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摘錄】臨牀篇之婦科疾病:不規則出血

時間: 2013-05-19

1 功能性子宮出血症

一般而言,適齡婦女每二十八天左右來一次月經,顏色紅,量中等,四、五天干淨。如果在非月經期間出血,或者月經期延長兩週以上,檢查並無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病變者,稱爲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簡稱宮血癥,多爲青春期黃體不健全或青春期、更年期激素水平大幅度波動所致。出現在青春期的,多與下丘腦發育成熟不全有關,出現在更年期的,多與卵巢功能減退有關。中醫將這種不規則出血稱爲崩漏,以來勢急、血量多爲崩,來勢緩、血量少、淋漓不盡爲漏。

此外,如果月經週期基本正常,但月經量明顯增多,失血量超過 80mI,BBT基礎體溫(BBT)雙向,又無器質性病變,月經到時能自止的,中醫稱爲“經水過多”,西醫一般認爲與子宮局部前列腺素平衡失調有關,可以按照宮血癥的原則治療。如果月經量多,而又伴隨着週期的紊亂,則應當從週期紊亂的角度考慮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宮血癥,主要採取激素療法,出血不止時,則注射止血或用手術刮宮,雖然簡便快捷,但容易復發,使用多了,其副作用也顯而易見。

中醫治療宮血癥,自古以來積累了豐富經驗,古人有“塞流、澄源、復舊”,分初、中、末三期治療之說,體現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思想,但臨牀不必拘泥,當視情況靈活處置。

宮血癥臨牀最常見的情況大致可分兩大類,一類爲實證、熱證,如血熱妄行;一類爲虛證、寒證,如氣不攝血。但都要觀察瘀血的有無,考慮是否摻以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法。治療宮血癥在用藥方面最難處理的是止血與活血的矛盾,因爲“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故用涼藥不可過寒,過寒則血流緩慢、增生瘀血;用溫藥不可過熱,過熱則血流加快,加重出血。炭類藥止血效果很好,但強力收澀容易致瘀;活血藥可以化瘀,但開破之品易動血。故必須謹慎從事,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同時,宮血癥的善後治療也不可忽視,是防止復發的一個重要環節。

屬於實證熱證的,患者在非月經期間突然出血,血量多,血色鮮紅;或出血雖不多,但綿綿不已,拖致一週以上;或崩與漏交替進行;或雖屬月經期間出血,但月經量超出正常。患者一般面色紅潤,精神如常,舌紅,口渴,大便乾結,脈數者,當用加減固經丸【1】,如果仍然不止,可合四生丸【2】。

屬於虛證寒證的,患者崩漏,出血量多或連綿不已,血色淡,色白或萎黃,頭暈,倦怠乏力,口不渴,舌淡,脈沉細無力,或浮大無力,爲氣血虛寒之證。

如果出血盈盆,仍然未止,病人脈細微或浮大無倫,面色恍白,氣喘、汗出,有元氣欲脫之勢者,宜用獨蔘湯【3】;如果兼見四肢厥逆,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者,用四逆加人蔘湯【4】。

如果出血雖較多,頭暈眼花,面色無華,脈弱無力,但情況尚不危急者,用固本止崩湯【5】;如果兼見食少便溏,失眠多夢,用歸脾養心湯。

各種虛寒崩漏症,小腹疼痛,血中夾有瘀塊時,均可用煎劑送服震靈丹【6】。

崩漏血止後,爲防止再度不規則出血,善後非常重要。崩漏的根本原因主要與腎虛沖任不固和肝脾兩虛即肝不藏血、脾不統血兩大因素有關。屬於實熱證的崩漏,善後多以滋腎養陰清虛熱爲主,可用六味地黃加減【7】。屬於虛寒證的崩漏,如果以脾虛爲主要證候,可用歸脾湯善後;以血虛爲主要證候,可用膠艾四物湯【8】善後。

此外,婦女絕經之後多年,忽然陰道流血,傅青主稱作“年老血崩”,可用加減當歸補血湯止血【9】,一般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幾劑藥即可止血,但必須做進一步的檢查,以防婦科腫瘤、息肉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婦女同房時經常出血,不能見血止血,也必須進行詳細的婦科檢查,以免有其他嚴重婦科疾病沒有及時發現。

附 方

1 固經丸加減(彭氏經驗方)

