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教育爲何“管小不管大”

時間: 2011-12-01

    近年來,在國家重視素質教育、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以及許多學校對特長生的優先照顧等諸多原因的催化下,兒童美術教育也出現了一派繁榮景象,單位、個人一齊上,各種兒童美術班應運而生,家長們也樂此不疲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深造”,指望着孩子將來能選擇一個好學校,或能成爲一個大畫傢什麼的。特別是各種考級從其它藝術門類向兒童美術教育的滲透,更爲兒童美術教育增添了不少熱度。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兒童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並末取得令人滿意的良好結果,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卻在不得要領的美術教育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這是按西畫要求畫的少兒水粉範畫,畫的好壞且不說,但過早地讓孩子學西畫,會使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造型能力”要求下泯滅殆盡。
                      
    這是按國畫要求畫的一張兒童範畫,它可能給孩子帶來的麻煩是,一旦形成對中國畫的誤解和不好的用筆習慣,會影響他們將來真正介入國畫時的發展前途。
                            
    11歲的孩子能如此熟練地畫一張較成熟的國畫作品,實在令人吃驚,不過,他將來真正學國畫時,要想改變以往的路數,回到中國畫的筆墨要求上,可能同樣需要一個11年。
    兒童長大後,對何爲美術沒有一個基本認識,甚至成爲曾經受過美術教育的“美盲”。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所謂的專業訓練中,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和保護以致許多受過兒童美術教育的孩子成年後,開始對繪畫有厭倦感和厭惡感,他們的美感就在這種“過度開發”中遭到了破壞。此外,學過兒童畫的孩子,在長大後由兒童畫向專業化轉換時,會受到以往積習的嚴重影響,很難步入正軌,許多美術教師不願教那些曾經學過兒童畫的學生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此面對此種情形,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兒童美術教育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難道兒童美術教育只能對兒童起作用,對成年後的就不起作用了嗎?一個培養不了兒童良好的美感和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不了孩子成年後向專業化轉換的美術教育是否是一個成功的美術教育兒童畫訓練班就能代替兒童美術教育嗎?今天就想請二位先生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翟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導、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我愛兒童畫,特別是學齡前未經老師教過的低幼兒。
兒童畫在我看來,童畫帶有天籟元基因,是藝術家的天然元.
    老師;童畫具有元生態、元創造、元密碼、元價值的珍貴特徵。
    1、元生態:天籟勝於扭曲。低幼兒童的“塗鴉”,常常被成年人所忽視,卻不知這裏面有着驚人的好作品。而有人發現了他們的確有時畫得極好,卻又弄不懂他們何以能夠無師自通。我通過對自己的女兒和許許多多孩子的深入觀察
——女兒1歲時畫的《羣鵝》穿插錯落,2歲時寫的《天書》充滿神祕,3歲時畫的《扔蘋果》妙趣橫生,6歲時畫的《爸爸》、《媽媽》神奕奕——有了一個大膽的發現,兒童降臨世間時並非是一個絕對的“白板”,他她攜帶着自然的天籟信息,遺存着人類的元初生態,繼承着父母的先天基因,具備着人體的超驗本能!
    然而,兒童純真的赤子天性、通透的特異功能,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受到砍伐和扭曲、污染和遮蔽,但也正因爲此,保護兒童元生態顯得特別特別重要。
    在中國湘西,有一批畫家帶領少數民族地區的師生對元生態藝術進行了十多年的追蹤考察,近幾年更獲得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中國美協少兒藝委會的支持和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年月,名爲“成就未來—蒲公英行動:推進兒童與民間美術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專項課題”在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正式啓動元創造。
2、元創重於畫技。美盲更比文盲多,不少有“文化”有“身份”的人看不出畫的好壞,尤其看不出童畫的精彩。他們的標準只有一個:像不像。其實畫的好壞不在於像不像,而在於美不美;不在於比葫蘆畫瓢,而在於有沒有創造。
兒童畫的“畫不像”當然有着技術不足的成分,但更有着成人失去的童眼、童心和童趣,能夠一眼識破“皇帝的新衣”。藝術史大量的記載昭示,有成就的藝術大師幾乎都善於盪滌心靈的積垢,永葆赤子的亮麗,在高層次上回歸本根、迴歸詩意,尋找萬千之後的“第一”,這正是他們成功的奧祕。
    在創作意義上說,高級的“畫不像”比一般的“畫得像”更難。“畫得像”固然也不容易,它要靠技術、靠功力、靠嚴格的造型訓練,但還可以靠照相機、幻燈機、掃描儀等的協助。而“畫不像”的要求更高,它要靠元創、靠才力、靠先天的稟賦、靠奇特的錯覺,僅憑技術是不夠的。有些技術功夫很全面的畫家和美術老師卻創作不出有意味的美術作品,有些知識很豐富的大學教授卻寫不出有創見的學術論文,就是被太多的“技術障”、“知識障”和“名利障”遮蔽、悶死了活躍的元創能力。
蔣南翔任教育部長時曾經說:“給我足夠條件我可以培養出五十個傑出的科學家,但我不敢保證培養出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可見,“美”比“術”難教,“藝”比“技”難學。
    3、元密碼:生跡貴於循跡。元創的資源在於宇宙密碼的新發掘和新解讀,而童畫是攜帶元密碼的重要載體之一。當然,由於某些老師不當的教學和兒童不可避免的相互模仿,童畫中有着太多的重複和趨同,不少作品失去了元創的品格,但是未發現和未讀解的密碼肯定隱藏在一些真正元創的天才作品之中。
兒童因爲其遮蔽少,所以顯示的密碼多。看,這裏把太陽公公的長鬍須拉來剪成一段一段燒火做飯,豈不是透露了太陽能的奧妙聽,那裏說:“月牙兒是隻金豆莢星星是蹦出來的豆兒”,簡直是猜到了星球引力的祕密這些出自兒童的“佯謬”語言在常識看來似乎荒唐,其實佯謬非謬,這正是通向神性的詩性智慧的精髓!
    4、元價值:局部大於整體。童年固然是人生一個幼稚短暫的局部,可是這個局部的黃金歲月卻大於一個人全部的生命整體。
                            
