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飲食文化與國民身體素質之間的關係

時間: 2011-04-03

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隨之傳承的飲食文化,可謂源遠流長、長盛不衰。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它關係着整個民族的命運,對於維護和保證國民的身體素質有着深刻的社會意義。

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中國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爲天”,它是中國人關於吃的理性定位。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是以糧、豆、蔬、果、穀類等植物性食料爲基礎,主、副食界線分明。主食是五穀,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我們炎黃子孫自古就注重營養,這標誌着中華民族的文明。中國傳統膳食是低溫烹飪,我們的米飯、麪條、饅頭都是用水做介質烹飪,100攝氏度左右,比烘烤的溫度要低得多。爆炒菜餚短時間完成,高低溫結合的烹調方式,不僅有益於保持營養成分不受損失,也減少油脂的氧化,並且滿足了食物表面殺菌的需要。

我國傳統膳食結約70%的熱量與67%的蛋白質來自佔食物總量約60%~65%的主食、穀物等糧食。雖然鈣等礦物質與鐵、鋅等微量元素供應不足,維生素A及B族維生素相對短缺,但傳統食物結構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健康狀況明顯改善,1990年17歲的男性青年比1975年同齡人身高增加4.3釐米,體重增加5.9千克。出生預期壽命也從建國初期的44.39歲上升到70歲以上。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至今,流傳了不少關於吃喝的俗話諺語

有關中華民族傳統膳食結構有如下精闢論述:“五穀宜爲養,失豆則不良, 五畜適爲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爲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爲助,力求少而數,氣味合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切勿使過。”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觀,同時還概括了十條“不食”以及注重衛生,遵守時節,講究營養,有節制不過量的科學飲食法則。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第一件事就是吃喝,固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可見飲食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民間流傳有“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俗語。實際上人體身上存在有很多生態微生物菌羣,與人體之間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狀態。人生下來以後,只有不斷受到外界刺激,免疫系統才能得到鍛鍊,不斷髮育成長。

“早晨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這句順口溜也是符合科學養生的要訣。特別是年輕人,更應該注意早餐吃好,多喝牛奶多吃雞蛋,這對年青人身體開始一天的學習、工作等腦力勞動很有幫助。此外我們倡導素食之時,也應該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堅持適度的原則。

中國特色的飲文化與養生

茶是中國最普及的飲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茶以其溫和的口感和卓越的功效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古代曾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據科學測定,茶葉含有蛋白質、脂肪、十多種維生素,還有茶多酚、咖啡鹼和脂多糖等近300種成分,具有抗癌、助消化、降血壓、抗氧化、降血脂、提神抗菌、清肝明目、消除疲勞等數十種功能。

酒同樣也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自古有“醫源於酒”之說,在九千年前,中國古人就掌握了釀酒術,酒既可作飲料和調料,又可活血、養氣、暖胃、祛寒。

粥在傳統營養學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消化吸收的特點。古人就有春天吃菜粥,夏天和綠豆粥,秋天進藕粥,冬天食羊肉粥,可保四時健康之說。

豆漿作爲日常生活的飲品,有很高營養價值,而且還能美容,深受男女老幼的喜歡。大豆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經常食用豆漿可以強身健體、防治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多喝還有防治癌症的功效。                               

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我們平時生活中,見面常說的問候語就是“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我國曆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氣候條件豐富,動植物品類繁多,這都爲我國的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裏,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爲主,另外小米、玉米、麥蕎、土豆、紅薯和各種苕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線之外,各種麪食,如饅頭、麪條、油條以及各種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類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2、重養:以“五穀”養“六髒”,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寓醫於食”的傳統,食療養生的理念被人民羣衆廣泛接受。“飲食者,人之命脈也”。則是明代醫藥學巨匠李時珍對膳食營養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不同食物的營養素成分不同,如米、面等以澱粉、即碳水化合物爲主;牛奶、大豆、雞蛋、瘦肉以蛋白質爲主;水果、蔬菜則富含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中國的飲食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繫,在幾千年前有“醫食同源”和“藥膳同功”的說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餚,達到對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作爲八大菜系的魯菜、蘇菜、粵菜、川菜、浙菜、閩菜、湘菜和徽菜在各地的風味菜中又有數千種,它們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講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協調統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中國是世界上保持食物來源多樣化最豐富的國家,中國人在膳食結構上非常強調平衡、提倡含不同營養成分的食物之間的互補,通過調配食用五穀、五果、五畜、五菜等氣味、功用各不相同的食品,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補精益氣、養身健體的目的。

中國人的飲食主副分明,注重穀物的健康作用,同時還強調“食不可無綠”,“綠”在這裏指的是蔬菜,“蔬”者“疏通壅滯”也。《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保其正色”就是這個道理。多吃蔬菜、粗糧、紅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使腸道生態菌羣保持正常。大便通暢,機體代謝平衡,對預防腫瘤、高血壓、高血脂等有積極的意義。

我國植物性膳食結構對人體健康其實大有裨益,有其無法取代的優點,如脂肪攝入少、膽固醇低、膳食纖維豐富,可預防如高脂血症、結腸癌等疾病的發生。

燦爛豐富的中國飲食文化,浸透着祖先和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着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中國的飲食文化影響並指導着中國人民的日常飲食,在維護和保證國民身體素質上發揮着重要作用,爲中國的未來建設提供了最爲基礎的身體之本。展望未來,中國的飲食文化定將不斷傳承、弘揚、發展,中國國民的身體素質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