龜板10克  黃柏15克  黃芩10克  椿根皮15克  白芍10克  香附5克  生地10克  丹皮10克  地骨皮15克  赤芍10克  生地榆30克  小薊10克

用方心得:

《醫學入門》固經丸,爲明代以來治療血熱崩漏的有效方,共六味藥,方中龜板益腎而滋陰降火,白芍柔肝而斂陰益血,黃柏、黃芩清熱瀉火以止血,椿根皮性寒收澀,燥溼清熱,固經止帶,香附疏肝解鬱。諸藥合用,使血熱得清,陰虛得養,肝鬱得舒,而崩漏得止。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本方對於血熱妄行的崩漏有效,但涼血、止血的作用尚嫌不夠,我在方中常加生地、丹皮、赤芍,取犀角地黃湯之意;加地骨皮,大能補腎養陰、清虛熱而不滋膩,配生地、丹皮效果尤顯,傅青主方中用得最多;加地榆配椿根皮,則涼血、固經、收澀之力更大,加小薊涼血止血。這樣,原方中的幾個重要環節,或得以補充、或得以加強,更適合臨牀使用。

血中夾有瘀塊者,加生蒲黃10克、血竭5克;用藥三、五劑後仍不止,加棕櫚炭10克,荊芥炭10克,血止後,去掉炭類藥,仍可服原方善後。

2《婦人大全良方》四生飲

生側柏葉12克  生艾葉10克  生荷葉10克  生地黃15克 生服或煎水服。

用方心得:

本方是從《金匱要略》的柏葉湯化出,去掉原方的乾薑,加荷葉、生地,全部用生鮮藥,一改原方的溫寒止血法爲清涼止血法。方中側柏葉涼血止血,爲君藥;生地清熱涼血,並能養陰生津,爲臣藥;生荷葉、生艾葉止血散瘀,爲佐使藥。合而爲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咯血、咳血、尿血、崩漏、皮下出血等各種出血症。見證當以血色鮮紅、舌紅或絳,脈數爲指徵。本方尚可合用犀角地黃湯,可加鮮茅根、鮮藕節、鮮小薊等。但須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3 《十藥神書》獨蔘湯:

高麗蔘30克~50克,濃煎,日3、5次,或多次頻服,至出血漸止爲止。

用方心得

獨蔘湯爲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治療肺癆吐血十首方的第一方,之所以列爲第一,是爲了告誡醫家:在大量出血、全身狀況不佳的危急關頭,不能見血止血,應當以救脫爲主,益氣而攝血。“血脫益氣”是中醫治療所有出血症的一項重要原則,獨蔘湯是其代表方,用一味高麗人蔘,大劑量、濃煎、頻服,借其氣雄力專之勢,大力挽回將脫之元氣,元氣得以恢復,則血能自止,這就是“氣爲血之帥”、“氣能攝血”理論的具體運用。無論是吐血、咳血、尿血、大便下血、宮血,只要是大量出血,不可遏止,全身機能衰退,出現陽氣虛不能攝血時,獨蔘湯都在必須考慮之列。如無高麗蔘,用吉林人蔘亦可,但劑量要更大一些。

目前臨牀所用的人蔘分兩類,一類爲高麗蔘,一類爲西洋參。高麗蔘原產於韓國、朝鮮,我國東北吉林等省有大量種植,經過蒸曬、顏色呈紅色的爲紅參;直接曬乾、顏色較白的爲白參,又稱生曬參。兩者性味均偏溫,紅參則比白參更溫而氣雄。

西洋參原產於加拿大、美國,又稱花旗參,明代以前沒有傳入中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尚無記載,最早收入藥書的是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1765),吳鞠通在41歲寫的《溫病條辨》(1798)中還未用西洋參,但我讀到他晚年所著的《吳鞠通醫案》時,所用白虎加人蔘湯,已經改用西洋參了,可見醫生也是與時俱進的。

