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帶血 警惕大腸長息肉(圖)

時間: 2012-01-24

    28歲的寧寧在三個月前無意中發現自己大便帶血。起初,她以爲是痔瘡犯了,便到藥房配了一點痔瘡膏用,但總不見好。無奈之下,她只好到醫院求助於專業醫生,在醫生的建議下,她做了結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在距肛門30釐米處有一直徑2.5釐米的帶蒂息肉,當即行內鏡下電灼切除。

    術後病理檢查提示:絨毛狀腺瘤,中度不典型增生,局部重度不典型增生。醫生告訴寧寧,重度不典型增生相當於早期癌,寧寧得知後,慶幸自己及時就診,躲過一劫。   警惕大腸息肉的4個信號   大腸息肉是指腸腔內黏膜表面的隆起病變,多見於直腸和乙狀結腸。大腸息肉很常見,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增高,且有一定的惡變傾向,惡變率約爲10%。大腸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當息肉數量很多,超過100枚以上時,稱爲大腸息肉病,臨牀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綜合徵)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兩種。

  在大腸息肉中,有兩種病理類型應特別重視:

  一是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此種息肉發生癌變的概率很大,特別是絨毛狀腺瘤,如果不治療,百分之百會癌變。

  二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屬癌前病變,惡變率爲100%。   大腸息肉常隱匿起病。常見信號主要有4個:

  1)大便帶血:不少飲食起居不規律、大便祕結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帶血,若自我藥療1周後還有出血,或用藥好轉後,症狀常有反覆,需及時去醫院就診。

  2)大便習慣和性狀改變:若發現大便變細、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現在變爲兩三天一次或一天兩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3)便祕和腹瀉:長期腹瀉和便祕的病人,若藥物療效不佳,就需進一步檢查,排除大腸息肉可能。

  4)腹痛:有長期腹部隱痛者應行腸鏡檢查,在排除大腸息肉後,再進行對症處理。   治療大腸息肉 內鏡下摘除最佳   目前,用於診斷大腸息肉的方法主要是結腸鏡檢查和鋇劑灌腸檢查。鋇劑灌腸檢查因易受糞便干擾,不能活檢和做進一步治療,已逐步被腸鏡所取代。結腸鏡檢查不僅可直視觀察大腸黏膜的細微病變,還可通過活檢來確定病變的性質,是發現和確診大腸息肉的重要手段。   治療大腸息肉的最好方法是腸鏡下摘除。在內鏡技術發展以前,大腸息肉的治療主要是開腹手術或經肛門切除,創傷較大。如今,隨着結腸鏡技術的不斷髮展,內鏡下切除大腸息肉已成爲治療大腸息肉的金標準。家族性息肉病首選全結直腸切除術,以徹底杜絕息肉發生的“土壤”。   專家提醒:息肉摘除後定期複查   大腸息肉多有遺傳傾向,大腸息肉患者的直系親屬,如兄弟姐妹、子女等,患大腸息肉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6倍,患大腸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6~10倍。因此,若父母或直系親屬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患者,一旦發現自己有大便出血、腹瀉、大便變形等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大腸息肉很容易復發,這次出現在直腸,下次可能在盲腸發現。因此,息肉摘除後並非一勞永逸,定期做腸鏡檢查非常必要。增生性息肉因生長較慢,患者可1~2年隨訪1次。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隨訪時間要適當縮短,一般爲6個月~1年,但重度不典型增生應在息肉摘除術後3個月隨訪1次,若無異常,可延長至6個月~1年。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