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頸肩腰腿痛

時間: 2011-06-09

  腰椎間盤突出,醫學全名應該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由於名稱各異,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對腰椎間盤病變的命名作了如下定義:
  一、椎間盤正常 椎間盤無退變,所有椎間盤組織均在椎間盤內。
  二、椎間盤膨出 (bulging)椎間盤纖維環環狀均勻性超出椎間隙範圍,椎間盤組織沒有呈侷限性突出。
  三、椎間盤突出 (protruded) 椎間盤組織侷限性移位超過椎間隙。移位椎間盤組織尚與原椎間盤組織相連,其基底連續部直徑大於超出椎間隙的移位椎間盤部分。
  四、椎間盤脫出 (extruded) 移位椎間盤組織的直徑大於基底連續部,並移向於椎間隙之外。脫出的椎間盤組織塊大於破裂的椎間盤間隙,並通過此裂隙位於椎管內。
  國內對腰椎間盤突出症亦有稱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腰椎間盤脫出症、腰椎間軟骨盤突出症、腰椎軟骨板破裂症等稱謂。雖然上述疾病名稱和含義有所不同,當前仍較統一的稱謂爲:腰椎間盤突出症 。

  國內外學者公認,95%的坐骨神經痛、50%的腰腿痛,都與腰椎間盤突出有着密切的關係,並可引起繼發性腰椎管狹窄。
  危險人羣:長期坐辦公室伏案工作者、司機、長期彎腰勞動者、長期負重者、長期站立者。
  常見症狀:腰痛和一側下肢放射痛。發病率僅次於感冒的常見病

反思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怎樣看待“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
  因爲CT或MRI檢查報告經常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壓迫硬膜囊”或“壓迫脊髓”等診斷,所以就有許多醫患者把“椎間盤壓迫”當成主要問題其實,這種“壓迫機制”只是一種學說而已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懷疑,如屍體解剖,有些死者的椎間盤突出、後突程度較大,但生前卻從來無有腰腿痛病史(Fernstr?nm)還有人提出一些其他不同的學說:如Wall(1974)根據閘門控制學說認爲“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疼痛的原理至今一無所知”Rothman(1977)提出“化學刺激物質是神經根疼痛的一個主要的發病機制,正常神經根受壓時不發生疼痛而只是感覺異常;只有炎性神經根受壓時纔會引起疼痛”Mashall(1977)提出化學神經根炎學說Gertzbein(1977)又提出自身免疫學說等我國學者宣蟄人氏根據自己50多年的臨牀實踐,提出一種新理論和新療法:“創用了軟組織無菌性炎症致痛學說取代傳統的機械壓迫致痛謬論,在診斷上無視非疼痛因素的腰椎間盤突出物之存在,而以椎管外軟組織損害性腰腿痛或椎管內外混合型軟組織損害性腰腿痛取代傳統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之錯誤診斷;在治療上以定型的腰臀部等椎管外軟組織鬆解術或結合腰骶部椎管內(外)軟組織鬆解術手術取代背離客觀實際的‘腰椎間盤切除手術’”[10]從理論到實踐對“椎間盤壓迫神經根”學說作出了大膽的批判
  “壓迫說”歸因於椎間盤突出,主張手術切除椎間盤;
  “炎症說”歸因於神經根炎而主張封閉和用消炎藥事實上有許多外傷不治療、單憑休息也可以自愈基於這種常識

  美國外科學家Michael E.Debakey 曾指出:美國現代外科經歷了三個“R”,即從“切除”(resection)到“修復”(repair),再到“替代”(replacement)能夠反映這個外科學發展光輝歷程的首屈一指就應該是對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和手術治療了!
  脊柱乃健康之本椎間盤是脊柱的組成部分,有助於吸收壓力和將應力傳遞到脊柱help absorb stress and strain transmitted to the vertebral column等重要生理功能因爲生活勞碌,日積月累,天長日久,引起椎間盤有點損傷或突出,甚或有些腰腿痛症狀,都屬正常現象,無須緊張, 如果因爲一點突出便把整個椎間盤“切”、“修”或換成“人工椎間盤”,破壞脊柱的穩定性,猶如打開潘多拉盒子(pandora`s box)[注:《希臘神話》宙斯讓潘多拉帶給厄庇墨透斯的一隻盒子潘多拉擅自把它打開,裏面裝的各種禍患一齊飛出現轉義指一切災禍的來源],那就得不償失,從此就會給病人帶來無窮的禍患現代影象學的發展,診斷“椎間盤突出”者越來越多,因此對其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骨質增生、椎體滑脫、椎管狹窄的實質或本質

