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驗方] 痛經的辯證施治

時間: 2011-07-18

有博友詢問痛經的治療,中醫認爲治療痛經是一個需要辯證施治的過程,有必要讓女性朋友對痛經有一個全面瞭解,現發此文供參考。

痛經

  痛經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婦科病,大多發生於青年婦女,其中有一部分發生於初經少女,也有不少病人是在18~20歲左右纔開始有痛經的,有了這種病症,給病人帶來了週期性的痛苦。有礙身體的健康,甚至影響人的生活和工作,對病人的精神負擔相當之大。爲了進一步認識和防治這種疾病,保護女性朋友的健康,有必要對痛經的證治方面作一些簡要的介紹。

                               痛經是什麼病

  痛經是指在月經來潮時以小腹痛爲主的一種自覺症狀。這種疼痛,有的發生在月經來潮前,有的是在月經來潮後,有的正當經行的時候小腹疼痛,痛的部位有在少腹中間的,有在兩側或一側的,多數病人伴有腰部痠痛;也有疼痛牽引到脅肋、背部和大腿的,疼痛的程度有輕重緩急之分,在每一個病人的感受方面並不完全一致,而其性質則有掣痛、絞痛、痠痛、痮痛、下墜痛等不同情況,除了疼痛而外,還可以有頭痛、眩暈、疲乏、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躁怒等病狀,由於發生在經期或經期前後,所以稱之爲“痛經”。

                               痛經的病因

  1.勞傷風冷:諸病源候論記載:“婦女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風冷與血氣相擊,故令痛也。”後世有很多醫家都宗此說,宋陳自明的婦人良方也有類同的看法。
  2.血實氣滯(血瘀):丹溪心法說:“經水將來作痛者,血實也,一雲氣滯。臨行時腰疼腹痛,乃是鬱滯有瘀血。”聖濟總錄、醫學入門、醫宗金鑑等書亦有這方面的記載,說明氣滯血瘀都能導致痛經的發生。
  3.氣血不足:丹溪心法指出:“經行後作痛者,血氣俱虛。”經效產寶說:“血氣不足,經候欲行,身體先痛。”婦人良方記載:“婦人經行腹痛,食則嘔吐,肢體倦怠,發熱作渴,此乃素稟氣血不足。”由此可知氣血不足也容易患痛經病。
  4.因於虛寒:張景嶽的“婦人規”上說:“經水臨行,誤食冷物,若寒滯於經,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涼,以致凝結不行,則留聚爲痛。”萬病回春認爲:“經水過期不來作痛者,血虛有寒也。”這是因於虛寒引起的痛經。
  5.憂思鬱怒:丹溪心法附餘記載:“人之氣血周流,忽有憂思忿怒,則鬱結而不行,此經候不調不通、作痛發熱……”。張氏醫通說:“經行之際,若鬱怒則氣逆,氣逆則血滯於腰腿心腹背肋之間,遇經行時則痛而重。”說明情態因素對於發病有相當緊密的關係。
  6.其它因素:證治要訣說:“經事來而腹痛者,經事不來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調故也;然又恐感外邪、傷飲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詳審。”張氏醫通認爲:“……若其時勞力太過,則生虛熱,亦爲疼痛之根。”又說明痛經和飲食、生活及其它外在誘因有一定的關係。
  歸納上述病因,可以體會到我國在古代已經對本病有相當的認識,尤其可貴的是中醫對於探溯病因的整體觀念,這是我們應該認真加以繼承和發揚的。