    這張人物畫畫的很不錯,但其中意味爲何很難在成人的畫中保持,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這張畫畫的很好,但就是不像兒童畫的畫,其中成人干擾的成分太多了些.其實,兒童畫中成人的成見越少越好。
                            
    13歲就讓孩子畫素描,這讓我們很擔心孩子們還能從畫畫中得到多少樂趣,但願他們以後不要像討厭“功課”一樣討厭畫畫。
童年時期是大腦觸突的形成期,智力發展的關鍵期,記憶印痕的永存期,形象思維的活躍期。童年是藝術意象的元始倉庫,藝術聯覺的最初環節,創造思維的潛在酵母,累累碩果的情感胚芽。童年足跡濺起的創造火花,將以不同形態燃燒在一個人畢生的創造全程!
    我們對兒童美術教育要慎之又慎。
    我們一定要保護兒童純真的赤子之心、元創之能,不要過早地用成人的世故、繁瑣的技法、“畫得像”的標準、“畫不像”的斥責,扼殺了他們的天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扼殺了一個孩子的童年,就是扼殺了他或她的一生!
我看到年月日的《環球時報》上有一篇署名“每文”的華裔比利時母親寫的文章。她說,兒子歲半時,她便同一家業餘繪畫學校取得聯繫,在通過電話爲兒子報名時,只聽電話另一端傳來略帶責備的口吻說:“太太,孩子的年齡太小,根本不適宜上課。他正是玩耍的年紀,還是給他多一點玩的時間。”原來,業餘繪畫學校不接受學齡前兒童。
    這裏,我們聽聽我國兩位兒童教育家的經驗之談吧。
    湖南的謝麗芳說:“至少在6歲以前,對於兒童的繪畫活動,成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遠一點,別碰他;最多也就給一些提示,以激活他們內在的創造潛力,讓他們自由地發展,自由地來和去,以保護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現象’。”(《兒童色彩畫·走向心靈》)。
    新疆的郭不說:“一個美術教師不應給孩子們灌輸過多的繪畫技法。實際教學當中繪畫‘道理’講得愈多,孩子可能畫得愈糟。不應給孩子過多的說教,僅給他們提供一種良好的寬鬆愉悅的畫畫氣氛就夠了。讓孩子們始終覺着畫畫‘好玩’。如果想引導孩子,也應該儘可能讓孩子們在隨意畫的過程中給一些啓發,以便他們能自覺深入地把握住畫面,使之趨於完整和豐富。”(《大師的畫·寫在前面》)
    可見,兒童美術不是絕對地不能教,而是容不得老師過早地硬往畫得“像”、畫得“對”上引導。它的“教”只能是在類乎“遊戲”之中啓發誘導其縱情揮灑的“不教而教”。過早地教兒童繪畫技術,甚至將其納入固定命題模式和技術標準的“考級”,往往會扼殺兒童無比神聖的天真想象、超凡脫俗的心靈感應,使他們失去自信、失去興趣,或過早地變爲爲得獎而應考的功利主義“小大人”。況且,“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美術作品的“級”實在難定,從有關單位公佈的“考級兒童畫選登”看,很難說5級的就比1級、2級的更強。
    童年的思維,是一種幼稚的超前,我們常常低估兒童的所知所想。保護童年的純真天性,就是保護人類的美好未來。
                            