據藥理研究,西洋參所含成分與高麗蔘基本相同,有效成分主要爲人蔘皁甙,但在使用時,差別很大,必須辨證用藥。高麗蔘或吉林參性溫,可益氣溫陽,適合於陽虛有寒之人,這類人一般血壓低、體溫低、基礎代謝低“三低”,屬於“寒體”,怕冷不怕熱;西洋參性涼,可益氣養陰,適合於陰虛有熱之人,這類人一般體溫高、基礎代謝水平高,血壓高或有血壓高的家族遺傳史,屬於“火體”,怕熱不怕冷。西洋參用於寒體之人尚無大礙,高麗蔘用於火體之人則可能引起血壓升高、頭昏、煩躁、失眠、咽喉疼痛、出鼻血等,所以從古到今,屢有人提醒,人蔘不可亂用,亂用可以導致中毒,大部分是指這種陰虛有火而誤用高麗蔘產生“火毒”這類情況。但崩漏或其他出血病,在大量出血、用止血針劑無效時,身體大部分處在陽氣虛的“三低”狀態,用西洋參則藥不對證,用高麗蔘則往往可以很快扭轉身體嚴重失調的狀態,通過機體的自我調節達到止血的目的。

兩類參的優劣雖然有各種經驗識別的方法,但大致上以質地緊密、氣香味濃、嚼之微苦,久久口中仍有回甘爲佳品。

從我的用藥經驗來看,無論是高麗蔘還是西洋參,都宜於高溫、高壓,才能最大地釋放出其有效成分。人蔘有提高體能(包括提高腦力)、提高免疫功能、保護心肌、預防癌症等作用,不少人也懂得人蔘的這些益處,每天嚼服或泡服幾克人蔘,但感覺不到有何藥效。我很長一段時間也曾感到納悶。後來讀朱丹溪傳記時,見他救元氣之脫,是用人蔘熬成膏滋,在等待膏成的過程中,惟恐救治不及,先用艾灸灸關元,以維繫住元氣,待膏成服下,終於使得患者脫離了危險。由此而悟出人蔘須濃煎或久蒸才能充分發揮其藥效。後來遇到需要用人蔘救治的危重病人,或需要人蔘及時發揮作用時,總是告訴患者家屬,用壓力鍋燉,以便達到獨蔘湯的真正效果。具體操作的方法是:高麗蔘或西洋參每次250克左右,加清水3、5飯碗,煮開後加壓力閥,壓30分鐘,倒出藥汁,加水再壓30分鐘,兩次燉出的藥汁,在火上收濃即成獨蔘湯原汁。爲便於保存,可在濃汁中加250克蜂蜜,再煮開幾分鐘,即成人蔘膏,冷卻後裝瓶,收入冰箱冷藏層,可保存半年以上。作爲日常保健,可每次取一、二匙膏滋,用開水沖服,250克人蔘膏滋,可服一個月左右,用作救脫,則須成倍加大劑量。

4 四逆加人蔘湯

生附片15克  炮姜10克  炙甘草10克  高麗蔘10克

用方心得:

四逆湯爲《傷寒論》救治少陰病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陽氣虛衰的名方,由附片、乾薑、炙甘草三味藥組成。方中以大辛大熱之生附子爲君藥,通行十二經,走而不守,爲溫補先天命門真火第一要藥,乾薑溫中焦之陽氣而除裏寒,守而不走,爲臣藥;炙甘草益氣溫中,既能解毒,又能緩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陽救逆,又不至於有暴散之虞。加高麗蔘則更有益氣固脫的作用。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本方確實具有強大的回陽救脫的作用,對於出現體溫低、血壓低、基礎代謝低以及“三衰”的危急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挽救元氣之脫不用人蔘,但必用生附片,這是張仲景的用藥特點,仲景時代的人蔘,相當於現在的黨蔘,藥力不強,用以挽回元氣,恐緩不濟急,故仲景不用。現代的運用,如果在原方中加氣雄味厚力大的高麗蔘,則回陽益氣固脫的作用當更大。然而後人,尤其是現代人,畏懼生附片的毒性而改爲熟附片,甚至絕大部分藥房均攝於中藥管理的某些不合理的規定而不備此藥,使得中醫治療危急重症的療效大打折扣,良爲可嘆。其實,生附片煎煮4小時以上,嘗之口不麻,則毒性全消而藥力仍在,如加蜂蜜同煎,則更加保險。我曾多次用生附片達50克,如法炮製,未見有毒副作用。四逆湯改乾薑爲乾薑炒炭即炮姜,可治虛寒出血症,乾薑改用炮姜之後,既保留了溫寒之性,又增加了炭類藥止血的作用,再加高麗蔘,則要略陽益氣止血作用齊全,後世運用很多,各種出血均可用。虛寒崩漏,尚可加艾葉10克、側柏葉10克,即合用《金匱要略》的柏葉湯。柏葉湯原方爲側柏葉10克,乾薑10克,艾葉10克,馬尿一升(今用童便一杯代替),治療“吐血不止”,有極好的溫陽止血作用。因爲吐血是血從上逆,故須童便引火下走;崩漏是血從下行,故去掉童便。

