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支氣管炎的症狀

時間: 2011-03-15

    在嬰幼兒時期,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支氣管炎,稱喘息型支氣管炎,多見於2歲以下虛胖小兒,往往有溼疹及過敏病史。    支氣管炎是指氣管、支氣管粘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牀上以長期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覆發作爲特徵。
    支氣管炎在小兒時期很常見,大都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在發病開始時,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鼻塞、流涕,以後逐漸出現斷續的乾咳。病初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有痰,初爲粘痰,很快變成膿痰,經過5―10天后,痰液變稀,咳嗽逐漸消失。發病時可無熱或發熱38。5℃左右,熱度經2―4天退去。

    在嬰幼兒時期,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支氣管炎,稱喘息型支氣管炎,多見於2歲以下虛胖小兒,往往有溼疹及過敏病史。起病不久就出現哮喘症狀,可反覆發作,一般到入學年齡時症狀消失,僅有少數至年長後發展成爲支氣管哮喘,其發病原因可能爲患兒對感染過敏而表現爲支氣管痙攣,引起喘息。

    患支氣管炎的患兒要注意休息,保持臥室的空氣流通,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多飲開水。供給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次各1片,每日3 次。對慢性和多次發病患兒,應供給維生素AD,每次1片,每日2―3次。年幼體弱病孩,輕症可口服磺胺類藥物或青黴素類藥物,並配用一定的化痰止咳藥,起協同治療作用。磺胺類藥可選用複方新諾明,每日每千克體重20毫克,分2次口服。由於磺胺類藥物排泄較慢,易在腎臟中引起結晶沉澱,故用藥期間要供給充分水分,以利排泄。有的孩子對磺胺類藥物有過敏。用後發生皮疹、剝脫性皮炎等,若遇有過敏史的不能用。青黴素類藥物可選用阿莫西林,每日每千克體重40―80毫克,分3―4次飯後口服。口服青黴素類藥物也要注意有無青黴素過敏史,對有青黴素過敏的小兒要慎用,對特異性體質,以及容易引起過敏應的小兒甚至要禁用。這類患兒可改用頭孢菌素類藥物頭孢拉定,每日每千克體重25―50毫克,分3―4次服用。化痰止咳藥可選用化痰片,每次1/2一l片,每日3次。

    對於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咳嗽,通過血象檢查可發現嗜伊紅計數增高,此類咳嗽往往病程較長,可增加抗過敏的藥物賽庚啶,每日每千克體重0。25毫克,分3次口服。對反覆患支氣管炎的小兒,應讓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氣候冷暖變化,避免穿衣過多或過少。如果支氣管炎反覆不愈,應到醫院仔細檢查是否患有支氣管先天畸形、支氣管擴張、低蛋白血癥、結核以及慢性鼻竇炎、扁桃體炎等疾病。

    小兒支氣管炎還可用中醫辨證施治:

    (1)風寒型:咳嗽、喉癢、痰稀色白、鼻塞、涕清、身疼、脈浮緊、苔薄白,方用杏蘇散加味:蘇葉3克,陳皮3克,半夏4。5克,獲苓9克,甘草3克,枳殼4。5克,薄荷3克,肺風草9克,白芷3克,前胡4。5克,水煎服,每日2次。

    (2)風熱型:咳嗽痰黃、不易咳出、口渴、發熱、汗出、脈數、苔黃質紅,方用溫膽湯加味:麻黃2克,苦杏3克,蘇子6克,桑白9克,竹茹15克,魚腥草15克,桔梗6克,膽星3克,黃芩6克,水煎服,每日2次。

小兒嘔吐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2005年08月05日 01:55  《小兒王的育兒經》
  嘔吐可見於不同年齡的孩子,嚴重的嘔吐甚至使孩子呈呼吸暫停的窒息狀態。孩子長期反覆嘔吐可導致氣血不足、營養不良。小兒漾奶不屬於嘔吐,而是因爲小兒賁門鬆弛,或由於餵奶方法不當,以致餵奶後有少量奶汁倒流入口腔。改進餵奶方法或隨年齡增長,小兒漾奶即可自愈。

  原因

  嘔吐是由於食管、胃或腸道呈逆蠕動,並伴有腹肌強力痙攣性收縮,迫使食管或胃內容物從口、鼻腔涌出。可分爲:

  1.消化道器質性梗阻:食管、胃或腸內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嘔吐。如先天性消化道發育畸形(不同部位閉鎖或狹窄);稍大的孩子則多爲後天性腸扭轉、腸套疊、腸梗阻(如常見的蛔蟲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腸炎、胃炎、闌尾炎由於炎症對於胃、腸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嘔吐,常伴有腹痛、噁心、腹瀉、腹脹。

  3.身體功能異常:如果發生全身性感染或代謝障礙等情況時,常伴有發熱、食慾減退、噁心、腹脹等中毒症狀。

  4.腦神經系統疾病:如發生顱內高壓症狀、腦膜刺激徵或顱內佔位性病變,能引起中樞性噴射性嘔吐,嘔吐前並不噁心,但伴有頭痛、嗜睡、昏迷、驚厥等其他神經性症狀。

  5.中毒:毒物對胃腸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導致嘔吐。

  中醫主張按因分型治療。

  一、飲食不節,餵養不當

  表現

  乳食過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難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積滯胃中而引起嘔吐。表現爲,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塊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飲食,口氣臭穢,腹部作脹,大便祕結,或瀉下酸臭,舌苔多厚膩。