                            
    這是兩張外國兒童畫。通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感覺到,中外兒童畫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沒有各自不同的規則要求,如此看來,讓孩子們學國畫.學西畫都可能欠妥。
    尹少淳(首都師範大學亞洲美術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教授)兒童美術熱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併成爲了當下中國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這後面實際上隱藏着中國社會的一個傳統的集體心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不過由於目前家庭生育中的獨生子女化,而且經濟狀況逐漸改善,這一集體心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化、更顯化而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集體心理,加上從衆心理,挑動着家長的神經,令他們在亢奮的情緒下,驅迫自己的孩子在課堂教學的重壓之下,奔波於各種學習班……此即所謂“熱”的現象。可見,兒童美術熱並非孤立的現象,而只是其中的熱點之一。
對兒童美術熱,看法不一,評價各異,褒者有之,貶者有之,迷惑者、盲目者更多。其實,世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好與壞、對與錯可以評價的。兒童美術熱客觀上對兒童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美術文化的發展,美術的社會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此爲其可褒揚之處;兒童美術熱中表現出的拜金主義、教學的誤導、家長的功利性、盲目性和非人性化傾向也在相當的程度上降低了兒童美術教育自身的純潔性,扭曲了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此爲其可貶抑之處。
對於兒童美術,人們疑惑甚多,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因此我想擇其犖犖大者直陳陋見,與業內外人士交流。
    疑惑之一:兒童在校外或社會的兒童美術班學習後,在日常生活中和觀看美術作品時,爲什麼並沒有表現出較高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這一問題很有意思,但回答起來也有相當的難度。因爲什麼是美,很難找到一種公認的客觀標準,尤其是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包括我們美術界審美標準的多樣化,使得我們很難依據一種共同的審美標準對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加以判斷,以至於我們的通過美術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的思想變成一種具有明確取向但卻內涵模糊的追求。我們在批評學生審美能力低下時候,我們依據的立場本身就是非常個性化的,我們的批評也就陷入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怪圈,難以產生令人信服的力量。這樣說,並不意味着不可能形成相對認同的審美標準,只是這種標準不應該是嚴格的,絕對的,而應該是多元的、寬容的。如果說要做這方面的努力,可以從兩個方面着力,其一,符合人性,給人生帶來積極影響力的可謂之爲美;其二,符合視覺藝術形式法則的可謂之爲美。這也是我們教師的可爲性之所在。
    如果我們承認上述兩點,那麼造成所謂兒童審美能力低下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們一些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只將注意力放在美術的技法訓練上,而忽視了對形式法則的介紹,忽視了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忽視了在自然界和社會環境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和評價形成自己的審美趣味和觀念。另外,一些教師個人極端個性化的審美趣味和觀點,也對兒童的審美趣味和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疑惑之二:爲什麼參加過兒童美術班學習的兒童在美術高考中並沒有直接的優勢我想說明的是,兒童美術教育並不是美術高考的直通車,所以我們不應在兩者之間劃等號。至於解釋這—疑惑,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第一,兒童參加美術班的學習並不全是爲參加美術高考,或者成爲美術家。目前,絕大多數家長送孩子上兒童美術班似乎並不是爲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考美術,而是爲了提高藝術素養,獲得—些基本技能。其二,兒童美術班與高考補習班的性質完全不同,前者依據自身的教育理念組織教學內容,後者則完全依據大學的考試要求選擇教學內容,因此將兒童美術班的功能擴大化,本身就沒有合理性。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兒童美術與成人美術性質上差異極大。我始終認爲,兒童美術與成人美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兒童美術是兒童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而成人美術是建立在人的身心成熟,以及智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體現出技巧的精湛嫺熟和對相關媒材的自由駕馭。儘管兒童美術具有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等爲成人所喜歡的特徵,但兒童美術畢競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種表徵和產物,只能算是—種“階段性”成果。能畫出優秀兒童畫的孩子,並不等於說他成年必定成爲優秀的美術家。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兒童期就較好地表現出對美術的興趣,以及對生活的敏感和大膽而豐富的想象力的孩子,可能具備了在成年後成爲美術家的良好基礎。但要真正成爲一個美術家,要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和個人衆多偶然或必然因素的影響。因此,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爲美術家只有成年後才能見分曉。
    疑惑之三:爲什麼一些兒童參加了兒童美術班之後,卻在以後的生活中對美術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反感。
    其原因可能涉及兩個方面:其一,兒童原本對美術就不感興趣,是被家長生拉硬拽參加美術學習的。美國教育學者加登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爲,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智能特質,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兒童在其智能特質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形成終生愛好或理想職業。有的孩子並沒有美術方面的智能特質,也沒有學習美術的興趣,卻被家長強迫學習美術,因此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遷怒於美術學習。其二,一些教師或者只關注技術訓練,寒性太重,單調乏味,或者要求苛刻,批評過多,導致兒童只有挫折感,沒有成就感。
                            
    這是教師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畫給孩子們的範畫,然而我們擔心的是,孩子們臨摹老師畫的兒童畫還是兒童畫嗎?因爲在這方面孩子做的比老師更好。
                            
    這張畫畫的也不錯,只是“創作”的痕跡太強了些,當下這樣的“小大人”式的兒童畫隨處可見。
接下來,我想給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几點忠告。
    對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從兒童發展的角度開展自己的工作,對兒童負責,對家長負責;
    熟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尤其是美術素質和能力發展規律;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運用多種美術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體現人文關懷,策略地指缺點,多賞識和鼓勵自己的學生。
    對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在各種“熱”中,不從衆,不逐流,保持理智的頭腦;正確認識參與美術學習的目的,不設定較高的或不切實際的期望值;與教師溝通,嘗試瞭解美術的內容和特徵,以及美術學的方法;與自己的孩子溝通,瞭解他們在美術學習中的感受,對自己的孩子多鼓勵。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