5 《傅青主女科》固本止崩湯

熟地30克  人蔘10克  白朮30  黃芪10克  當歸15克  炮姜5克

用方心得:

本方可看作是李東垣的“當歸補血湯”、張景嶽的“兩儀膏”和張仲景的“理中湯”去炙甘草三方合方。黃芪伍當歸,謂之當歸補血湯,以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裕生血之源;當歸益血和營,以使陽生陰長,是益氣攝血、益氣養血的代表方。傅青主治療老年婦女崩漏,即以本方加三七、桑葉,謂之加減當歸補血湯。熟地伍人蔘,謂之兩儀膏,張景岳雲:“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氣主陽而動,血主陰而靜。補氣以人蔘爲主,而芪、術但可爲之佐;補血以熟地爲主,而芎、歸但可爲之佐。然在芪、術、芎、歸則又有所當避,而人蔘、熟地則氣血之必不可無。故凡諸經之陽氣虛者,非人蔘不可;諸經之陰血虛者,非熟地不可。”理中湯中人蔘、白朮、炮姜有溫中、益氣、攝血的作用,目的不在健脾,故去掉炙甘草。根據臨牀實際情況,方中的黃芪可加大到30~60克,止血尚可加荊芥炭10克,消瘀尚可加蒲黃10克,三七5克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此方重在固本而不在止血,情勢較緩而尚不危急,意在防脫而非救脫,澄源爲主兼以塞流。故重用熟地、白朮,前者補肝腎養血,後者健脾胃益氣,合參、芪、歸,補氣養血,加炮姜溫中攝血,全方重點突出,目標明確,以補養固守爲其特點,因此對崩漏日久不愈,出現頭暈眼花之症,脈舌與神情均不甚危急時,適合運用。

6 《局方》震靈丹

赤石脂120克  禹餘糧120克  代赭石120克  紫石英120克  五靈脂60克  乳香60克  沒藥60克  硃砂30克

研末以糯米粉打糊爲丸,每服3-6克,日服2-3次,開水送下。

用方心得:

本方出自《局方》,方中以煅制的赤石脂、禹餘糧、代赭石、紫石英四味礦物藥溫宮固下、攝血止崩,以性皆辛溫的五靈脂、乳香、沒藥活血理氣止痛,硃砂鎮驚安神,糯米甘溫益中,以防上述石藥、香藥傷胃。用於治療衝任虛寒,瘀阻胞宮,崩漏不止,血色紫紅或紫黑,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痛減,舌紫脈澀者。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崩漏出血之中出現大量血塊併兼有疼痛者,不僅在宮血癥中有,而且在婦女痛經中經常出現,特別是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的膜性痛經,證屬虛寒或寒實者。用本方確有佳效。但震靈丹成藥經常缺貨,而臨牀則時常須用到,頗爲不便。我在自制時,往往去硃砂、代赭石,加花蕊石、三七、棕櫚炭,研末裝膠囊,每服4粒,日服2、3次,飯後服,療效似比原方好。

元代葛可久《十藥神書》治療肺癆咳吐血的十首方,歷來爲臨牀家所稱道,特別是前三首方:益氣攝血的甲字獨蔘湯,強力止血的乙字十灰散,止血化瘀的丙字花蕊石散,後世推崇爲治療各種出血證的通用方。其中花蕊石散僅一味藥,即花蕊石,其味酸性澀,收斂止血,兼能化瘀。三七則是明清以來治療血證的要藥,味甘微苦性溫,集止血、止痛、活血、消瘀於一身。張錫純先生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一首化血丹,即花蕊石、三七、血餘炭,治療上、下出血均有效,我取棕櫚炭而不用血餘炭,是因其治療崩漏猶有特長。我在原方中加此三味藥,即基於以上理由。原方中硃砂,我查閱多種資料,均難以領會用在本方中的道理,而代赭石降胃氣、平衝氣,藥性趨下,又不利於崩漏的固澀,故均去之。

7 六味地黃湯加減(彭堅經驗方)

生地15克  山藥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澤瀉10克  丹皮10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地骨皮15克  龜板10克

用方心得:

