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症狀與治療

時間: 2011-09-01
頸椎病     (解剖生理)     2、枕、環和環、樞椎之間無椎間盤和椎間孔。第1、2對頸神經根不受椎間孔的保護,易受直接外傷。     4、頸椎的關節     (2)鉤椎關節  位於椎體兩側偏後(椎間孔的前壁),由下位頸椎向上凸起的鉤突與上位頸椎向下的斜坡形缺面合成的半椎體關節,即爲鉤椎關節。此關節從左右增強了頸椎的穩定性,防止頸椎間盤從側方突出。當頸椎間盤因退變而變薄時,該關節間隙變狹窄,上、下椎體緣易發生觸撞或磨損而增生,致椎間孔呈啞鈴形改變,擠壓該處神經根及側方椎動脈,產生臨牀症狀。     6.椎管 頸椎的椎管是由頸椎體的後緣、椎弓根的內緣與椎板前內緣組成的一個縱形骨性孔道,內有後縱韌帶和弓間韌帶連結。椎管的前後徑爲十到十八毫米,但在前、後、側屈及旋轉活動中可發生2毫米的改變;其長度亦發生改變,頸段脊柱完全前屈時,椎管前緣被拉長一點五釐米,後緣拉長5釐米,其內的脊髓被拉長、變細,而且緊張;後伸時,椎管縮短,脊髓鬆弛而變粗,易受擠壓。脊髓的第一個膨大處位於頸椎2至胸椎2水平處,頸5、6最明顯。     8、頸椎先天性變異     (2)齒狀骨 爲第2頸椎椎體與上方的齒狀突不發生骨性連接,臨牀亦少見。     (4)頸肋  臨牀較多見,多在成年以後出現神經、血管受壓症狀。     1、頸椎移位  由於頸椎關節突間關節面近乎水平位,一旦椎間盤發生退變、椎間隙即變窄,關節囊及韌帶鬆弛,加上頸部活動時重力的影響,即可造成積累性損傷,加速頸椎退變和不穩,導致頸椎關節發生移位,使椎間孔變狹,椎管徑發生改變,壓迫神經根或脊髓,產生臨牀症狀與體徵。     3、椎間盤與椎間韌帶的退變  椎間盤的退變是發生頸椎病的基礎既是產生本病的內因,又是其較爲普遍的病理改變。如頸部的長期過度伸、屈活動可使弓間韌帶(發生相應的改變)變厚、彈力減弱,甚至發生鈣化或骨化,直接壓迫脊髓。長期過伸,可損傷前縱韌帶,突然的猛力後伸活動,可造成前縱韌帶與椎體前緣附着處的撕裂。反之,可造成後縱韌帶損傷或與椎體後緣附着處的撕裂。由於椎間盤的退變,首先出現韌帶鬆弛,繼而發生肥厚、鈣化或骨化反應。韌帶鈣化部位與椎間盤受損平面相一致。本病患者項韌帶的鈣化是普遍的,可在頸後觸及條索狀物。     5、頸椎骨折 由於頸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腫,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間孔或椎管,直接壓迫頸神經根或頸脊髓。骨癡的形成,使椎管、椎間孔發生狹窄性改變,產生脊髓、神經根的受壓症狀。     1、頸型 頸椎各椎間關節及周圍筋肉損傷,導致頸肩背痠脹、疼痛、僵硬,不能做點頭、仰頭及頭頸部旋轉活動,呈斜頸姿勢。病人回頭時,頸部與軀幹共同旋轉。     3、脊髓型 頸脊髓因受壓而缺血、變性,導致脊髓傳導障礙。造成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癱瘓,大小便障礙等。     5、交感神經型 頸交感神經受壓,造成心率異常,假性心絞痛、胸悶、頑固性頭痛、眼痛、視物模糊、眼窩發脹、流淚、肢體發涼、指端紅腫、出汗障礙等綜合徵(即霍納爾氏徵)。     (臨牀檢查)  病人以坐勢爲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觸診時術者立於病人後方,一手扶其頭部。另手拇指由上而下逐個觸摸頸椎棘突,可發現:一、患椎棘突偏離脊柱中心軸線;二、患椎後方項韌帶剝離、鈍厚、壓痛或有索條狀硬物;三、多數病人向棘突偏歪側轉頭受限或有僵硬感;四、患椎平面棘突旁開一橫指處可有壓痛,並沿一定的神經分佈區放射至傷側上肢。     4、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閉氣縮肛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對神經根型和推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具有臨牀意義。     6、X線檢查,在治療前,爲了協助或明確診斷,一般須拍照正、側、斜位片。重點觀察頸椎生理曲線、鉤椎關節、關節突間關節、椎間開、椎間隙、棘突順列、椎體緣等變化情況。必要時可進行斷層照相,或脊髓、椎間盤、椎動脈造影等。     根據病史,臨牀表現、X線片的提示和其它項目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研究,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應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1)頸段脊髓腫瘤  病人可有頸、肩、枕、臂、手指疼痛或麻木。同側上肢爲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害(出現軟癱),下肢爲上運動神經元性損害(出現硬癱)。症狀逐漸發展到對側下肢,最後到達對側上肢。受壓平面以下感覺減退及運動障礙的情況,開始爲布郎篩跨氏綜合徵的表現(在脊髓半側損害時,傷部以下對側痛覺、溫覺消失),逐漸加重,最後呈現脊髓橫貫性損害的現象。鑑別點:1.X線平片顯示椎間孔擴大,椎體或椎弓破壞;2.脊髓碘油造影,可顯示梗阻部造影劑呈倒杯狀,脊椎穿刺奎氏試驗陰性;3.