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餵養

時間: 2013-02-25

  該何時給新生兒餵奶?

  什麼時候開始給新生兒餵奶?這是個長期有爭論的問題,多數產科都執行母親分娩後6~12小時後纔開始喂母親的奶,而且在餵奶之前要喂一些糖水。甚至更有些產婦直到住院4~5天要出院時,纔看到自己的嬰兒。

  在民間,尤其是在農村,認爲母親分娩後頭三天之內的初乳不是奶而是黃色的髒東西,不能給嬰兒吃,應擠出來丟掉,在這期間用大黃之類的輕瀉藥或用紅棗湯、泡饊子等食物來餵養剛出生的嬰兒,從三天以後纔開始餵奶。

  由於開奶較晚,致使一些母親的奶水減少,不能完全靠母乳餵養。爲改變這一不良習慣,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實,以母親分娩後三十分鐘內就應幫助母親立即餵哺自己的嬰兒爲最好。這就是現在所提倡的皮膚早接觸、早吸吮。具體做法是在新生兒出生臍帶結紮後,如無異常情況,將嬰兒身體上的血跡擦乾淨,在其他人的幫助下,讓新生兒全裸地俯臥在母親的胸腹部,應注意天冷時要做好保暖工作,同時用母親的乳頭刺激新生兒的面頰部或口脣,可引出他(她)的覓食動作,此時立即將乳頭放入嬰兒口中,以引起吸吮動作。同時應擡高母親的雙肩和頭部,讓母親能看到自己的嬰兒吃奶的樣子。此時她會忘掉分娩帶來的一切痛苦,使她的情緒完全處於興奮狀態,使母親體內的催乳素和催產素大量分泌,爲今後的乳汁分泌和排乳做好準備。因此,這種皮膚早接觸、早吸吮對今後的母乳餵養成功奠定基礎。

  一天當中應當給新生兒喂幾次奶?這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過去一般認爲應定時餵奶,每隔3小時餵奶一次。因此,有母親定時鬧鐘,不到時間決不餵奶,結果使嬰兒和母親都非常緊張,反倒使母乳餵養失敗。現在主張的是“按需哺乳”,即新生兒餓了就餵奶,母親的奶脹了就給嬰兒餵奶。這是因爲新生兒的胃容量較小、吸吮能力也較弱、吸允時間較短,不能一次吃飽而持續較長時間,同時新生兒出生後的頭幾天,母親的乳房一次分泌乳汁的量不多,這就需要多次讓嬰兒頻繁地有吮來滿足嬰兒的需要。在新生兒做到早吸吮的基礎上,儘快、儘早地再給新生兒餵奶,最好不要超過6小時,並要做到按需哺乳,以不斷地刺激乳頭,調整母親體內的激素分泌,使乳汁分泌更多。有人調查發現每天嬰兒吸吮乳房8次以下的母乳分泌量有明顯地不同。因此,只要嬰兒餓了就抱起來餵奶,真正做到按需哺乳。另外,母親感到奶脹時,也要進行哺乳,尤其是嬰兒睡眠時間過長時,,應叫醒他餵哺。應當注意的是夜間也應當堅持給新生兒餵奶3~4次,尤其是有一些性格比較安靜的新生兒睡眠時間長,餵奶的間隔時間就較長,而胃內的奶早已排空,此時容易發生血糖下降,新生兒出現精神萎靡、不哭不鬧、對刺激反應差、面色不好等低血糖的表現,久之還會影響新生兒的生長髮育。另一方面,夜間讓新生兒多吸吮,刺激乳頭使催乳素大量分泌,有利於乳汁分泌。有些母親爲了夜間能很好的睡眠,在嬰兒睡前加喂一次米粉或奶糕,這樣嬰兒夜間吸吮奶頭的次數減少。也有的母親根本就不哺乳,而是由家中其他人來帶嬰兒,夜間喂牛奶,這處做法更不可取,這也是造成母乳餵養失敗的原因之一。爲了能做到按需哺乳,母親和嬰兒必須在同一個房間,便於隨時餵哺,保證嬰兒的營養,使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得少,而且恢復得也早。同時,母親可以經常看到自己的嬰兒,從而密切了母嬰之間的感情。每次哺乳應多長時間?這也沒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母親的乳汁充足的話,嬰兒吸吮開始後10分鐘左右,即可吸入乳房中大部分的乳汁,此時最好再換另一側乳房讓嬰兒吸吮。一個健康的嬰兒吃飽後會自動將奶頭吐出來,而有一種滿足感。也有的嬰兒吃吃停停,這是哺乳間的休息,你要有耐心等待,然而常被家長誤認爲是嬰兒有不適之處,而抱起拍背以排氣,從而破壞了哺乳的情調。也有的被誤認爲嬰兒表示吃飽了,就不再繼續餵奶,這樣嬰兒吃不到含有較多脂肪的後奶,使供給嬰兒的熱能減少。長期以這種方式餵奶就會影響嬰兒的生長髮育。