六味地黃丸爲滋腎陰的祖方,配二至丸中的女貞子、旱蓮草,地骨皮,滋補肝腎之陰的力量既增,又能涼血、止血、清虛熱,再加龜板補真陰、入奇經、調補衝任,潛陽制火,全方滋而不膩,寒而不凝,適合於婦科一切陰虛有熱之證,我常運用於崩漏、月經超前、絕經期臨牀綜合症等病的調攝。

8 《金匱要略》膠艾湯

阿膠6克  艾葉9克  生地12克  白芍12克  當歸6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阿膠另外加黃酒(即紹興加飯酒)或甜酒(即醪糟酒)蒸化,衝兌。

用方心得: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婦女漏下,小產後出血不止,懷孕後流血、腹中痛。方中的四物湯爲補血的祖方,加阿膠則補血之力更增,加甘草和中,艾葉暖宮,確爲治療屬於虛寒漏證和崩漏善後的良方。

我在臨牀運用時,常遇到有些患者服此方感到不消化,放屁多,甚至腹瀉的,加神曲10克同煎即可,另外,腰痛可加杜仲10克、續斷10克、桑寄生15克,氣虛乏力加黃芪15克,黨蔘10克,白朮10克。

9 《傅青主女科》加減補血湯(嶽美中經驗方)

黃芪30克  當歸30克  三七末10克  桑葉30克  白芍30克  白朮12克 

傅青主加減當歸補血湯只有黃芪、當歸、三七、桑葉四味。傅青主先生曰:“夫補血湯乃氣血雙補之神劑,三七根乃止血之聖藥,加入桑葉者所以滋腎之陰,又有收斂之妙耳,但老婦陰精既虧,用此方以止其暫時之漏,實有奇功而不可責其永遠之績者,以補精之味尚少也。服此方四劑後,再增入白朮五錢、熟地一兩、麥冬三錢、北五味子一錢,服百劑,則崩漏之根可盡除矣。”傅青主原方中的桑葉只有14片,嶽美中先生加至30克,並再加白芍30克,白朮12克,說:“用此方止血,關鍵在白芍,桑葉用量要大,據《止園醫話》載,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一兩以上大量,治癒多人。”[86]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本方不僅對絕經期前後婦女的功能性子宮出血有效,而且對崩漏已久,虛象已顯,但並無寒熱之證可憑者,也卓然有效。

 

2、排卵期出血

 

兩次月經之間,爲排卵期,一般有少量透明的白色分泌物,基礎體溫比平時略微升高。如果白帶中夾雜着血絲,紅多於白,甚至完全是鮮血,量不多,可持續幾天,並且呈週期性出現,則爲排卵期出血。西醫認爲:出血可能是由於排卵時,卵泡破裂,血液內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當排卵後黃體形成,雌激素、孕激素分泌足夠時,內膜又被修復而血止。中醫則認爲:主要病機是相火妄動,導致血海不寧而出血。分爲兩種情況,一爲陰虛血熱,一爲肝經溼熱。陰虛血熱,則血色鮮紅,兼見舌紅,口乾,脈細數,當滋陰涼血,用大補陰丸加減[1]。肝經溼熱,則血中夾有白帶,稱爲赤帶或赤白帶,兼見腰痠乏力,小便黃,舌苔黃膩,當清肝利溼,用劉奉伍清肝利溼湯[2]。

附 方

1 大補陰丸加減(彭堅經驗方)

龜板10克  黃柏15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山萸肉10克  山藥15克  丹皮10克  赤芍10克  地骨皮15克  地榆15克  小薊10克  側柏葉15克

月經週期的第七天開始服藥,每次連服7~10天。

用方心得:

方中以龜板、黃柏、知母、生地、地骨皮滋陰清熱,丹皮、赤芍、地榆、小薊、側柏葉涼血止血,女貞子、旱蓮草、山萸肉、山藥滋腎養肝健脾。全方以養陰爲主,止血爲次,標本兼治。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排卵期出血的病機與治療,不能夠與宮血癥同等看待,月經過後的排卵期,古人稱作“氤氳之候”,在生理上存在着陰陽消長,孕育生命的特殊機制。夏桂成先生認爲:“月經週期中的變化,是一個陰陽轉化的過程,‘經後期’以陰長爲主,爲氤氳期的到來奠定轉化基礎。‘經間期’由於陰分增長到一定的程度而致重陰必陽,開始出現第一次轉化。‘經前期’以陽分增長爲主,爲孕育或排泄月經作第二次轉化準備。由此推斷‘經後期’至‘經間期’是一個以陰分增長爲主的過程,‘經間期’出血症的陰虛是主要的,而且也佔較多的比例。這種陰虛只是陰分不足,不能達到重陰的程度與一般臨牀的陰虛有所不同。由於‘經間期’氣血活動顯著加強而出現排卵,而排卵後陰分不足,不能重陰轉陽,使血海失寧導致出血。”[87]我認爲,這種從陰陽消長的整體過程來認識婦女的生理週期及其疾病的見解,顯然是高明的。

