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干預

時間: 2012-07-21

【論文關鍵詞】 老年;糖尿病;心理問題;護理干預

   【文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採取積極的護理干預,提高生活質量。方法 對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干預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慮、恐懼、悲觀情緒,有利於病情恢復。結論 有效的護理干預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質量。
  
  
  隨着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齡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歲爲糖尿病患病年齡高峯[1]。臨牀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緊張、焦慮、發急、恐懼、孤獨、絕望、沮喪或激動使病情加重,甚至發生酮症,目前已公認,心理社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一定影響,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實施不同的護理干預,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我們對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護理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牀資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齡60~85歲,平均71歲,糖尿病病史1個月至40年。其中合併高血壓66例,合併心臟病33例,合併腦血管病22例,合併腎病36例,合併周圍神經炎病變20例,合併眼底病變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個月至30年。
  1.2 資料收集方法 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採用一對一的護患溝通方式收集資料。問卷涉及:①基本情況;②病情及健康情況,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療方式、遵醫行爲、是否出現併發症、對糖尿病的認識、瞭解疾病的知識程度、健康狀況;③社會家庭環境,包括職業、醫療費用、家庭經濟情況、住院陪護、家人關心程度、是否獨居、生活地區、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
  
  2 存在的心理問題
  
  2.1 抑鬱和焦慮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長期用藥以及病程纏綿的痛苦等應激因素的刺激易產生抑鬱和焦慮情緒。文化程度越低,抑鬱和焦慮越輕;社會支持越多,抑鬱和焦慮就越輕。其顯著特點是心情低落,表現在對治療喪失信心,迴避或拒絕治療,常常感到無助感。
  2.2 悲觀失望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爲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絕症”,要終生服藥,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因爲病情經常反覆,併發症越來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產生悲觀失望。表現在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 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變的猶豫不決,懷疑自己的能力。
  2.3 輕視疾病的心理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認爲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無其他不適症狀,不影響飲食,不需治療,即使治療也不規律。有的病程長的患者不聽從醫囑,自行安排用藥和飲食。
  2.4 孤獨感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會支持與家庭關懷,患病後無法與家人、朋友及時溝通,感到無助,寂寞,空虛。表現在事事謹慎小心,不主動與醫護人員說話,不願與人接觸,有問題不感問,不隨便與病友交談,盼望親友早來探視,病未痊癒就想回家等。
  
  3 護理干預
  
  3.1 支持心理療法 通過傾聽、解釋、說理、疏導、安慰等進行支持心理治療,幫助消除各種消極情緒反應。
  3.1.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用親切、和藹、誠懇的語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然後與患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利用語言技巧儘快安定患者的情緒,轉移其消極情緒,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3.1.2 適時做好知識宣教,充分利用電視、多媒體、幻燈片、牆報等,向患者講解疾病,糾正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解除其精神壓力,克服心理失衡狀態,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緒。
  3.2 認知療法 幫助患者對糖尿病基本知識進行了解,消除不適當的預測、誤解和錯誤信念,提高治癒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認識到目前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能夠控制發展,延緩併發症的出現。如控制良好,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壽命影響不大,從而增強信心,有助於藥物治療;②告知患者要用樂觀主義精神與疾病作鬥爭,既不要對疾病無所謂,不控制飲食,不重視體育鍛煉與藥物治療,也不要對疾病過分擔心,終日焦慮不安,也不在治療中一遇到病情波動就喪失治療信心,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 行爲療法 幫助患者遵從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計劃,包括血糖自我監測、行爲強化、行爲塑造療法等。
  3.3.1 給予健康指導 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血、尿糖監測和記錄,合理飲食和運動治療;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以及胰島素,包括劑量、時間、次數。首次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多存在顧慮,認爲胰島素會“成癮”,產生依賴,或存在嚴重反應而拒絕使用胰島素。對上述患者應耐心教育,同時可讓正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以消除疑慮,並告誡他們如何識別和應付可能出現的低血糖。
  3.3.2 對焦慮患者進行音樂治療 動員患者餐後到活動室聽音樂,每次30 min,2次/d,或看一些內容活潑的電視,引導和鼓勵患者多進行適當的放鬆運動,包括靜養片刻,深呼吸,小睡幾分鐘,聊天等活動。也可以與患者進行有目的的談心和治療性觸摸,國外Turner等[3]報道,使用治療性接觸,對燒傷患者的疼痛和焦慮有改善,還可加強免疫功能。
  3.3.3 爲患者營造一個寬鬆的生活環境 讓患者參加糖尿病病友會組織,與其他病友進行病情經驗交談,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發展和培養個人興趣愛好(登山、下棋、書法、繪畫、養花等),充實退休後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對疾病的過分注意,形成有規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 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 正確對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拋棄,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壓力,要多關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有效疏導,讓其感到被重視和關注;指導家屬熟練掌握如何進行飲食治療,督促並協助患者適當活動,同時做好病情監測,給患者一個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氛圍。
  
  4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生、發展、治療、康復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憂鬱、精神緊張、悲觀憂愁等情緒波動,可以干擾神經內分泌的功能,導致某些應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胰島A細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處於焦慮狀態時,人體血清胰島素含量會明顯減少,也會使血糖升高,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發和加重糖尿病,對患者的健康極爲不利,因此心理治療及心理干預愈來愈受到廣泛重視,成爲飲食、運動療法並重的三大基礎治療。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後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 mmol/h,由於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狀緩解,減輕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鬱和焦慮等心理障礙,提高了生活質量,故良好的情緒可使患者有一個平和心態,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許曼音.糖尿病學.上海科技學技術出版社,2003:548.
  [2] 賈芸,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護理研究,2005,19(2B):306.
  [3] Turner JC,Clark AJ,Gauthier D,et al.The effect of therapeutic touch on pain and anxiety in burn patient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8,28(1):10-20.
  [4]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96-697.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