  一個母親只要能做到早開奶、早吸吮、按需哺乳、堅持夜間哺乳,就會使乳汁分泌越來越多,完全可以滿足嬰兒4個月內的需要,真正做到完全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定時?還是按需?

  定時餵奶

  近年來,不少人主張給嬰兒“按時餵奶”。因爲實驗表明,喝了牛奶以後,牛奶在胃中大約要停留3~4個小時;人奶的凝塊雖然比較小,但也要3個小時左右才能從胃中完全排空。所以認爲每隔3個小時喂1次奶比較合理。若間隔時間太短怕奶類消化不了;時間太長又容易引起嬰兒飢餓而哭吵。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影響嬰兒消化,吸收的因素十分複雜,在實際餵哺中要嚴格地實行定時餵奶常常會遇到一些困難,譬如到了預定的餵奶時間,孩子睡意正濃,即使彈彈足底,拉拉耳垂勉強把他弄醒,但吃了幾口奶仍然會呼呼入睡,有時候,因上一頓奶沒有完全吃飽,儘管還未到預定的時間,但嬰兒已飢不可耐,如果仍然墨守於“吃奶必需定時”的老規矩,孩子就會餓得哇哇直哭,真正到了規定的時間,孩子因哭吵後過度疲勞而入睡。此外,當媽媽的“奶陣”來了,如果因時間未到而任其膨脹,久而久之便會使奶量逐漸減少。

  按需哺乳

  我國自古以來民間的傳統習慣是“按需哺乳”。近年來通過反覆的對比研究,發現“按需哺乳”是一種順乎自然,因勢利導的最省力、最符合人體生理需要的哺乳方法。按照這種方法,只要嬰兒想吃,就可以隨時哺餵,如果母親奶陣到了,而孩子肯吃,也可以喂,而不要拘泥於是否到了“預定的時間”。實踐表明,這種按需哺乳的方法,既可使乳汁及時排空,又能通過頻繁的吸吮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斷增多,同時也可避免母親不必要的緊張和焦慮(過度的緊張和焦慮可通過反射機制,抑制乳腺分泌)。另外,實踐證明,只要母乳充足,自3~4個月之後嬰兒也會逐漸地自覺做到按時哺乳,即每隔3~4個小時要哺乳1次。

  溫馨提示:

  乳母由於分泌乳汁,哺育嬰兒,消耗的熱能及各種營養素較多,因此必須及時給予補充,以保證母嬰有足夠的營養。   一:早接觸、早吸吮   三:掌握喂捕技巧      五:早期乳房排空

  新生兒要早餵奶勤餵奶

  近年來國內外兒科學者對初生嬰兒的開奶時間和餵奶次數提出了新的意見,主張早餵奶、勤餵奶,認爲這樣做有多方面的好處。?

  1?促進母乳分泌
嬰兒剛剛出世後的第一次吮乳,雖然乳汁沒有或甚少,但這一刺激可以促使母親腦下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能促進乳腺分泌。
  同時母嬰肉體接觸,可使母親感到新奇和興奮,有助於消除產程中的疲勞。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兒科主任、新生兒專家克勞斯教授研究證明,母乳的分泌多少還與餵奶的次數有關,每天餵奶6次,乳汁分泌互天在500毫升左右,而喂12次,則可達到725毫升。?