在完全梗阻的病例,腦脊液呈黃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3)肌萎縮側索硬化症  也是一種致病因素尚未明確的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爲腦運動核、皮層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細胞受損害的疾病)。多發生於中年人的頸膨大部,起病緩慢。主要症狀是:1.上肢肌肉萎縮性癱瘓,小肌肉受累尤著,手呈鷹爪形。這是因爲脊髓前角細胞受累所致;2.下肢呈痙攣性癱瘓,腱反射活躍或亢進;3.病變發展到腦幹時,可發生延髓麻痹而死亡。鑑別點:1.無感覺障礙;2.脊髓造影無阻塞現象。     (1)風溼病  (包括關節炎與肌肉筋膜炎)有頸肩痛、頸部活動受限及手部麻木等現象。鑑別點:1.有多發部位疼痛史;2.無放射性疼痛;3.腱反射無改變;4.麻木區不按脊神經節段分佈。5.服用抗風溼類藥物後症狀可以明顯減輕。
    (2)頸肋綜合徵  爲肩部下垂時,前斜角肌壓迫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脈而產生的症狀。疼痛可向肩、肘、手部放射,尺側手指發麻。鑑別點:1.有血管症狀,如手部發涼、發白或發紫、橈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2.X線片;正位片可提示,有頸肋或第7頸椎橫突過長。     3、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2)內聽動脈栓塞  突然發生耳鳴、耳聾及眩暈,症狀嚴重而且持續不減。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這類病人發作時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且只有一側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痛,而沒有頸脊神經根刺激體徵。心電圖有異常改變,服用酸甘油類藥物時、症狀可以緩解或者減輕。     (一)按摩治療     2、施術部位  頸肩部及是累肢體。     4、施術手法  點揉、彈撥、理筋、牽引旋轉、推滾。     6、手法操作  常規手法(分四個步驟)     (2)按摩經絡俞穴法  病人取坐位,頭頸前屈,將頸部充分顯露(體虛者可取臥位)。術者立其後方,先用雙受手大魚際部推撫頸肩部數遍。繼之,拇指沿督脈的的風府、啞門到大椎穴一段的酸脹點反覆點揉;拇、食、中三指或雙手拇指,沿膀胱的大杼穴至天柱一段的痠痛區或結索狀硬物上點揉、彈撥(輕快柔和)數遍;拇指揉壓小腸經的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     (4)疏通傷滯拿肩法  拇指壓傷側天鼎、缺盆,中指彈腋部大筋;小魚際或掌指關節滾上肢症狀區數遍,拇指撥手三裏,中指撥尺三裏,雙手握傷肢手腕部牽引、抖動數次;拇、受指捏肩井,多指拿肩部結束。     (1)旋轉扳提頂推法  用頸椎小關節錯位棘突偏歪、神經根症狀典型者用之。椎動脈或脊髓症狀明顯者應慎用。以棘突向後偏歪爲例,病人坐於約距地面40釐米高的低登輸送術者立其背後,左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的右側,右肘窩部夾住病人下頜部、手掌託扶健側頭部,使頸部向左前下方屈曲,然後將頭頸部向右側後上方旋轉扳提,同時左手拇指用力頂推偏歪棘突向左。此時,可有指下位移感或伴有響聲(多爲復位成功)。頭頸部恢復中立位,施理筋手法結束。做此手法,動作應輕柔,嚴緊暴力。對於椎體緣增生已形成骨橋,或椎間孔因增生明顯狹窄者,或有高位脊髓壓迫症狀者,均慎用此手法復位。有頸椎骨質破壞性疾病者,禁用此手法施術。     (3)枕頜布帶牽引法  爲臨牀常用的治療方法。病人可採用坐位或臥位兩姿勢(具體操作方法略),每日或隔日牽引1次,每次牽引20到30分鐘爲宜,牽引重量應根據病人的傷情、體質、耐受力酌情而定。牽引目的是調整和恢復已被破壞的頸椎平衡。牽引的主要作用是:解除頸部肌肉痙攣;緩衝椎間盤向周緣的外突力,有利於已外突的纖維環組織復位;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使神經根受壓得以緩和,神經根和關節囊之粘連得以鬆懈;使水腫的神經根制動休息,促使水腫吸收,改善鉤椎關節與神經根間的位置關係,對神經根起減壓作用;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整復小關節移位;伸張被扭曲的椎動脈,改善腦的血液循環;將椎管縱軸拉長,頸脊髓伸展,改善腦脊液循環和頸脊髓的血液循環;緊張縱韌帶,有利於椎間盤組織復位。     1、疼痛嚴重者可口服解熱鎮痛劑,如水楊酸鈉、抗炎靈,消炎痛、硫痠軟骨素,強筋送等。或以0.5%鹽酸普魯卡因作痛點封閉。維生素B族藥物有助於神經變性的恢復。     (預後與預防)     2、預防     (2)適宜的枕頭對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十分有益,應提倡低枕,不宜“高枕無憂”(高枕易使關節囊及韌帶緊張,血管紆曲,血流不暢,氣管前屈、呼吸不暢)。一般地說,仰臥時宜低枕,側臥時宜稍高。要注意不正確的睡眠姿勢,以防止病情復發和加重。
    (3)加強頸部功能鍛鍊,如前屈、後伸、後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活動;可提倡頸臂功練習。頸部功能鍛鍊,可預防椎病的發生,有利於頸椎病的恢復及療效的鞏固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