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前教育關鍵在家長(圖)

時間: 2015-02-28
美國:學前教育關鍵在家長

話說美國總統奧巴馬連任後的第一篇國情諮文,就是花很大的篇幅談到了學齡前兒童教育計劃,美國的科學家們也比較緊跟形勢,最近發表了一系列的有關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文章,很多文章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借鑑性。
低收入家庭孩子語言能力差 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關於中產階級和貧困家庭孩子識字差距的問題。十幾年前,美國科學家的文章早指出,從識字量來看,出身中產階級或是富裕家庭的孩子,3歲時的詞彙量就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了上百萬,直接反映到孩子入學時,大家就不在一個起跑線上。識字多的孩子自然在上學的時候就有了更多的優勢。
去年9月份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們用五年的跟蹤實驗結果更進一步的證實這一令人擔心的事實: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其子女的語言能力,識字能力通常低於中產階級,父母均受過高等教育家庭子女。社會經濟地位的差別,在孩子5歲進學前班的時候表現在語言能力的差距就已經達到兩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這種語言上的“代溝”在孩子18個月的時候就體現出來,貧困家庭和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在語言能力和詞彙量上有6個月左右的差距。 低收入家庭孩子閱讀能力差 由於口語能力和詞彙量的大小直接跟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接下來的問題也就不需要答案了。可以想象的是,入學時語言能力就差的兒童,上學後的閱讀起點就低,導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入學後閱讀能力和富裕家庭孩子相差甚遠。
對這一點寶貝媽咪深有感觸,美國孩子絕不是我們所想當然認爲的都不愛念書,這裏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一樣抓得很緊。我家寶兒上的學校在本市的學院區,那裏面住的大部分是大學教授,銀行家和醫生,家庭收入絕不是寶貝一家可以比的,我家寶兒通過特殊的program進的學校,結果一年級入學後第一個難關就是,當寶兒還在讀繪本的時候,他們班的同齡孩子已經開始看章節本了,詞彙量的差距不用寶貝媽咪多說吧?更不用說我家貝貝學校的有些西裔和黑人孩子,一年級的時候還要從26個字母開始學習,根本無法自主閱讀。
富裕家庭孩子語言能力強的祕訣 貧富家庭的孩子在語言與閱讀上的差距,是實實在在的起跑線的差距。也正因爲這些統計學數據,奧巴馬政府加大了對學齡前兒童的早期教育投資力度。原來美國公立學校就有針對低收入家庭的Pre-K計劃,鼓勵低收入家庭儘早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這樣等孩子們5歲的時候希望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差距小一點。現在美國的有些州把公費教育的年齡降到了3歲,除了國家投資,也在鼓勵各州政府增加教育投資,這等於是把幼兒的早期教育由政府負責起來,由政府出資彌補貧富差距下的兒童教育問題。
雖說統計數字反映的是收入不同的人羣對孩子的教育不同,可實質上,科學家們也指出孩子語言能力的不同主要取決於家長對孩子早教態度的不同。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家長才會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他們傾向於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親子感情,以各種方式和他們交流:他們每天和孩子談話,聊天,學唱兒歌以及簡單識字活動要比低收入家庭父母多很多,統計數據表明到孩子3歲時,富裕家庭的孩子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多聽過3千萬詞彙,想想看,這是什麼概念?這纔是貧富家庭孩子語言能力巨大差別的原因所在。
從這一點上說,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教育狀況也不是不可改變的,只要家長能夠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讀書,唱歌,聊天,貧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獲得同樣的詞彙量。早在幾十年前,以色列最早提出並實踐了“學齡前兒童指導計劃”,針對的就是當時的以色列難民,指出孩子早期教育不需要家長拿出一大筆錢來完成,家長完全可以做自己孩子的早教老師。
根據這些統計學結果和以色列的成功經驗,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努力推廣家長自己做早教的理念,告訴年輕的父母早教其實不需要花很多錢,只需要做父母的每天話一點時間在孩子身上,陪他們聊天,說話,唱兒歌,給孩子們讀書,真的就是這麼簡單,可是日積月累,其效果確是非常之顯著。其實這一理念也非常適合中國人,我們是在不需要把孩子送到各種昂貴的補習班,做父母的自己每天只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陪陪孩子,這就是最好的早教。
家長與孩子一起打造書香家庭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不愛讀書的父母很難說服孩子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建議做父母的不妨在每天下班後靜下心來,放下心頭的瑣事與煩心事,關上電視,放下手機,單純的陪孩子一起聊聊天,說一說每天周圍發生的有趣故事;與孩子一起唱兒歌;大人小人一起看一本有趣的書,或是模仿一下故事中的情節,想像一下主人公的行爲與動作;甚至哪怕安靜的各看各的書,或是在飯桌上討論一下大家都喜歡的書的故事情節,最新新聞 . . . . . . 潛移默化之下,相信孩子也會習慣每天找出一段時間捧起書本,快樂讀書,這些,不需要花很多錢,只要做父母的有心,就是給孩子最用心的呵護與最有用的教育了。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