  2?促進胎糞排出,減少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在新生兒的胎糞中,含有大量有毒的膽紅素,50%可再被吸收入血,早餵奶可促進腸蠕動,使胎糞儘早排出體外。據觀察測定,24小時餵奶少於8次的新生兒,每100毫升血中含膽紅素的量平均爲9.2毫克,而餵奶超過8次以上,則平均含量在6.5毫克左右。

  3?初乳的營養價值高
產後第一天的每毫升初乳中,溶菌酶含量可達609~1279微克。國內研究資料表明,產後2天的初乳中,溶菌酶含量爲新鮮牛奶的429~254倍,明說早餵奶的重要。此外,母乳中還含大量免疫球蛋白A等免疫物質。?

  4?促進新生兒的體重增加
有調查表明,餵奶多的孩子,產後15天體重可增加560克,而餵奶次數少的,體重只增加347克。?

  5?減少母親乳頭紅腫
由於新生兒的吸吮,可機械地按摩乳頭,吮乳後乳房膨脹減輕,血液循環較好。事實證明,餵奶次數多的母親乳頭紅腫率要顯著低於餵奶次數少的。?

  因此,專家們主張正常分娩的產婦餵奶時間可在產後一小時開始,一次餵奶時間短的,間隔時間短些,反之則長些,不必強調固定的餵奶時間。

  你知道寶寶飽了嗎?

 剛做媽媽的人都不知道該喂寶寶多少奶。特別是晚上,小寶寶半個小時就要吃一次,吃一會兒就睡着,過不了多久又得吃。不知道是奶水不夠呢還是寶寶有問題。那麼,怎樣才能判斷寶寶吃得飽不飽呢?下面告訴你四招。

  一、從乳房脹滿的情況以及新生兒下嚥的聲音上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嚥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是寶寶吃飽了。如光吸不咽或咽得少,說明奶量不足。


  二、孩子吃奶後應該有滿足感。如餵飽後他對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馬上安靜入眠,說明孩子吃飽了。如果吃奶後還哭,或者咬着奶頭不放,或者睡不到兩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


  三、注意大小便次數。每天尿8~9次,大便4~5次,呈金黃色稠便;喂牛奶的新生兒其大便是淡黃色稠便,大便3~4次,不帶水分。這些都可以說明奶量夠了。如果不夠的時候,尿量不多,大便少,呈綠稀便。

 

  四、看體重增減。體重增減是最能說明問題的指標。足月新生兒頭1個月每天增長25克體重,頭1個月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600克。如果是體重減輕了,要麼有病,要麼餵養不當。餵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導致營養不足是體重減輕的因素之一。


  注意了這四點,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寶寶到底吃得飽不飽了。


  新生兒爲何不能吃鹽?

  胎兒的腎臟雖能排尿到羊水中,但功能卻遠不如成人。新生兒出生以後,立即可以排尿。但最初幾天,因攝入乳量不足,尿量比較少,每天約5-6次,1周後逐漸多達20-30次。新生兒的腎臟發育不成熟;腎小管短,發育不良,容量少,只能維持正常情況下的需要,調節、濃縮能力比較差,潛力很低,因此處理水和電解質時容易發生紊亂,尤其是排泄鈉鹽的功能不足。因此,新生兒吃了鹽以後,腎臟沒有能力將它排泄掉,以致鈉鹽瀦留在組織之內,結果會引起局部水腫。

  因此,新生兒飲食中不能加鹽。吃牛奶的嬰兒,大便多數比較乾燥,可以多喂些溫開水,但水裏也不可加鹽,可加些蜂蜜。

如何給新生寶寶母乳餵養   母乳是寶寶最天然的滋補品,是不可替代的養料。寶寶一生下來尤其需要純母乳餵養,媽媽們一定要非常重視,不要擔心身材走樣而不願意給寶寶哺乳,其實哺乳是不會引起乳房下垂的,相反哺乳能夠促進母體催產素的分泌,而催產素會增強乳房懸韌帶的彈性。給新生寶寶餵奶,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常識