本方即依據這種觀點,取大補陰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犀角地黃湯四方合方,加減而成。用藥不過涼,不滯塞,不滋膩,以防助陰太過而妨礙了陽氣的升發,影響到下次月經的生成。用於臨牀,效果確實。

此外,本病的服藥時機非常重要,必須在月經來的第一天算起,七天後開始服藥,這個時段正是走向“重陰”的階段,以藥力助其陰長,寧其血海,才能使血不妄動。但陰血不能驟生,故需要每服七到十劑,連服二到三個月經週期,則可基本治癒。

2 清肝利溼湯(劉奉伍經驗方)

瞿麥12克  扁蓄12克  木通3克  車前子10克  黃芩10克  柴胡5克  丹皮10克  川楝10克  牛膝10克  荊芥穗5克

用方心得

這首方是劉奉伍先生用於治療赤白帶下屬於肝經溼熱的主方,[88]既可用於慢性盆腔炎引起的不規則出血,又可用於卵巢慢性炎症引起的排卵期出血。這種炎性出血的特點,是白帶多,出血量少而不暢,或淋漓不止,伴有少腹痛、腰痛。而少腹一側有壓痛感,往往是卵巢有炎症導致排卵期出血的指徵。

本方從龍膽瀉肝湯與八正散中化出,以黃芩爲主藥,合瞿麥、扁蓄、木通、車前子,則清氣分溼熱;合丹皮、牛膝,則清血中伏熱;合柴胡、川楝、荊芥穗,則疏肝和血,止痛止血。取龍膽瀉肝湯而不用龍膽草,是恐苦寒太過,易於傷正,取八正散而不用大黃,是恐瀉下太過,終非慢性炎症所宜。

從我的臨牀經驗來看,區別排卵期出血屬於陰虛血熱還是肝經溼熱的辨證要點,在於白帶的多少。血多帶少的,大部分是陰虛血熱;血少帶多的,大部分是肝經溼熱。劉奉伍先生指出,少腹一側有壓痛感,往往是卵巢有炎症導致排卵期出血的指徵,在臨牀上也很有意義。此外,傅青主治療排卵期出血,有一首清肝止淋湯,由膠艾四物湯去艾葉、川芎加丹皮、黃柏、香附子、牛膝、黑豆、大棗組成,我以前喜用該方治療,療效有時不佳,因爲無論涼血止血或清熱利溼,兩方面的力量均嫌不夠。後來得劉奉伍先生方,常加敗醬草、蒲公英兩味藥,用於因婦科炎症引起的出血,包括排卵期出血,感覺良好。但屬於陰虛血熱的排卵期出血,仍然以加減大補陰丸爲妥。

驗案舉隅:

案例一:功能性子宮出血

胡某,女,32歲,已婚,生育男孩一個,已5歲。1996年4月5日初診。

患者一年來經水不斷。每次月經來潮四、五天,量特多,夾有血塊,以後則淋漓不斷,拖至20余天,一月僅有幾天乾淨。曾進行過兩次刮宮術,效果不佳,反而出血更嚴重。現在月經已來兩天,量多、色紅、有大的暗色瘀塊,腹痛,腰痠,頭暈,失眠,面色無華,食慾及大小便均可,舌淡,苔薄白,脈細滑。此屬崩漏,當止血消瘀,用膠艾四物湯加減,處方:

阿膠10克  艾葉5克  生地15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白芍15克  續斷15克  炮姜5克  側柏葉10克  茜草15克  烏賊骨10克  花蕊石10克(布袋包)  琥珀10克(布袋包)  五劑

4月10日二診:服完5劑後,血已漸止,腹痛、腰痛均減輕,但感到十分疲勞,食慾不佳,胃部飽脹,大便次數多,睡眠仍差。舌淡,脈細軟。當補氣養血,用歸脾湯加減,處方:

