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腹瀉治療

時間: 2011-03-08

  寶寶胃腸道系統還未發育完善,可多補充些有益菌,如媽咪愛、合生元。媽咪愛與合生元都是有益菌(不是藥),是調理胃腸道系統的,拉稀的調到不稀,便祕的調到不幹。媽咪愛價格適中,合生元價格偏貴。   嬰幼兒腹瀉是由於餵養不當和飲食失調引起的,所以採用以下方法,不僅能提供營養,而且還具有止瀉的作用。   一、調整飲食   母乳餵養的孩子如果發生腹瀉,不要輕易斷母乳,時,可縮短每次餵奶的時間,讓孩子吃前1/2~2/3的乳汁,因爲母乳的前半部分主要含蛋白質之類的物質。而母乳的後半部分主要含脂肪之類的物質,不易消化,所以可以把這部分乳汁擠出來倒掉。如果孩子是用牛奶餵養的,這時就不宜喂全脂奶,而應喂脫脂奶。脫脂奶可以在家裏自己做,牛奶燒開再冷卻後,用筷子把表面一層奶皮挑起來扔掉,反覆三次,就成了全脫脂牛奶。不過,等寶寶腹瀉好轉後就不宜再喂脫脂奶,以免發生營養不良。   二、食物止瀉   1.焦米湯 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顏色發黃,再加適量的水和糖,然後燒成糊狀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後再加熱,就成了糊精。糊精容易消化,它的炭化結構有較好的吸附止瀉作用。   2.胡蘿蔔湯 胡蘿蔔是鹼性食物,所含的果膠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腸黏膜上的細菌和毒素,是良好的止瀉食物。製作方法是,將胡蘿蔔洗乾淨,對切開,去掉莖,然後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再用紗布把渣過濾掉,最後加水(按500克胡蘿蔔加1000克水的比例)加糖燒開就可以了。   腹瀉食療方   小兒臟腑嬌嫩,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臨牀上各種原因均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 輕者僅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多,大便稀軟,重者則瀉下無度,伴脫水、酸中毒,甚至危及小兒 生命。所以一旦發生腹瀉,家長要及時就診,徹底治療。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輔以食療,療 效會更好。   1、傷食瀉:多由飲食不節引起。臨牀表現爲瀉下酸腐,伴有不消化食物殘渣,肚腹脹痛,惡 心嘔吐,舌苔厚膩。治宜消食導滯。   (1)山楂蘿蔔飲:生山楂15~30克,白蘿蔔250克,切碎煮汁,頻服。   (2)內金粉、雞內金2個,燒灰,米酒調服。   (3)麥芽、神曲各15克,萊菔子6克,水煎頻服。   (4)蘋果1個,微火上烤熟或隔水蒸熟,大孩子食果,嬰兒可擠果汁飲服。   (5)家庭常備中成藥:小兒消食片、小兒化積口服液、多酶片、食母生等。   2、溼熱瀉:夏秋季節多見,特點是大便稀薄有黏液,或呈蛋花樣便,常伴有腹痛、腹脹、發 熱、口渴、小便黃少、肛周發紅等。治宜清熱利溼。   (1)馬齒莧粥:鮮馬齒莧250克(或幹品60克),洗淨,切碎,水煎10~20分鐘,去渣,加入適 量大米,煮成粥,頻服。   (2)茶葉10~15克,開水沏飲;或水煎加紅糖30克,煎至發黑分服;或茶葉適量,食鹽少許 ,水煎分服。   (3)烏梅10克,煎湯代茶飲。   (4)生葛根汁、藕汁各等份,調服。   (5)胡蘿蔔250克,搗碎,水煮開10分鐘後,過濾取汁,再加水至500毫升,加糖適量,煮頻 飲。   (6)綠茶蜜飲:綠茶5克放入水中,加沸水沖泡,蓋蓋浸5分鐘,調入蜂蜜適量,趁熱頓服, 每日3~4次,可治療菌痢。   (7)家庭常備中成藥:黃連素等。   3、寒瀉:多由飲食過涼或腹部着涼引起。表現爲大便清稀,日久難愈,夾有不消化物,臭氣 不甚,腸鳴隱痛,手足發涼。治宜溫中祛寒止瀉。   (1)鍋巴炭:飯鍋巴50克炒成炭,研細末,每次3~6克,日2次。   (2)柿餅2個,放米飯上蒸熟,分兩次食用。   (3)薑糖飲:生薑5片,紅糖50克,清水適量,煮沸即可,趁熱飲用。   (4)糯米固腸粥:炒糯米30克,淮山藥15克,共煮粥,熟後加胡椒末少許。加糖或鹽食用。   (5)綠豆、胡椒各等量研末,每次服3~6克,日3次,開水送服。   (6)外治法:胡椒粉少許放於膏藥上貼臍部,或大蒜頭搗爛,貼足心或臍部。   (7)家庭常備中成藥:藿香正氣液、蒼苓止瀉口服液等。   4、脾虛瀉:多見於久瀉之後。特點爲便稀,多飯後即瀉,不臭,有不消化物,時輕時重,伴 面黃體弱、睡時露睛等症。治宜健脾止瀉。   (1)山藥羹:炒山藥研粉,每次10~15克,開水調糊,沸水沖服,每日服2次。   (2)山藥蛋黃粥:生山藥(幹)30克研細粉,溫水調成稀糊狀,煮沸,加熟雞蛋黃2個,調勻, 每日空腹食2~3次。   (3)焦米湯:大米適量,洗淨,曬半乾,炒至焦黃,100毫升水中加焦米6~10克,文火煮1小 時,加食鹽少許,飲湯。   (4)高粱米第二遍糠30克,放入鍋內炒成焦黃色,有香味,除去上面多餘的粗殼,每次3克, 水沖服,每日服3次。   (5)酸石榴皮適量水煎,加紅糖,頻服。   (6)無花果5~7個,水煎服。   (7)家庭常備中成藥:參苓白朮口服液。平胃散、嬰兒散等。   此外,家庭常備藥物中,還應包括米雅、斯蜜達等胃腸黏膜保護劑。   小兒泄瀉的食療   泄瀉就是腹瀉、拉肚子,指大便稀薄或瀉下水樣便,次數增多的病症。這種症在嬰幼兒特別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較多見。產生泄瀉的原因.一是感染因素。尤其是食物或食具不潔很容易發病。二是飲食餵養因素.吃得過多.或過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生冷瓜果等。還有一些泄瀉是由於調護失宜.如孩子受涼、感暑.或患了其它疾病後脾胃虛弱而發病。要預防小兒泄瀉.就要注意避免上述這些因素。中醫對小兒泄瀉的治療原則,以消滯清腸,調補脾胃爲主。除藥物治療外.可按以下分型選用不同食療方。   傷食瀉:一般在進食過多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後發病,暖氣作惡,不思進食,大便稀薄,夾食物殘渣或白色奶片,舌苔厚膩。用焦山楂二份,雞內金(雞肫皮)一份,混合,研成細末,每服1.5~3g,1日3次。也可用炒山楂、炒麥芽、炒谷芽米、神曲、雞內金各30g,橘皮15g,共研細末,過篩,每次5~10g,米湯送下,每日3次。還可配合服用中成藥保和丸。 寒溼瀉:一般不發熱,大便水樣,多泡沫,或似鴨糞,臭氣不重。可用鮮藿香葉、鮮扁豆葉、鮮荷葉各等分,搗汁,每服一小盅,開水沖服。或配合服用藿香正氣丸(水)。   脾虛瀉:表現爲泄瀉易反覆發作,面色蒼白,形體消瘦,乏力易汗,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每於進食後作瀉,舌淡苔白。可在每次煮粥時放入適量山藥(或薏米、扁豆)同煮食。也可用山藥、芡實、蓮子,按 3:2:1的比例,磨成細粉,每餐用2-3匙,加白糖適量,水調成餅狀,蒸熟作點心吃。或配合服用成藥參苓白朮丸(散)等。   溼熱瀉:表現爲腸鳴腹脹,大便次數甚多,瀉下急迫,每日在10次以上,呈蛋花樣或水樣便,有腐臭氣,口渴煩躁或伴發熱,苔黃舌紅,小便短赤。可用新鮮葛根洗淨切片,磨碎澄清,沉澱取粉,以粉2-10g與粳米lO~30g煮粥,每日1劑,2次分服。也可用鮮馬齒莧(馬踏菜、瓜子菜)15-30g,煎湯服,還可配合中藥三黃粉(黃芩、黃連、黃柏等量研細末),每取3~5g,以大蒜汁調糊塗敷臍部,覆以蠟紙,紗布固定,每日1次。   久瀉:以下食療方適用於小兒久瀉久痢,氣虛陰傷,煩渴口乾者。①烏梅5--15個,加水500ml,煎湯,加適量紅糖,代茶飲用。有澀腸止瀉,生津止渴之效。②大棗10-20枚,去核,文火先煮1小時,後入木香5-10g再煮片刻,去渣溫服,每日2~3次。有健脾和胃、燥溼止瀉的功效。③山藥5~20g,薏米仁5~15g,均研爲細末;雞肝1副,用竹片削成薄片,與藥末拌勻,加入適量食醋,放碗內蒸熟,分早晚2次服用。對小兒慢性腹瀉療效佳。   小兒腹瀉食療方   人工餵養者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半乳糖豆制配方奶粉或含有雙歧桿菌(一種腸道內有益於人體的厭氧菌)的配方奶粉。6個月以上的小兒,也可選用酸奶、麪條或爛   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物油膩和吃菠菜、韭菜等。   •薑茶飲綠茶、乾薑絲各3克,加水150毫升煮開後隨意飲用。或姜粥:生薑5克,大米30克加水適量煮粥,再調一點糖和鹽食用,每天兩次。此茶飲具有祛寒止瀉作用。   •胡蘿蔔汁鮮胡蘿蔔250克洗淨切碎入鍋,加精鹽3克、適量水煮爛後去渣取汁,每天服用兩三次,有健脾、消食、止瀉作用,適用於脾虛型腹瀉。   •蘋果泥適用於6個月以上的小兒,每天兩三次,每次30克至60克。或蘋果湯:蘋果1個洗淨切碎,加鹽1克左右、糖5克、水250毫升共煎湯分兩三次飲用,因其內含有鞣酸,也有止瀉作用。   •雞蛋黃油將雞蛋一兩個煮熟,去蛋殼和蛋白,留蛋黃放鍋內用小火煉取油後,每天分兩三次服用。此方法適用於6個月以上小兒,連用3天爲一個療程,其有補脾益胃和止瀉作用。   •栗子糊栗子三五個,去殼搗爛加水適量煮成糊狀,再調點白糖後一次服用,每天兩三次,其有溫中止瀉作用。   •山藥湯山藥60克,加水200毫升煎煮成100毫升去渣後服用,每日兩三次,其湯有健脾止瀉作用。   •石榴茶鮮石榴兩個,去皮後掰碎加水500毫升,小火煎至150毫升去渣後,加適量白糖,分兩三次服用,其有調理脾胃、收斂止瀉作用。   •白扁豆湯白扁豆60克,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渣後分3次服用,其有利溼止瀉作用,特別適用於小兒夏秋季腹瀉。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