  初產之後,媽媽應穿上軟布料衣衫,不宜穿着化纖、粗糙的衣服,防止對乳頭的不良刺激。


  應讓嬰兒早早吸吮乳汁,出生半小時即可哺乳。讓寶寶含住大部分乳暈,每次可持續喂半小時,用兩側乳房交替哺乳,即使沒有乳汁也要鼓勵寶寶吸吮。


  在不餵奶的時候,也要儘量讓母嬰同室,不要怕嬰兒吵着自己。因爲母子觸摸、嬰兒哭鬧、母子對視、嬰兒氣味等,不僅可以增進母嬰感情,而且還是一個個良好的刺激信號,可有效地刺激泌乳系統,解除下丘腦的抑制,導致泌乳素增高,乳汁分泌自然。


  每次餵養應儘可能將乳房排空,如此可刺激乳腺更多地分泌乳汁。即使母乳不夠,也不要用奶粉來湊,這樣容易使母乳的分泌越來越少。在哺乳期間應忌食生冷、辛辣及酒類。


  二、方法


  媽媽們不應教條地定時給寶寶餵奶,而應根據寶寶的需要喂。特別是在寶寶初生幾天內,給寶寶吃奶的次數要相應增加,這樣可以滿足寶寶需要,也有助於泌乳素的分泌,繼而乳汁量也會增加。總之不要等到寶寶很餓的時候纔去喂。


  在寶寶出生一個月以內,儘量避免用奶瓶給寶寶餵奶,寶寶一旦吃了奶瓶,寶寶就很難再學會正確的吸奶頭的方式了,而且吸橡皮奶嘴比較省力,也會使嬰兒不願意吃母乳。


  如果準備3個月後開始上班的媽媽,要在滿月的左右開始引入奶瓶時,讓寶寶適應用奶瓶餵養母乳。每天只喂一次,觀察嬰兒吃母乳不受影響,再逐漸增加吃奶瓶的次數。


  只要注意哺乳方法,在寶寶喝完奶後,是可以防止吐奶的,這些方法是:餵奶時要平靜緩慢;在餵奶中避免突然地中斷,避免有聲響或亮光的刺激,或存在其他容易分神的事物;在餵奶後讓嬰兒直立姿勢,寶寶睡覺的時候把頭部稍微墊高,讓寶寶的頭比肚子高;餵奶後不要和嬰兒劇烈的玩耍;在嬰兒很餓之前就餵奶,不要讓它哭得太厲害;如果餵奶瓶,確定奶洞沒有過大或過小。


  三、禁忌


  如果媽媽有疾病,不宜餵養乳汁,因爲部分疾病患者強行餵養會產生一些惡果,如果媽媽有嚴重的心臟病、心功能不全者,嚴重的腎臟疾病、嚴重的肝臟疾病、精神病、癲癇病等均爲不宜,因爲哺乳會增加母親的負擔,無疑會造成病情惡化。


  母親在使用有損嬰兒的藥品時應少喂或者儘可能不喂,激素類藥物、部分抗生素(如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鏈黴素、磺胺類等)、鋰鹽、阿司匹林、嗅蔭亭、抗癲癇藥、抗甲狀腺藥等,對嬰兒均有一定影響,應避免服用。如果不得已服用,嬰兒應暫停哺乳。


  新生兒是很稚嫩的,因此媽媽要懂得全面呵護寶寶,在餵母乳的時候,多注意這些細節,會很受益。

這些藥物能夠進入母乳  母親服用的許多藥物幾乎都能通過血液循環進入母乳中。由於藥物本身的結構和性質不同,進入母乳中的量有所不同,並且不是所有的藥物都對孩子不利。

  以下是幾種可以存在於母乳中的常用藥,提醒新生兒的家長們注意。


  1、止痛藥: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在血液中大部分是與血漿蛋白結合的,不容易進入母乳,母親偶爾服用阿司匹林對嬰兒是無害的。但大劑量攝入也可引起嬰兒皮膚髮生瘀斑和代謝性酸中毒。


