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與四季養生

時間: 2011-03-14
          時令在中國文化當中,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比如,農民種莊稼,什麼時間耕,什麼時間播,什麼時間收,在二十四節氣中說得非常準確。時令對人的健康有作用,很多人有慢性病,會在不同的時令交接時犯病,或在不同的季節交替時治好病,在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人類的生活、人類的節律和大自然的節律是一致的。所以時令的問題,對於人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時令當中,首先涉及四季,即春夏秋冬。養生學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是生髮季節,夏季是茂盛季節,秋季是蕭瑟季節,冬季是凋零季節,這四個季節的特點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當然也影響到人的生命。    比如說,有肝炎的人,春季復發的多,而經過治療,在春季好的人也多。夏季,脾胃生病的人多。秋季,得呼吸系統病的人多……這都和四季有關係,中醫治病,是根據四時來辨證論治的。    四季的防病    春季,容易出現“溫病”,即容易形成流行的疾病。春溫病的症狀表現不一:一種是裏熱症,多表現爲發熱、口渴、頭痛、煩躁、倦怠、小便赤黃等;一種是外寒裏熱症,多表現爲發熱、無汗、懼冷、頭痛、咽乾、煩躁、周身疼痛等;一種是灼熱熾盛症,常表現爲神昏、抽搐等。這些症狀很多是因爲人冬季感受風寒,未及時發病,到了春季,氣候逐漸變暖,才導致發病。中醫上認爲春季的時候多吃些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的東西爲好。    夏季,容易出現中暑、腹瀉等症狀。中暑多表現爲身熱、噁心、煩躁、冒虛汗、面色蒼白等,甚至突然昏厥。可以多吃西瓜、番茄、黃瓜等,這些東西解暑熱效果比較好。夏季更要注意飲食衛生,才能避免出現腹瀉症狀,尤其是小孩子,可以喝苦瓜湯和烏梅湯。苦瓜湯有解熱毒、止痢疾、清心明目的功能。烏梅湯可以解暑、止瀉、止口渴。晚上睡覺的時候,需要在小孩小腹部位蓋上毛巾被,這樣保暖,可以防止腹部因受寒而產生腹痛、腹瀉。小孩早晨空腹時不要喝冷飲、吃涼東西,不然會傷脾胃。夏季小孩子可以多吃胡蘿蔔和蓮藕,前者可以助消化、解熱毒、防止小兒便祕等,後者可以清熱生津、解渴、止瀉等。    秋季有“秋燥”之說,常見症狀有鼻咽乾燥、乾咳少痰、肌膚乾燥等。可以喝“銀翹散”和“桑菊飲”,這些在藥店都可買到。    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會散發熱量抵禦寒冷,所以身體的熱量會有不同程度的損耗。爲了維護身體健康,需要調節自身飲食,適合吃含熱量較高的食物。
暈的養生飲食    春季陽氣升發,肝臟易於發病,肝主木,屬春。人們適宜吃些清淡食物,這樣可以平和盛陽之氣。比如可以用高粱米、綠豆、紅豆、紅棗這四種東西熬粥,中午喝。夏季是豐盛的季節,以養脾胃爲主。夏季的食品,最合適的就是馬鈴薯,它可以養胃、促進脾胃吸收消化、防止腹瀉等。另外,可以用蓮子、芡實和薏米這三種東西熬粥,這種粥可以祛溼、調節脾胃。秋季養肺。如果有氣管炎、支氣管炎或咳嗽、喘息等,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蒸梨吃:拿一個梨,把梨把兒去掉,用刀子豁一個口,把梨核拿掉,裏面放七粒南杏仁、五粒北杏仁和五粒銀杏,注意把銀杏裏邊的芯去掉,那是有毒的。然後把梨放到碗裏,滴七八滴蜂蜜後上鍋蒸,蒸好就可以吃了,可以把湯也喝掉。另外,可以把蓮藕切成片,和南北杏、馬蹄煲湯。    冬季主養筋骨。準備一個豬蹄、一箇中等的南瓜,先把南瓜中間挖空,然後把豬蹄放進去,再放五朵黑木耳和七顆紅棗。等南瓜蒸爛豬蹄還沒蒸爛的時候,就可以先吃南瓜了。雖然豬蹄還沒蒸爛,但是在蒸的過程中,豬蹄和紅棗、黑木耳產生的功效已經滲進南瓜裏了,冬季吃南瓜可以養胃、養脾,還可以調和五臟。然後可以再找個南瓜,把前面未蒸爛的豬蹄放上,再接着蒸,蒸好後吃豬蹄,在冬季可以養骨養筋。    四季的功法    ―般的養生學,都很注重飲食,很少注重其他,可是功法也是相當重要的。正確的功法配合適宜的飲食,可以讓春夏秋冬的養生功效事半功倍。春季功法
    事季要練腳。腳後有跟腱,膝蓋後邊有胭窩,膝蓋上有髕骨,可以通過壓腿來舒展筋,很管用。先找個臺子,不用太高,把腳後跟擱在臺子上,壓腿的時候筋就會抻得很疼,可以用手來夠腳尖,做完一條腿,再做另一條腿。    如果想要兒童生長得快,發育得好,可以在春季增加營養,並讓他們多鍛鍊。    如果孩子長得不高,在春季的時候,讓孩子仰臥,吸氣的時候,胳膊往上擡至頭頂,兩腿併攏,呼氣的時候,把腿往下抻。    家長也可以幫着孩子做。讓孩子躺着,用手心按着他的膝蓋,另一隻手拿着他的腳跟之上的跟腱,按的時候捏着筋腱捋,一邊捋着一邊往下拽,拽完一條腿,再拽另一條。還有,讓孩子躺着,家長用兩個手按着他的脖子,但是別把脖子抻着,手頂着下頜,讓孩子往上挺頭,家長也要隨之用力。最後抻腋下,腋下有個極泉穴(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用一隻手的中指點極泉穴,另一隻手拉孩子的手腕,反覆做幾次。這可以幫助個子不高的孩子長個子。