黃芪30克  紅參10克  白朮30克 炙甘草10克  當歸10克  茯神15克  遠志10克  棗仁15克  桂圓肉15克  廣木香5克  焦三仙各10克(布袋包)  生薑10克  紅棗10克   七劑

4月20日三診:服上方精神好轉,食慾恢復,大便正常,仍睡眠欠佳,腰痠,略有白帶,舌淡紅,脈緩。處方:上方去焦三仙,加杜仲10克,續斷10克,菟絲子10克,再服七劑

4月28日四診:服上方感到舒適,精神臉色均如常人,離正常月經來潮已近,在上方的基礎上,續服七劑,處方:

黃芪30克  紅參10克  白朮30克 炙甘草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炮姜5克  艾葉5克  續斷15克  琥珀10克(布袋包)  花蕊石10克(布袋包)生薑10克  紅棗10克  

5月10日五診:5月3日月經來潮,基本準時,月經量仍較多,但5天即乾淨,只有少量血塊。處方:

黃芪30克  紅參30克  白朮30克 炙甘草10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炮姜5克  艾葉5克  杜仲15克  續斷15克  菟絲子15克  山萸肉20克  雞血藤30克  巴戟天20克  琥珀10克  花蕊石10克  三七10克  血竭10克  三劑

研末爲蜜丸,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可服2個月。

服完一料藥丸後,再未復發。

治療心得:

該患者病程已久,虛實夾雜,虛爲血虛、陽虛,實爲瘀血凝滯。故一診處方用膠艾湯、柏葉湯、四烏賊骨一盧茹丸合方。將補虛、溫寒、止血、消瘀融於一爐,不用炭類藥強力止血,恐血止後造成更多的瘀滯,選用艾葉、炮姜、柏葉、茜草、烏賊骨、花蕊石、琥珀,使溫中有守,止中有消,再用四物湯加阿膠補血,五劑藥後血漸止。血止後,重要的是固本,患者氣血兩虛之本相已露,故二診用歸脾湯加焦三仙,兩調心脾,兼以和胃。三診以原方加杜仲、續斷、菟絲子,三調心肝脾,等待月經來潮。四診潮期已近,須未雨綢繆,在原方補氣血的基礎上,加艾葉、炮姜、花蕊石、琥珀等溫化瘀血之品。治療一個月經週期,基本對路,故五診綜合前四次用方的思路,製成蜜丸,以鞏固療效。

案例二:老年血崩

姜某,女,82歲,衡陽人,1986年4月21日初診。

患者自去年12月以來,陰道流血不斷,必須天天打止血針才能減少出血,每個月不出血的時間只有幾天。老人素來身體好,很少吃藥。察之面色紅潤,略爲消瘦,飲食如常,舌胖淡,脈結代,此病屬於“老婦血崩”,處以加減當歸補血湯,處方:

黃芪50克  當歸10克  三七10克(研末,沖服)  桑葉30克  白芍30克  棕櫚炭10克  荊芥炭10克  五劑

服上方後,三劑血止,以後每月服三至五劑,可保基本不出血。    治療心得

本案患婦科腫瘤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爲老人已年過八十,子宮萎縮,無法使用陰道窺測鏡,又心臟不好,不宜進行手術,故患者及其家屬也不打算進一步檢查確診,希望採取保守療法。一診處以加減當歸補血湯,《傅青主女科》雲:“三劑血止,五劑永不復發”,我告訴家屬,止血有效,但永不復發是靠不住的,老人可能患的是婦科癌症。於是患者每個月吃幾劑,不再流血,半年之後,終因心率衰竭而去世。本方我在臨牀運用很多,大部分是功血癥。曾經治療一例37歲的患者,因爲功血癥,在某醫院住院三個月,花費七、八千元,療效不佳,服此方五劑,完全止住,三年未復發。復發後,又服原方五劑,仍然有效。

用藥心得

該案有本人的一處用藥心得,即用棕櫚炭止血。舊本《傅青主女科》原來有很多則“眉批”,也不知是誰人所寫,現在的版本刪掉了所有眉批。這首方上面的眉批是:“加棕櫚炭三錢,荊芥炭三錢”,我在臨牀運用,感到荊芥炭止血作用不大,而棕櫚炭收澀之力很大,屬於強力止血之品,宜用於大量流血而血中沒有血塊者,如果挾有血塊,須加蒲黃炭。然而,由於嚴重的婦科炎症引起的漏症,用棕櫚炭強力止血效果欠佳。