  2、抗生素類藥物:青黴素和紅黴素類藥物存在於母乳中對新生兒是安全的。雖然在理論上青黴素可能引起新生兒過敏反應,但實際上極爲罕見。磺胺類藥物可以引起新生兒產生高膽紅素血癥和使患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G-6-PD)的新生兒發生溶血。四環素在母乳中的濃度較高,甚至可達母親血液中藥物濃度的90%,可導致嬰兒牙釉質發育不良及牙齒變色。母親最好不要服用這兩種藥物。氯林可黴素和滅滴靈即使在常規服藥時,母乳中的藥物濃度也較高,前者可導致嬰兒小腸結腸炎而發生腹瀉和便血;後者可引起嬰兒嘔吐和出血,母親均不應服用。如果治療必須使用時,應暫時停止母乳餵養。氯黴素雖然在母乳中排泄甚少,但可能抑制嬰兒骨髓造血功能。抗結核藥異煙肼在母乳中濃度與母親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相仿,可能影響到嬰兒的肝臟功能。


  3、抗驚厥藥:苯妥英、苯巴比妥和安定均可進入母乳。母親血液中的藥物濃度在正常治療範圍時,對嬰兒無損害;但如果母親服藥量較大,血液中的藥物濃度超過正常範圍時,嬰兒可表現爲反應低下和睡眠過多。


  4、抗甲狀腺藥:碘劑可存在於母乳中,並可引起嬰兒甲狀腺腫。硫氧嘧啶可主動轉運到母乳,母乳中的藥物濃度高於母血藥物濃度3-12倍,故用藥期間應停止母乳餵養。甲硫咪唑可干擾新生兒甲狀腺功能而應禁用。


  5、心血管藥物:地高辛、心得安、肼苯達嗪、α-甲基多巴等在母乳中含量均非常低,母親服用常規治療劑量,對嬰兒是安全的。


  6、抗抑鬱藥:如:丙咪嗪、鹽酸阿米替林在母乳中的濃度甚微,對嬰兒無影響。


  7、精神抑制藥:如氯丙嗪和其它酚噻嗪類藥物在母乳中含量很小,只要母親服用劑量不超過每日100mg,就不會引起嬰兒的症狀。


  8、放射性藥物:用於診斷或治療的任何放射性藥物,如:放射性碘、鍀等均可存在於母乳中,並對嬰兒有明顯的影響。這些藥物的放射活性在母乳中可存在數天至數週。在藥物的放射活性從母乳中完全清除之前,應暫時終止母乳餵養。


  總而言之,許多藥物都可經母乳排出,有些對嬰兒無害,但有些對嬰兒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母親用藥時應慎重,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安全用藥。

哺乳期吃蟹易誘發寶寶奶癬   秋季到來,寶寶的臉上總是紅撲撲的……每年秋冬季節,在天氣轉換時,總是嬰幼兒好發奶癬的高峯季節。這時候,不僅寶寶難受,而且媽媽心焦……專家提醒諸位媽媽,最近是奶癬的高發季節,既要讓寶寶遠離致敏食物,媽媽自己也要學會“忌口”。一旦發現寶寶奶癬發作,不要病急亂投醫,也不要掉以輕心。

  秋冬交替奶癬頻發


  最近正是菊黃蟹肥的時節,個大、噴香的大閘蟹紛紛“爬”上了餐桌。剛剛生下寶寶的林女士禁不住“食指大動”,品嚐了幾隻。這一天,她就給餓了的寶寶餵了奶。沒幾分鐘,寶寶的臉上現出了一塊塊的小紅斑。她一時不以爲意,可一個小時候後驚訝地發現,那些小紅斑居然慢慢滲出了淺黃色的液體。這下,嚇壞了的她連忙把寶寶送去附近醫院,經診斷,寶寶是得了“奶癬”。


