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科科普:子宮內膜增殖症

時間: 2013-08-02
臨牀資料統計,患子宮不規則出血的婦女,有相當一部分爲子宮內膜增殖症,這個醫學術語對多數人來說,常見但又陌生。子宮內膜增殖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患呢?
  
   在正常月經週期中,卵泡發育代表一個新週期的開始,卵泡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呈增生期變化。至月經週期的第14天左右,垂體黃體生成素形成高峯促使已成熟的卵泡排卵,排卵後卵泡的顆粒細胞和卵泡內膜細胞發生黃素化,形成月經黃體,分泌孕激素和少量雌激素,它們共同作用,使增生的子宮內膜出現分泌功能,進入分泌期。如未受孕,黃體逐漸萎縮,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宮內膜失去支持,即壞死、出血、剝脫而被排出,形成月經。
  
   某些青春期少女、更年期婦女及少數育齡婦女卵巢功能不穩定,常不能形成黃體生成素高峯,不發生排卵,故無子宮內膜分泌期的改變。垂體卵泡刺激素(FSH)分泌增多時,卵巢內出現了許多成熟程度不同的囊性卵泡,雌激素水平增高,又無孕激素對抗,致使子宮內膜增生期過長;反過來,雌激素又作用於垂體前葉,抑制FSH的分泌,又使雌激素分泌急驟下降,增生的子宮內膜便由於雌激素突然不足而壞死脫落,引起子宮出血,稱爲雌激素撤退性出血,簡稱無排卵型功血,病理學上即叫作子宮內膜增殖症。
  
   子宮內膜增殖症一般有3種類型。 第一種過高的雌激素水平連續幾個月的刺激,可使子宮內膜產生囊性增生過長。 第二種刺激長達數年而無孕激素對抗,則可形成腺瘤樣增生過長。 第三種類型爲非典型增生過長,特徵爲增生過長的腺體同時出現細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亂、核分裂現象增多等細胞學異型改變。腺瘤樣增生過長和非典型增生過長被認爲是癌前病變。據資料統計,如不經治療,平均有10-15%將發展成子宮內膜腺癌。
  
   根據年齡分佈、子宮出血的特徵及臨牀檢查,輔以細胞學塗片、子宮頸黏液結晶試驗、尿三醇測定及基礎體溫等判斷有無排卵,診斷子宮內膜增殖症並不太困難。但決定性明確的診斷仍要依據診刮後子宮內膜的病理組織學檢查。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