  1、部分老年人,腰椎CT示:腰椎間盤突出;頸椎X片示:頸椎病,但並無相應的症狀。
  2、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治癒患者,經前後CT、X片比對,前後並無改變,但症狀確實消除。
  3、如果是椎間盤突出、增生引起的症狀,那麼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增生,相應症狀應該消除;事實是,大部分效果並不理想,甚至有的症狀就沒改善。
  4、有部分患者的症狀與腰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一樣,CT結果是:椎間盤有病變,但病變的椎間盤根本就沒有壓迫硬膜囊或脊神經根,而卻出現了壓迫硬膜囊或脊神經根的症狀。
  5、頸椎、腰椎CT、X片顯示:曲度變直;並無椎間盤突出或增生,而症狀卻和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一樣,其進一步發展,即是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
  6、頸腰背肌筋膜炎的症狀表現,與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基本一樣,其進一步發展即是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幾乎所有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的前期都有肌筋膜炎,從這一現象更可看出肌肉層向骨質層病變的發展。
  7、外傷,如:車禍,造成的腰椎間盤突出,腰腿部肌肉在受外傷前沒有損傷,我們觀察到,這種情況的治療,效果快且穩定,我們分析比較,其原因就是車禍前肌肉沒有損傷。
  從這七個現象得出三個結論:
  1、有椎間盤突出或增生、滑脫,不一定有症狀。
  2、有症狀,不一定有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滑脫。
  3、肌肉病變與骨病變有一定的先後關係(外傷除外),先有肌肉病變,後有骨病變。
  從這七個現象和三個結論我們推論:
  1、症在椎間盤、骨質增生、椎體滑脫,病在肌肉、韌帶。
  2、症狀或病變的兩個階段(層次):①第一階段是肌肉、韌帶層,②第二階段是骨層(椎間盤突出、增生、椎體滑脫)。第一階段的進一步發展,是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的嚴重發展。其治療難度也逐層增加,這就是剛得的頸腰椎病容易治,多次復發的難治的原因。
  頸腰椎病的實質就是:症在骨,病在肌。解決了肌的病變,骨的症狀就解除了。

  腰突與寒溼、虛、瘀有關

  在古代中醫裏,並沒有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病名。但是從發病及臨牀表現來看,可歸到“腰腿痛”、“腰痛”、“痹證”等範疇。古代中醫對於腰腿痛的病名、典型症狀、體徵及治療己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並且有典型病例的記載,治療方法也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十分接近。
  在《 普濟方 》中就記載了典型的腰腿痛病例,說的是忠州太守陳逢原,在夏天吃了一個冰凍的瓜果。到了秋天,忽然右腰腿間疼痛無比,並且引起了膝脛疼痛,不能彎由。一個月後,右腳很難擡起來。陳逢原吃了許多治腰腳疼痛的藥,卻沒有一點效果。一天他看到養腎散的方子,吃了一次,馬上感覺全身麻痹。再吃了幾次,腳能屈伸自如了,最後靠着這個藥,陳逢原徹底康復。
  有關的記載也見於《 類證治裁 》中:“傷酒涉水,溼襲陰絡,右腿痹痛,由牌骨直至委中穴。……夫溼痹重著,今腿痛己定,通移膝脛,仍以逐溼通痹法治。……痛止能行。數十日內,戒酒肉風冷勞動。”
  由此可見,古代中醫已經對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疾病有了較深的認識,而且各方面的文獻記載也比較全面。通過對文獻記載的整理我們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發生主要與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及風寒溼邪侵襲有關。
  1. 肝腎虧虛
  中醫認爲“腰爲腎之府”、“腎藏精,主骨生髓”。因此,一般來說,腰痛均與腎相關。《 諸病源候論・腰腿?痛候 》認爲,腎氣本虛,或因勞欲過度,或因多種慢性疾病遷延日久,導致腎精虧損,肝血不足,筋骨失養,在輕微外力下即可能發生筋傷骨錯而發展爲本病。清代名醫張錫純更是指出,肝腎虧虛是腰腿痛臨牀治療的根本。
  很多年齡大的患者,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也沒有受寒史,他們患上腰突,就是因爲肝腎虧虛。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互生;肝屬木、腎屬水,水可以生木,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肝主筋,肝血養筋:椎骨以筋相連,筋軟無力,椎骨就特別容易受損傷。腎主骨生髓:“腰爲腎之府”,腎精少,就會導致骨軟無力,難以保護椎間盤。腎臟位居頸腰之間,腎氣一虛,就好像主人一旦不得意,前來拜訪的人就少得可憐。以前是車水馬龍熱鬧景象,現在卻是門可羅雀的悽慘局面。
  2. 氣滯血瘀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認爲跌撲挫傷,損傷腰部脊柱、筋肉、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癖,經脈不通,是腰腿痛發病的原因。《 金匾翼 》認爲,腰部突然受劇烈扭閃、牽拉,或強力舉重,或彎腰搬擡重物用力過度,就會損傷腰脊,經絡阻塞,因氣滯血瘀而發爲痹痛。
  說得通俗點,氣滯血瘀主要是指暴力外傷或反覆積累外傷所致。比如跌打損傷、扭傷、閃腰?,氣血一旦應激,就像大樓着火,大家都往門口跑一樣,擠在一起就形成了血瘀――不通則痛。血瘀過久,新血不生,筋脈失養,筋軟則無力支撐椎骨。就像渠道堵了,下面的農田就得不到灌溉一樣。
  3. 風寒溼邪侵襲
  中醫認爲,風寒溼熱之邪是腰腿痛的外因,特別寒溼之邪,更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 素問・痹痛論 》說:腎氣本虛,如果加上冒雨涉水、溼衣裹身,或者汗水當風受寒,或者久居寒冷溼地等因素,都可以使風寒溼邪乘虛侵入而發爲痹痛。隋代醫家巢元方則認爲,腰痛是在腎虛的基礎上覆感風冷之邪所致。

