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一種讓女人難言的病痛(圖)

時間: 2015-08-26

凡女性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移,低於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脫出陰道口處,即稱之爲稱子宮脫垂。子宮脫垂是生殖器官變位性疾病,多發於已婚、已產及體力勞動婦女,與分娩損傷、盆腔支持組織薄弱和張力減低、腹腔壓力增加、體勢用力影響及盆骨傾斜度的改變等因素有關。

子宮脫垂常見症狀爲腹部下墜、腰痠背痛等,勞動或行走後加重。嚴重者排尿困難,或尿頻、尿瀦留、尿失禁及白帶過多等。重度脫垂者宮頸及宮體均脫出陰道外,宮頸及陰道粘膜增厚,易發生糜爛或感染,且行走不便。常因過度勞累、劇烈咳嗽、排便用力等引起反覆發作,如不及時治療,往往遷延不愈。

子宮脫垂升提散:中藥薰洗,治療子宮脫垂之首選!

中藥子宮脫垂升提散爲中醫治療子宮脫垂疾病療效最爲顯著之方劑,其遵循傳統中醫內病外治之理念,以中藥燻蒸之法治療子宮脫垂,藉助藥力和熱力的作用,通過皮膚、粘膜作用於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進而實現昇陽益氣、補腎固脫之治療功效,達到徹底治癒子宮脫垂疾病的目的。

傳統中醫解析子宮脫垂之病理病因

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腦絡損傷,或因子髒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婦人大全良方》

子宮脫垂中醫學稱之爲“陰挺”,因其症多發生在產後,故又稱“產腸不收”或“子腸不收”。多由素體虛弱、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及腎氣虧損,帶脈失約,衝任不固;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傷及胞絡,而致胞宮失於維繫所致,故本病多爲虛證。

中醫辨證:

1.氣虛脾主中氣,脾虛則中氣不足而易下陷,故小腹下墜,子宮下脫;下元氣虛則膀胱失約,故小便頻數;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溼濁下注,則帶下量多,質清稀。舌淡苔薄,脈虛細均爲氣虛之象。

2.腎虛腰爲腎之府,腎藏精而系胞,腎虛則衝任不固,帶脈失約,而致子宮脫垂,腰痠腿軟,小腹下墜;腎與膀胱相表裏,腎虛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頻數,夜間尤甚;腎精不足,清竅失養,故頭暈耳鳴。舌淡紅,脈沉弱,均爲腎虛所致。   

3.溼熱由於氣虛下陷或腎虛不固,導致子宮長期脫出於陰道口外,受衣褲摩擦損傷,易爲溼熱邪毒侵襲,蘊結於下,故表面潰爛,黃水淋漓;溼熱蘊於下焦,則小便灼熱;溼熱上蒸則日苦口乾,舌紅苔黃膩。

子宮脫垂升提散:中醫中藥 徹底治癒子宮脫垂

由病理病機可知,中醫治療子宮脫垂的原則即應是補氣提升,溫陽益腎,益氣固脫。治法上應按“虛者補之,陷者舉之,脫者固之”的原則,中藥子宮脫垂升提散即爲遵循此理組方而得來,其以補中益氣,昇陽舉陷,補腎固脫爲主法治療子宮脫垂,既重益氣升提以補氣虛,又能補腎固澀以強腎氣,虛中挾溼熱者,先清溼熱以治其標,繼升提固澀以治其本。經無數例臨牀驗證顯示,中藥子宮脫垂升提散治療子宮脫垂實現了針對病機、對症用藥,治療效果顯著,受到無數患者及醫家之大力推崇,成爲中醫治療子宮脫垂之首選用藥。

:地道藥材、合理組方,彰顯中醫神效

烏梅斂肺,澀腸,生津。收斂力強,能固衝止漏,治中陽不振、脾胃虛寒之症,其具補氣益血之功效可用於子宮脫垂、崩漏不止、便血等。《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因其收澀之性,而使下脫上逆皆治。”

蛇牀子性溫,味辛、苦。功效溫腎益氣,清熱燥溼,祛風。多用於女性宮冷、寒溼帶下、溼痹腰痛等,尤宜於寒溼兼腎虛所致者。以其燻蒸外治,亦有通行經絡之功效。

五味子性溫,味酸、甘;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常用治陰血虧損, 心神失養,或心腎不交之虛症,對於脾腎虛寒,內熱消渴等效果尤佳。《神農本草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

石榴皮氣微弱,味澀。入腎經。澀腸,收斂止血。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等,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石榴皮具有較強的收斂、抗菌、抗病毒作用。《本草綱目》:“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升麻辛、微甘,味微苦而澀。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於氣虛體弱,陽毒發斑等,治療脫肛,子宮脫垂效果尤佳。

子宮脫垂升提散治療子宮脫垂獨具三大優勢:

1.對症用藥以治本

中藥子宮脫垂升提散治療子宮脫垂疾病完全依據其病理並因而組方用藥,所取藥材均爲益氣固託、補腎益澀之良品,在除溼熱、祛虛寒而治表的同時,更能扶正固本,補益機體正氣,防止疾病反覆復發。

2.內病外治更可靠

中藥內病外治療法是祖國醫學中,最寶貴的療法之一,以其使用安全、方便、效果明顯而著稱。子宮脫垂升提散外治子宮脫垂既能夠從局部針對病所施藥,確保療效快速發揮,又可避免口服藥物易影響肝腎臟腑功能之弊端,實爲治療子宮脫垂之最佳療法。

3.中藥薰洗效果好

薰洗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外治療法精華之一,在外治療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有“其有邪者,漬形以爲汗”的記載。子宮脫垂升提散以薰洗法治療子宮脫垂,即使是虛弱的病人也能接受得了,不會產生虛虛實實的禍患。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