案例三:排卵期出血

謝豔紅,女,24歲,大學生,1998年7月16日初診。

患者從16歲起,即月經不正常,每月來經時間長達二十天以上,已無週期可言,經量時多時少,顏色有時鮮紅,有時誨暗。現在月經已來五天,尚有不可遏止之勢,經中夾有少量血塊,面色恍白,精神略顯疲憊,脈細緩,舌淡,有瘀斑,此屬崩漏,當先止血塞流,宜用加減當歸補血湯,處方:

黃芪60克  當歸10克  桑葉30克  三七10克(搗碎)  白芍30克  花蕊石10克(布袋包)  蒲黃炭10克(布袋包)  棕櫚炭10克(布袋包)  服三劑。

7月21日二診:服藥後,血漸止,精神好轉,停藥兩天後,今早內褲上又呈現褐色,流出大量白帶,雜有血絲,腹脹,腰痠,納差,舌淡,脈緩。處方:

龜板10克   黃柏15克  丹皮10克  地骨皮15克  旱蓮草15克  女貞子15克  側柏葉10克  小薊10克  蒼朮10克  扁蓄12克  瞿麥12克  敗醬草15克  地榆10克  七劑

8月1日三診:服藥後,白帶已消失,也未出血,偶爾感到身上一陣哄熱,面色轉潤澤,仍胃口不佳,舌淡紅,脈緩。處方:

龜板10克  黃柏15克  生地10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山萸肉10克  山藥15克  丹皮10克  地骨皮15克  地榆15克  白芍10克  茯苓15克  十四劑

8月16日四診:月經已來三天,顏色鮮紅,量比原來少一些,但仍多,有少量血塊,微感疲勞。處方:

生地15克  白芍10克  地骨皮15克  黃柏10克  茯苓10克  丹皮10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生蒲黃10克(布袋包)  三劑

8月19日五診:月經六天干淨,其他感覺甚好,舌淡紅,脈緩。處方:

龜板10克   黃柏10克  丹皮10克  地骨皮15克  旱蓮草15克  女貞子15克  車前子10克  蒼朮10克  扁蓄12克  瞿麥12克  敗醬草15克  地榆10克  10劑

8月30日六診:這次排卵期未見出血,也無白帶,只有少量清稀透明的分泌物,除稍微疲倦外,無其他不適。處方:

龜板30克  黃柏15克  生地30克  女貞子30克  旱蓮草20克  山萸肉30克  山藥30克  丹皮15克  地骨皮30克  地榆15克  白芍10克  茯苓15克  蒼朮15克  扁蓄15克  瞿麥15克  車前子20克  二劑

製成蜜丸,每次服10克,日二次,連服二個月,以鞏固療效。至今七年,未再發作。

治療心得:

這一病例比較複雜,長達八年的崩漏,已無正常的週期可言,患者也說不清有無白帶。初診因爲見到已大出血五天,尚不可遏止,故先以止血爲要,選用了《傅青主女科》的加減當歸補血湯爲主治療。二診時,見血止未幾天,又有少量出血,並伴隨着大量白帶,故設定爲“經間期”的排卵期出血,考慮到患者有長期崩漏的歷史,病機上陰虛血熱與肝經溼熱兩種因素均有,故將加減大補陰丸與清肝利溼湯合爲一方,滋陰、清熱、利溼、止血熔鑄一爐,因而血止帶消。三診時,根據設定,患者應處於“經前期”,當着重於培補陰血,陰生則陽長,以準備下一次月經的到來,故用大補陰丸、二至丸、六味地黃丸、清經散四方合方加減。四診時,患者的月經期安然度過,其中,僅服清經散、二至丸合方三劑。五診時,患者又處於“經間期”,仍然用二診處方,因爲不出血,故不用小薊、側柏葉止血,而加車前子滋陰利水,使溼熱順利排除。六診時,見完成一個月經週期的治療,取得滿意效果,故綜合三診、五診的處方,製成丸劑,以鞏固療效。

長時間的月經週期紊亂,包括本例長達七年的崩漏,治療的關鍵,是需要爲患者重新建立月經週期,必須找到一個切入點。本例的切入點在二診時,認定爲排卵期出血,將這一點作爲建立新的月經週期的起始,進行整體的調節,歷經一月多,終於獲得成功。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