  你如果得了腰腿痛,中醫醫生常問的幾句話就是:你最近受涼了沒有?受風了嗎?怕涼還是怕熱?所謂寒主收引,就和熱脹冷縮、打哆嗦的道理一樣。人遭遇寒冷後會下意識地縮脖子,肌肉一緊張,關節一僵硬,就會屈伸不利,產生疼痛。所謂溼性黏滯、重着,意思是說夏天悶熱、不爽、黏黏糊糊的。像關節炎每到陰雨天氣時病情加重,就是因爲溼邪流注肢體,關節屈伸不利而導致疼痛。所以,冒雨涉水,溼衣裹身,久居潮溼之地,都是腰突的重要誘因。還有不少年青女性喜歡袒胸露背,特別容易得腰突。

  緩解疼痛找腿療

  (一)補肝腎,強筋骨
  藥物:續斷30克,牛膝30克,劉寄奴30克,桑寄生30克,生黃芪30克。
  穴位:太溪、崑崙、足通谷、束骨。
  中醫認爲,正是由於肝腎虧虛,才使得筋骨失養。針對這個根本的原因,我們選用了上述方法。
  桑寄生是常綠小灌木植物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帶葉莖枝。前者主產於廣東、廣西等地,後者主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等地。冬季至次春採割,除去粗莖,切段,乾燥,或蒸後乾燥,生用。
  桑寄生在曠野裏,迎風而立,頂雨而長,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但因其貌無驚人之處,又無誘人的氣味,所以一直不被人們注意。相傳它是被一個農夫無意中發現的,這裏有一則小故事:
  這位農夫姓姬名生世代在黃河流域耕作。因辛勤操勞,加之風寒所襲,晚年之後他腰腿疼痛,偏偏又家貧如洗,無錢醫治,所以幾乎喪失了勞動能力。
  一日姬生在田間勞作後,連回家的氣力也沒有了。他心一橫,心說乾脆死在荒野草算了,於是就棲身在藤條纏繞的桑樹之間。他一覺醒來,已是日落西山,只覺得周身汗出,肢節舒展,多年的腰腿疼痛明顯減輕了。以後,他每每勞作後,都要躺在這些亂藤上休息。久而久之,他的腰腿疼痛不僅完全痊癒,而且幹活也有了力氣。此事很快在鄉鄰里傳開,不少腰腿疼痛者前來找他,有的如法套用,有的還靈活發揮,採回藤條煎湯飲?,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它的發現者,就把這種藤條稱爲“姬生”。又因這種藤條大多寄生於桑樹上,後人乾脆就把它稱爲“桑寄生”了。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歸肝、腎經。研究發現,可以祛除風溼,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
  另外我們介紹一下這幾個穴位:
  太溪:屬於足少陰腎經。在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足太陰腎經的輸穴,原穴。我們可以用雙手的拇指分別按揉雙側太溪穴。刺激時,要有酸脹感或者向上走的熱感。
  崑崙: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侖穴可用手指按住外踝後的凹陷處,向後面的大筋撥動1~2分鐘,按起來都會覺得比較痠痛。
  足通谷:足小趾外側,在足小趾本節前端,第5趾關節前下方凹陷中取穴。操作方法方法是以大拇指指腹按壓在通谷穴上,食指頂挾住腳底第5趾縫下方處上,大拇指行順時針揉按,由輕到重,反覆幾次。一般經5分鐘後,症狀可緩解。
  束骨:位於人體的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食指指壓足小趾外束骨穴。每秒按一次,共按50~100次。
  (二)行氣化瘀,通經活絡
  藥物:雞血藤30克,紅花30克,延胡索30克,白芍30克。
  穴位:飛揚、委中、承山、復溜。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所以我們要行氣活血化瘀來疏通經脈。
  飛揚穴是膀胱經的要穴,在崑崙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飛揚即“飛揚跋扈”的飛揚,它有幾層意思:其一,向上飄起,精神振奮。意思是說是到了這個穴位,人就可以疼痛立去,精神煥發,健步如飛。其二,我們在健步疾行或下蹲準備跳躍時,此穴繃起肉棱,以備發動彈力。其三,膀胱經的經氣,經委陽、委中直下到達承山,就如瀑布之水一樣。在飛流直下至承山後,在承山外下方的此穴蓄積,就有一種騰飛之勢。本穴對腰腿痛的療效較好。針刺或點揉飛揚穴,可以緩解腰部肌肉的痙攣,有活血止痛之功。取穴:正坐垂足,在小腿後面,在承山穴外下方,當崑崙上7寸處取穴。操作時用雙手食指或中指分別按揉雙側的飛揚穴,約1~2分鐘,有酸脹感爲宜。
  委中穴在N窩中央凹陷處,大家點一下,感覺十分明顯。我們可以用雙手中指分別點揉雙側委中。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俗稱小腿肚)兩肌腹分開的下端凹陷處,我們可以用拇指按揉,按揉的力度須適當,一般以能忍受爲佳,時間約3~5分鐘。
  再說一下復溜穴:復溜穴爲補腎益精的要穴。足少陰經病變所致的腰?,虛證多而實證少,所以復溜可以疏導足少陰經之氣逆,解除腰部的痛苦。它的位置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可以用拇指按揉,按揉的力度須適當,時間1分鐘左右。