                                痛經的證治

  1.寒症:中醫理論認爲寒性凝滯,所以寒症的經期大多是錯後的,腹痛一般在月經來的時候,痛時喜以手按揉,若用熱水袋置於小腹部則尤感舒適,常兼有惡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白、面色晄白,疼痛劇烈的可嘔吐清水,舌苔薄白,脈象沉遲。根據“寒則溫之”的原則,治療當以溫經散寒、和血止痛爲主。   大溫經湯 :吳茱萸 人蔘 麥冬 法半夏 阿膠白芍 甘草 當歸 川芎 丹皮 桂枝 生薑。(可加用紅糖)。   2.熱症:熱症和寒症相反,經期大多是提前的,每在月經來潮之前即有腹痛。經血色紫,一般症狀有口渴喜冷飲,自覺發熱,有時煩躁,但體溫不高,大便乾結,小便短赤,面色和脣舌都發紅,舌苔微黃,脈象滑數。根據“熱則清之”的原則,以清肝、涼血、調經爲主。   宣鬱通經湯:當歸(酒洗)白芍(酒炒)柴胡丹 皮 黑山梔 白芥子 香附(酒洗) 鬱金(醋炒) 黃芩(酒炒) 生甘草。   3.虛症:前面已經提到,虛症的腹痛是喜按的,大多發生在經行之後,或經水將止之時,疼痛一般比較緩和,喜伏臥用手按,或以物墊起壓迫腹部,常兼有腰痠,經色淡紅,面色不華,脣舌色淡,脈沉細或弦細。根據“虛則補之”的原則,當健脾益氣,養血調經。   內補當歸建中湯:當歸 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甘草 飴糖。亦可加阿膠、地黃。   4.實症:其症候的特點是經前腹痛,而當月經來的時候,經水又流得不暢,腹痛爲陣發性,而且不能用手按捺,往往在劇痛一陣後,即有血塊自陰道流出,這種痛經往往要在經血暢通以後,腹痛才隨之減輕,經色多爲紫黑,病人的身體一般較爲壯實,舌苔無大變化,但舌體紫脹,脈多沉實或沉滑有力。根據上述症狀,重點在於月經行而不暢,所以行血活血是必要的,治法當以活血調經爲主。   5.氣滯:症見經前少腹脹痛,而在程度上又是脹甚於痛。不欲手按,兼有胸脅脹滿、兩乳脹痛、食慾不振,或有呢逆,經色無大變化,血量亦不多,苔薄或無,脈沉弦有力。

    中醫認爲“氣爲血之帥”,血是隨氣而行的,如氣鬱則血亦鬱,氣滯則血亦滯,所以氣滯型的患者,常兼見血滯不暢的症候,在治療時應該着重理氣。治宜平肝、疏氣、調經。   加味烏藥湯:烏藥 縮砂 木香 玄胡索 香附(炒去毛) 甘草。   6.血瘀:血瘀型的經期很不準,或前或後,經見之前即有腹痛,少腹絞痛拒按,痛勢劇烈,腹痛一、二日後開始見血,血行亦不暢,血色多爲紫暗,且有血塊排出,常須經行一、二日後,血塊暢通或不見,腹痛始漸減輕,有些病人可以有全身脹痛,脣紫,舌赤或絳,脈象弦滑。“血瘀”較“血實”的症情要深入一步,如果單用行血和活血的藥物,力量就顯得有些不夠,治當化瘀通經。   通瘀煎:歸尾 香附 紅花 烏藥 青皮 木香澤瀉。   失笑散:蒲黃 五靈脂。
  上述選方,只不過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劑,而實際可以治療痛經的方劑和藥物很多,在運用時應根據具體不同的症情靈活加減,即使所介紹的選方也應該根據多變的症候和體質情況的差異而有所增損。

    對於六種症型,不能把它孤立起來看,因爲在臨牀實踐過程中,經常有交叉的現象呈現,比如說寒症,應該重在溫經,但同時也要考慮到是否有氣凝血滯,還要衡量機體和症候的偏虛偏實;又如以熱症爲主,應該辨別是虛熱還是實熱,有無氣鬱血瘀等,這樣整體的辨症,加上全面的來考慮方藥的選擇和加減,在治療上就有了準則,如果掌握得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痛經的“痛”和其它“痛”症一樣,從中醫理論來分析是“不通則痛”,故在處方用藥時,除熱症外,總的方面是用偏於溫性的藥物爲主,因爲溫主通,能通就不痛了。
  

簡便有效的鍼灸療法

  除用中藥治療之外,還可以用鍼灸治療,鍼灸療法簡便有效。

    一般取穴爲:三陰交、足三裏、關元、氣海、中極、身柱、腎俞、氣海俞、大腸俞、上髎、次髎等穴,而其中又以關元、氣海、中極、三陰交、足三裏更爲常用。如果痛經屬虛寒性,宜用灸治,屬實熱性的宜用針治。灸則宜用溫和灸;針則宜採用強刺激手法效果較好。
  

◎ 痛經應注意些什麼

  嚴重的痛經應當臥牀休息,注意避免強烈的運動和情緒的過分緊張,適當地增強營養,不要吃刺激性太大和生冷的飲食,注意經期衛生,避免月經排泄時可能引起的感染,月經期所應用的東西應保持乾淨,如發現有其它疾病時應迅速治療,一般中等度和輕度的痛經,仍可從事輕微的運動或勞動,除此而外,做母親的應該對自己即將初潮的女兒灌輸一些有關月經方面的常識,消除她們的恐懼與神祕的心理,保持經常的心情愉快,在條件可能的範圍內,作好婦女健康檢查、尤其對於少數治療缺乏療效的病人,應作比較系統的檢查,若有子宮位置不正和發育不良等情況,作必要的糾正和治療,消除可能引起痛經的一切原因。

下一篇:麥粒腫與霰粒腫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