  嬰兒奶癬是一種過敏症狀的皮膚病,病因複雜,有的嬰兒具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雙方均爲過敏體質,則孩子80%是過敏性體質。在嬰幼兒時期,早期過敏原主要爲食物、日光、化妝品、肥皂等,都可能誘發“奶癬”,甚至吃少量的魚、蛋也會使病情加重,所以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幼兒,在添加輔食時,要格外小心。對於母乳餵養的家庭,媽媽們要更留心自己的飲食,切勿貪圖一時的口福,“連累”寶寶被奶癬纏上。


  【專家說法】消化不良加重奶癬


  採取母乳餵養的家庭,媽媽們應調整自己的飲食,少吃魚、蝦、蟹等含蛋白質高的水產類食物,以及辛、酸、辣等調味品。此外,還應多吃蔬菜、水果、豆製品和畜、禽肉類食物。如果採取牛奶哺餵,可適當延長牛乳的煮沸時間,以利蛋白質變性,減輕致敏作用。也可適當增加新鮮果汁、水果、蔬菜等。但值得提醒的是,不論採用何種餵養法,都應注意不要給嬰兒喂得過飽,因消化不良會使奶癬加重。


  盲目斷奶影響寶寶健康


  4個月大的欣兒原本粉粉嫩嫩的,煞是惹人喜愛,但最近,一些密集的小丘疹爬上了她原本粉嘟嘟的臉蛋,皮膚也變得乾乾的,還有灰白色的鱗屑。家裏的老人家認爲,欣兒是得了奶癬,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給欣兒斷奶,切斷“源頭”。爲此,欣兒的媽媽非常猶豫。一方面,她不願意看到欣兒因爲奶癬瘙癢,日日寢食不安,而另一方面又擔憂,太早斷奶不利於欣兒的健康成長。


  “家長往往誤認爲‘奶癬’與吃奶有關,採取提前斷奶的辦法。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僅溼疹照長,而且嬰兒也會因爲母奶或牛奶的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其它病併發。”專家提醒家長,切勿因爲愛子心切亂投醫,盲目爲孩子斷奶。

給新生兒哺乳最忌方法不當  剛剛做媽媽的新媽媽,應學會正確的餵奶方法。

  首先,每次哺乳前,應給嬰兒更換清潔乾燥的尿布,母親先洗淨雙手,再用溫開水洗奶頭。餵奶時母親姿勢要舒適,以減輕疲勞,抱起嬰兒面朝母親側臥,嘴及下頦緊靠乳房。母親用食指及中指夾住乳房,將乳頭及乳暈完全送入小兒口中。注意不要堵住小兒鼻孔,以免影響呼吸。小兒吸吮動作緩慢有力,母親的乳汁會大量涌出,此時母親可用手指擋一下或暫停一會,以防止引起小兒嗆咳。母親應取坐位,不要躺着給孩子餵奶。


  每次餵奶時間每側乳房可喂5-15分鐘。因爲母乳排乳反射至少3分鐘,在5分鐘內排空75%,10分鐘內排空90%。每次餵奶應吸空雙側乳房,吸空一側再吸空另一側。每次哺乳時間15-20分鐘,最長不超過30分鐘。因爲較長時間的餵奶可使新生兒養成吃奶緩慢的習慣,也不利促進乳汁分泌。


  餵奶完畢,可將小兒堅起,輕拍其背部以吐出空氣,然後要將嬰兒側臥,以防溢奶後吸入氣管。

根據體重計算寶寶需要吃多少
寶寶喝完奶後,小嘴仍舊不斷張啊張,是因爲沒有吃飽嗎?新手父母往往會焦急地想了解寶寶有沒有吃飽,對於奶量更是斤斤計較,其實想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得視其生長髮育狀況而定。

  孩子一天該喝多少奶,並沒有一定,尤其是喝母乳的寶寶,我們更是難以判斷,寶寶一次究竟是吸了多少母乳?每個嬰兒的食量本來就有個別差異,有些食量大就喝的多,有些食量小,自然就喝的少,並不需要太在意。只要寶寶的成長髮育沒有問題、體重正常增長,就不需要在奶量上太過斤斤計較;而且在寶寶四~六個月大,飲食中開始增添副食品時,奶量相對也會減少,不必要求寶寶每天一定要喝到一定的量。


  那麼寶寶的體重多重纔算正常呢?約略來計算,剛出生的寶寶體重大約是3公斤左右;到了四個月大,體重約是出生時的二倍;到了一歲大,體重約會成長至出生時的三倍。媽咪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知道寶寶的奶量到底夠不夠!