  (三)祛風散寒,化溼止痛
  藥物:麻黃50克,桂枝50克,附子30克。
  穴位:承筋,承山,飛揚,陰陵泉。
  疼痛遇到陰雨天就會加重,就是風寒溼侵犯人體造成的。所以在補肝腎的基礎上,還要祛除風寒溼邪氣。
  這種治療方法的目的是逐溼去寒,強調發汗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藥浴里加了一些發散風寒的藥,如附子、桂枝等。值得一說的是,附子有大毒,表現爲:脣舌發麻、肢體麻木、噁心嘔吐、煩躁不安、進而昏迷,四肢及頸部肌肉痙攣。附子可以散寒補陽、除溼,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經,外達皮內及筋骨,除寒之力很大。現代藥理研究,其消炎鎮痛的作用很強。
  這幾個穴位我們簡單說一下。
  飛揚取穴方法:正坐垂足,在小腿後面,在承山穴外下?,當崑崙上7寸處取穴。操作時用雙手食指或中指分別按揉雙側的飛揚穴,約1~2分鐘,有酸脹感爲宜。
  承筋穴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我們可以用雙手中指按揉,時間約1~3分鐘。
  承山穴位於腓腸肌(俗稱小腿肚)兩肌腹分開的下端凹陷處,我們可以用拇指按揉,按揉的力度須適當,一般以能忍受爲佳,時間約1~3分鐘。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可以用拇指來按揉,時間1~3分鐘。

  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護理要點

  1. 在腰突急性發作期,要注意適當休息,避免過度負重。
  2. 在腰突慢性期,注意功能鍛鍊,循序漸進,以保持關節平衡。
  3. 在急性發作期,應配合牽引、手法復位等治療手段。
  4. 藥浴後應注意保暖,避免外感加重。