  治療

  可選用和胃導滯的中藥治療,如山楂、神曲、麥芽、谷芽、枳實、大黃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成分的“七珍丹”,每次10~20粒(每100粒爲1克),一日2次;或“小兒化食丸”,每次1丸(1.5克),一日2次。

  飲食宜忌

  吃一些消食化滯的食物。如山楂、烏梅煮水等。也可選用以下食療方法:

  1.山楂100克,白糖25克。將山楂洗淨去核,切碎,濃煎成汁,兌入白糖攪拌均勻。每次50毫升,一日3次,連服3日。

  2.萊菔子50克。將萊菔子炒熟,碾碎成細末。每次服5克。溫開水沖服,一日2次,連服5日。

  3.青梅20個。洗淨,去核,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20毫升,一日數次,連服3日。

  4.蘿蔔1個。將蘿蔔洗淨,切成碎塊,搗爛,榨汁,隔水燉熟。每次15毫升,每日數次。

  5.雞內金(雞的胃內膜)2個,麪粉100克,鹽、芝麻適量。將雞內金洗淨,曬乾後用小火焙乾,研成細末,與麪粉、芝麻、精鹽一起和成面,擀成薄餅,置烤箱內烤熟。每次2張,一日1次,連服3日。

  食忌

  暫時禁食會使胃腸得到休息,對恢復正常功能是必要的。至少1~2周內忌食生冷、冰鎮及煎炸油膩、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胃有積熱

  表現

  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物,乳汁則蘊熱,兒食母乳而致積熱於胃;較大的孩子過食辛熱食品,或感受夏秋溼熱,蘊於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調,胃氣因此上逆而發生嘔吐。表現爲,食入即吐,嘔吐物酸臭,口渴喜飲,身熱煩躁,脣乾面赤,大便祕結,小便黃短,舌紅苔黃等症狀。

  治療

  可選用清熱和胃的中藥,如藿香、黃連、石膏、竹茹、半夏等。也可以用中成藥治療,如“一捻金”,每次半袋~1袋(每袋1.5克),一日2次;或“七珍丹”,每次10~20粒,一日2次。

  飲食宜忌

  多食一些具有養陰生津的食物,包括:小米、麥粉及各種雜糧製品;大豆、豇豆等製品;牛奶、雞蛋、瘦肉和魚肉,營養豐富而不生內熱;水果和蔬菜,特別是蘋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烏梅、西瓜等維生素種類多的果類。也可以選用以下食療方法:

  1.西瓜1個,白糖50克。將西瓜洗淨,去瓜瓤,將瓜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湯,去渣,加白糖。以湯代水,頻頻飲之。

  2.生薑50克,竹茹50克。將生薑切成薄片,與竹茹同置鍋中,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30毫升,一日3次,連服3日。

  3.野菊花30克。急火煎湯,去渣取汁,加適量白糖。以湯代茶飲,一日數次,連服3日。

  4.瘦肉炒苦瓜。每日1次,佐餐食之。

  5.黃瓜1根,胡蘿蔔1根,大白菜葉兩片。全部切絲,調成涼拌菜。一日1次,佐餐食之。

  食忌

  忌食煎、炸、烤、薰、油膩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乾薑、胡椒,羊肉、狗肉及其他。

  三、脾胃虛寒

  表現

  乳母喜食寒涼生冷食物,則乳汁寒薄,兒食其乳則脾胃受寒;或孩子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寒,易受客寒;或孩子過食生冷瓜果,因冷生寒;或病程中過服苦寒攻伐之劑;或感受風寒之邪,以上均可發爲嘔吐。表現爲,其病較緩,病程較長,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爲清稀痰水,或爲不消化殘餘乳食,不酸不臭;時作時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溫。

  治療

  可以用溫中散寒的中藥,如人蔘、白朮、乾薑、丁香、炙甘草等。也可以選用“小兒香橘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附子理中丸”,一次半丸~1丸,每日2次。

  飲食宜忌

  儘量採取母乳餵養,稍大的孩子應多食健脾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藥、扁豆、蓮子、大棗。也可以選用以下的食療方法:

  1.小米鍋巴研成細末適量,紅糖適量,沖水。每次服10克,紅糖水送下,一日1次,連服7日。

  2.桂皮5克,山楂20克,紅糖20克。先將山楂洗淨,去核,然後與桂皮、紅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毫升熱飲爲宜,一日3次,7天爲一個療程。

  3.粳米50克,砂仁1克,胡椒20粒,精鹽少許。將砂仁、胡椒研磨後用布包扎,先煮粳米,沸後再放入砂仁與胡椒,待粥爛後去胡椒、砂仁。一日1次,晨起空腹食之,連服20日。

  4.白扁豆20克,芡實20克,蓮肉20克,山藥20克。一同研成細粉,加入白糖,作成餅,常服用。

  預防和護理

  1.飲食定時定量,食物宜新鮮、清潔,不要過食辛辣、炙烤和肥膩的食物。

  2.哺乳不宜過急,以防吞進空氣。哺乳後可抱正小兒身體輕拍背部,使吸入空氣得以排出。

  3.嘔吐較輕者,可以進食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少食多餐。嘔吐較重者,暫予禁食。

  4.嘔吐時宜令孩子側臥,以防嘔吐時嗆入氣管。

  5.給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採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時可服一口,停一下,再服。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