  計算方程式 估算寶寶吃飽沒?


  想得知寶寶有沒有吃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單看寶寶會不會尋乳,不一定正確,如果媽咪真的非常想知道,建議可採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計算。


  1公斤的體重一天約需150cc的奶量,也就是說一個體重5公斤的寶寶,一天約需要喝750cc的奶(5×150=750)。


  那麼這750cc的奶該怎麼分配?要分幾次喝完?頻率間隔多久才恰當?喂幾次得看是喝母乳或配方乳,並視寶寶的個別特性而定。


  * 新生兒:一般來說,新生兒在出生頭一個月中,約半是每3個小時喂一次奶,一天約喂8次。不過,如果寶寶住在醫院的新生兒病房,因爲人力有限,所以大部分是採每4個小時喂一次。


  * 二個月:等到寶寶滿二個月後,喝奶的次數就可以減少爲每4個小時喝一次,並把半夜2點的餵奶時間停掉,也就是說一天大概喂6次左右。


  * 四個月:等到寶寶滿四個月左右,餵奶的次數就可以減至一天5次,並可試着將晚上10點的餵奶時間停掉。期間可以視寶寶的胃口好或不好來增加或減少,加減1次,都屬於可接受的範圍。

如何應對寶寶吐奶
 儘管很多媽媽都知道新生兒由於生理原因才容易導致吐奶,但一看到自家寶寶吐奶時,還是緊張得不知所措。所以,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有關導致嬰兒吐奶的具體原因、吐奶時的護理,以及有哪些辦法可以預防孩子吐奶。

  新生兒吐奶


  新生兒發生吐奶,不僅僅是因爲吃奶後改變抱姿引起的,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嬰兒生理上的特點。首先,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嬰兒的胃部構造以及他們吃奶方式上的特點。


  新生兒容易吐奶的原因在於他們的胃部和喉部還沒有發育成熟。


  新生兒的胃部,從正面看是橫躺着的,呈不穩定狀態,同時賁門部位(胃部入口)還比較鬆。也就是說,大人吃飯時,當食物進入胃部後,賁門會通過收縮來防止食物逆流回食道;但由於嬰兒的胃賁門部位還不能很好地進行收縮,從而導致進入胃部的奶汁等能比較容易地流回食道。另外,與大人相比,新生兒的喉頭位置要高一些,再加上他們含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從而導致吃奶時空氣容易與奶汁一起吸入胃部,所以當孩子打嗝或身體晃動時,吃進去的奶也就比較容易被吐出來了。


  吃奶瓶的寶寶


  奶嘴孔如果過小,孩子就要用力吸吮,從而導致空氣與奶汁被一起吸了進去,也容易引起吐奶;但如果奶嘴孔過大,孩子吸吮時就容易被嗆着而引起劇烈的咳嗽。所以,在選擇奶嘴時,我們要考慮到奶嘴孔大小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注:如果每次吃奶後孩子都要吐奶的話,就需要我們對每次餵奶的數量以及間隔進行適當的調整了。也就是說,餵奶最好做到少而勤,並且每次餵奶後最好能幫助孩子拍嗝。


  防止吐奶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助孩子拍嗝。


  孩子在3-4個月大之後,不僅可以很好地掌握吸吮技巧,而且賁門的收縮功能也已發育成熟,所以吐奶的次數也就會明顯減少了。而在此之前,每次餵奶後我們最好還是要幫助孩子拍嗝。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