  經過研究,中醫專家設計出了一套自我鍛鍊腰肌的方法,無論有無腰部疾患,人們均可以進行鍛鍊,從而有效減少腰部疾病的發病危險。
  1. 後仰:自然站立,兩腳叉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深呼吸一次以後,腰部向前挺,同時頭、胸部儘量向後仰。第一次做不要仰幅度太大,以免腰部肌肉力量不足造成身體失去重心而摔倒,以眼睛能看到頭頂正上方爲宜。然後慢慢回到原位,休息30秒,再如前操作,共20次。練習一段時間後,腰部肌肉力量漸漸增強了,就可以加大後仰幅度。
  這個動作主要是鍛鍊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力量越大,給予腰椎的保護也就越大,同時腰椎間的間隙也能慢慢地增加,促進膨出或突出的椎間盤迴納。
  2. 轉身:站立位,雙手叉腰,上身緩緩地左右旋轉20次左右。轉身時要以腰部主動用力爲主,肩關節不要向前甩動用力,以免造成肩背牽拉腰肌受傷。
  旋轉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鍛鍊腰背肌,另一方面是要鬆解椎管內的粘連和調整腰椎小關節。因此旋轉時一定要緩慢,旋轉角度不要超過45°,在肌肉和關節正常活動範圍和能承受的強度內進行練習,這樣才能在保健治療的同時避免損傷。
  3. 四點支撐:所謂四點支撐,就是用兩個胳膊肘和兩隻腳作爲支點支在牀面上,腰部用力向上擡臀部。擡起來堅持5秒,然後慢慢放下,然後再做。每次練習做10個即可。
  必須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柔軟的牀上練習,一定要在硬板牀上,以防止扭傷關節。這個動作練習強度雖然比較小,但是效果不錯,主要是鍛鍊腰背肌。
  4. 燕飛:這?動作很像小燕子在空中飛行。具體方法是:臉朝下趴在木板牀上,雙手放於身體的兩側,同時下肢伸直,頭、胸和四肢同時向上擡,雙手也同時向上背,雙腳儘量繃直,腹部着牀,停一會再慢慢放下。這樣反覆操作,5個爲一組,爭取每天做10組。
  如果力量不夠,還可以臉朝下趴在一張單人牀上,兩手垂下來抱住牀頭,頭部放鬆,耷拉在牀上部用力,只將腿部儘量向上伸,腳尖儘量繃直。這樣也能達到類似效果,只是強度小些。
  “燕飛”相對“後仰”和“四點支撐”,是一種比較費力的練習方法,但鍛鍊的作用更強。即使沒有腰部疾患,如果常常練習同樣可以減少扭腰的機率。
  5. 彎腰:這個動作就是“夠腳尖”。具體方法:站立位,彎腰,上肢自然下垂,雙手儘量摸腳尖,或雙手交叉,手心向下摸地。反覆進行20次。在整個練習過程中,膝關節要儘量保持繃直不打彎兒。
  這個動作的目的是拉伸椎管內外的脊神經和神經根,解除椎管內突出物與神經組織的粘連,以緩解下肢放射疼痛及感覺異常。一般彎腰練習都是在腰部症狀得到明顯改善後再開始。如果腰痛比較劇烈,千萬不要勉強練習,否則會“火上澆油”。
  6. 擡下肢:平躺在牀上,兩條腿伸直,先擡一側腿,直着擡起來不打彎兒,在能擡高的最大高度情況下努力擡一點再放下。然後再擡另一條腿,操作同前。這樣反覆進行,各擡20次。
  這個練習動作和彎腰練習的目的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站着做,一個躺着做,都是拉伸椎管內外的脊神經和神經根,解除神經組織卡壓或粘連。
  7. 側壓腿:很多腰痛的患者都伴有下肢的症狀,輕則麻木,重則疼痛過電樣感覺,這大多是坐骨神經受刺激的症狀。側壓腿這個動作可以有效緩解坐骨神經卡壓和刺激症狀。具體方法:雙腿下蹲,兩下肢交替向外側伸直,身體彈動2~4次。繼壓健腿,共交替4次。注意練習時不要一下子用力過猛,否則容易拉傷梨狀肌。
  8. 牽吊:雙手抓住單槓,全身放鬆,用自身的體重對腰椎進行牽引。每天一次,每次堅持5分鐘。這個動作對腰椎有一定好處。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兩片面包之間抹些果醬,疊好放在盤子裏,果醬會從麪包間隙中滲出;此時稍微將兩片面包拉開一點點,滲出的果醬就會被吸回去。牽吊動作就是這個道理。懸吊軀體時腰椎之間幾乎不承受壓力,卻變成了反向的牽拉力,這樣可以促進病變椎間盤的回納,並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對於既往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在慢性緩解期完全可以放心練習。
  9. 踢毽子:站立時,用感覺不適的腿踢?子,每次踢20~40個。如果沒有毽子,可以空做動作。這個練習的作用與側壓腿相同。
  這套動作適用於各種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等,但絕不能用於假性和真性腰椎滑脫。因此,患者應先去醫院就診,待確診後再考慮是否可以練習這些動作。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