱爲隱原性肝硬化。

  病理

  肝硬化的發生常先有肝細胞變性、壞死,繼而發生纖維化及肝細胞結節狀再生,假小葉形成,並引起肝內循環紊亂及膽道系統梗阻,導致門靜脈高壓,肝細胞營養障礙,使肝硬化更趨惡化。

  門靜脈壓力增高至一定程度,即可形成側支循環開放,以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和腹壁靜脈曲張最爲重要,可引起脾腫大。

  臨牀表現

  起病隱匿,病程發展通常緩慢且病情亦較輕微,可潛伏10年以上。少數患者因短期內大片肝壞死,3~6個月便發展成肝硬化。目前臨牀上將肝硬化分爲肝功能代償期和失代償期。但兩期界限常不清楚。

  1.肝功能代償期

  症狀較輕,缺乏特異性。部分患者可有食慾不振、厭油膩、噁心、腹脹、肝區隱痛或不適、腹瀉等現象。體檢時可發現肝脾腫大,肝功能可正常或輕度異常。

  2.肝功能失代償期 有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兩組表現。

  ⑴ 肝功能減退

  ①全身表現  ②消化系統症狀  ③出血傾向及貧血  ④內分泌紊亂

  全身表現:消瘦、乏力、貧血、面色黑暗無光澤、皮膚粗糙、不規則低熱等。

  消化系統症狀: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瀉,可出現黃疸。

  出血傾向及貧血:可出現鼻衄、牙齦出血及皮膚紫癜等。患者有不同程度貧血。

  內分泌紊亂:肝功能減退對雌激素、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滅活功能減弱而出現內分泌紊亂。

  ⑵ 門脈高壓徵

  ①脾臟腫大  ②側支循環建立和開放  ③腹水

  脾臟腫大:脾臟因淤血而腫大,可發生脾功能亢進而導致白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減少。

  側支循環建立和開放:門靜脈高壓建立側支循環,主要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壁及臍周靜脈曲張、痔靜脈曲張等。其中食道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可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腹水:因門脈高壓和內分泌失調、血漿白蛋白減少、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難治性腹水能導致腎功能障礙,產生肝腎綜合症。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 主要依據有:

  ① 病毒性肝炎、血吸蟲病、長期飲酒等病史。

  ② 肝功能減退和門脈高壓徵的臨牀表現。

  ③ 肝臟質地堅硬,有結節感。

  ④ 肝功能試驗常有陽性出現。

  ⑤ 肝活組織檢查見假小葉形成。

  對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診斷並不困難,對代償期肝硬化診斷不容易。因此對遷延不愈的肝炎患者,原因不明的肝脾腫大者可進行各種輔助檢查,如超聲波、CT、腹腔鏡、肝臟活體組織檢查等,並隨訪觀察。

  2.鑑別診斷

  ① 肝腫大時需與慢性肝炎、原發性肝癌、肝包蟲病、華枝睾吸蟲病、慢性白血病、肝豆狀核變性等鑑別。

  ② 腹水時需與心功能不全、腎臟病、結核性腹膜炎、縮窄性心包炎等鑑別。

  ③ 脾大應與瘧疾、慢性白血病、血吸蟲病相鑑別。

  ④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應和消化性潰瘍、糜爛出血性胃炎、胃癌併發出血相鑑別。

  治療

  目前對肝硬化無特效治療。關鍵在於早期診斷,針對病因和加強一般治療,防止病程進展,已進入失代償期患者,應對症治療,改善肝功能和搶救併發症。

  一般治療

  1.消除致病因素

  2.休息

  代償期應防止過勞,適當減少活動,可做一些輕工作。失代償期應積極休息,肝功能嚴重損害時應臥牀休息。

  3.飲食

  以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而易於消化的食物爲宜。但肝功能顯著損害或血氨偏高的患者,應限制或禁食蛋白質。有腹水時應飲食少鹽或無鹽,禁酒並避免粗糙堅硬及刺激性食物。

  4.支持治療

  失代償期患者多有噁心、嘔吐、納差,宜靜脈補充高滲葡萄糖液,以供給機體必要的熱量,並加維生素C、胰島素、氯化鉀等,維持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

  藥物治療

  目前無特效藥,並不宜濫用藥物。常用保肝藥物主要有B族維生素(複合維生素B、維生素B6等)、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及消化酶,如胰酶、多酶片。亦可用促進肝細胞解毒藥,如葡醛內酯(肝太樂)及促進肝細胞再生的藥物如肌苷等。

  腹水治療

  治療腹水的基本措施應着重於改善肝功能,包括臥牀休息、增加營養、加強支持治療等。在此基礎上採用下列方法。

  1.限制水、鈉的攝入

  一般每日限制氯化鈉量在2g以下,每日進水限制在約1000ml左右,或每日尿量加400ml.

  2.增加水、鈉的排出

  ①利尿:通常應用的有保鉀利尿藥和排鉀利尿藥兩種。[具體運用]利尿治療每週減輕體重不超過2公斤爲宜,故劑量不宜過大,利尿速度不宜過猛,以免誘發肝性昏迷、肝腎綜合症等嚴重副作用。

  ②導瀉:利尿劑治療效果不佳時可配合應用導瀉劑,如口服甘露醇,通過胃腸道排出水分。

  ③腹腔穿刺放液:大量多次放液會丟失蛋白質,誘發感染、電解質紊亂及肝昏迷,故一般不用穿刺放液法來治療腹水,但每次放液以不超過2000~3000ml爲宜。在高度腹水時可應用。

  3.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

  定期小量、多次靜脈輸注血漿、新鮮血或白蛋白,對恢復肝功能、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促使腹水消退療效甚佳。

  4.其他療法

  腹水濃縮靜脈回輸及外科手術,如腹腔-頸靜脈分流術、胸導管-頸內靜脈吻合術、脾腎靜脈分流術等。可根據病情加以選擇。

  併發症治療

  1.上消化道出血

  詳見第九節。

  2.肝性腦病

  目前無特殊治療法,應採用綜合治療措施。

  ① 迅速去除誘因,如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放腹水、利尿、損害肝臟藥物等。

  ② 精心護理並進行基礎檢測(體溫、脈搏、血壓、呼吸、出入量)及重要臟器檢測(心、肝、腎、腦等)。

  ③ 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失調。補充能量,攝入以糖爲主,限食蛋白。

  ④ 抑制腸道產氨:新黴素每日4g口服或選用甲硝唑、諾氟沙星、氨苄青黴素等抑制腸道細菌,口服乳果糖20~40g/d,使小腸呈酸性,減少氨的產生及吸收。也可口服50%硫酸鎂導瀉。禁用肥皂水等鹼性液體。

  ⑤ 降血氨藥:穀氨酸鈉(每支5.75g)或穀氨酸鉀(每支6.3g)加入葡萄糖液中靜脈滴注,每日1~2次,每次4支。或用鹽酸精氨酸10g~20g,每日1次加入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⑥ 補充正常神經遞質:左旋多巴0.5g~1g溶於葡萄糖液內,每日靜脈滴注1次,本品不宜與維生素B6同時應用,以免影響多巴進入腦部。

  ⑦ 糾正氨基酸失衡:以支鏈氨基酸爲主,每日1次,每次200ml~500ml,靜脈滴注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