這些功法是在男性1―12歲、女性1―11歲之間做的,過了這個年齡,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    夏季功法    夏季練脾胃。人身上有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樑門穴(見圖8),這幾個穴位是治胃病的。食指按樑門時,拇指按上脘;食指按樑門時,拇指按中脘;拇指按樑門時,食指按下脘,分別揉。夏季每天早晨揉一分鐘,中午揉一分鐘,晚上揉一分鐘,可以維護脾胃功能。夏季,人最容易脾胃不好,做這樣的功法可以保健脾胃。夏季時,可以灸足三裏(見圖1),“足三裏,灸一灸,活到九十九”,用艾條灸足三裏,可以使身體強壯。    另外,有一個穴位叫樑丘穴(見圖1),拇指按樑丘,中指按足三裏,開始揉,夏季做這個功法,對通暢脾胃是非常有好處的。    秋季功法    秋季是練肺的。《黃帝內經》中說:“秋三月,此爲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秋季,適合面向南方坐着靜養,睡覺的時候頭朝東方。
    
    冬季功法    冬季要經常練骨,在腳外踝上四指的地方有個穴位是絕骨穴,每天揉絕骨穴可以增強骨的強度。而且,如果用鍼灸之法扎絕骨穴,可以治療癱瘓。    四季的睡眠除了飲食和功法之外,四季養生還要考慮睡眠問題。春季適宜睡回籠覺。早晨天矇矇亮的時候起牀,練練氣功或打一套太極拳,最多五分鐘,回來繼續睡。
夏季要睡子午覺。即晚上11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的覺一定要睡,不管睡得長短,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也一定要睡一段時間。    秋季要睡卯酉覺。即早晨5點到7點,下午5點到7點,這兩個時段閉目養神七八分鐘就可以,最長15分鐘。    冬季適宜閉目養神。人坐在椅子上,面向南方;用太極的手法,把手放在丹田處,閉目養神。吸氣時,腹部往裏收,呼氣時,用手去揉丹田處,重複做幾次。這是道家的功法,叫做固精強腎功,男女都可做。    節日與養生現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有假期。在國外,一個民族的節日,是非常隆重的。一個國家和民族尊重    自己的歷史,尊重自己民族的前輩留下的節日,本身就是對自己的尊重。    中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右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除夕等。有些節日曆悠久,也非常有意義,比如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投江的屈原。每一個節日,都存在陰陽相交的關係,也是天人合一的關係,此時,必然有氣候的變化,整個氣候的變化形成的規律產生了節日,既然這樣,就需要尊重這個節日。而在節日當中講究養生,更益於身體健康。    元宵節養生    古時稱正月十五爲“上元”,“元”也稱“元夕”,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裏邊,“元”又表示“外圓內方”,意思是,人的內心世界要方方正正,但對外要“圓”。圓是非常微妙的一個形狀,沒有切人點,而方有切人點,長方形也好,正方形也好,菱形也好,都有切人點,唯獨圓沒有切人點,從哪個角度切人都可以。從養生學角度來講,元爲始,元爲一。中國道家的養生,追求的是一,追求的是元,追求的是始。所以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就說明“一”多麼重要。    正月十五這一天要拜月,和中秋節拜月一樣。八月十五是閤家團圓的時間,月餅是圓的,月餅裏邊有餡,元宵也是圓的,裏邊也有餡。外是陽,內是陰,餡是陰,皮是陽。要吃還有吃的學問,從養生學角度,正月十五吃元宵,男人吃八個,女人吃七個,小孩吃五個,老人也吃五個,如果吃不了,可以少吃點飯,多吃元宵。吃八個元宵,可以壯陽,吃七個元宵,可以滋陰,滋陰壯陽就是中醫學和養生學的核心。    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除了吃元宵之外,從養生學角度來看,人還要吃    幾樣別的東西,比如酒,酒能激性,比如茶,茶能清心。葡萄酒是活血的,紹興酒是通經活絡的。男性最好喝葡萄酒,女性最好喝紹興酒。因爲葡萄酒是養血的,對心血管系統有好處;紹興酒通經,對婦科病有好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葡萄酒裏放五條冬蟲、五顆蓮子、五顆龍眼、五粒花生米、五粒黃豆、五粒黑豆、五粒紅豆、五粒青豆、五粒白豆,然後搖一搖,搖完了以後,就封起來。在二月初二“龍擡頭”的時候開始喝,逢節氣喝,一直喝完爲止,你會發現自己的精力、體能、性功能和記憶力都有大大的提高,行走會更敏捷。清明節養生
    清明節,也被人稱爲“踏青節”、“思親節”。農曆二月底、陽曆四月初,正是春意盎然、萬物生髮的時候,是植樹造林、踏青郊遊的大好時機。宋代詩人吳惟信有詩:“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春遊的歡樂情趣。    而掃墓,也是個傳統習慣。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期,介之推不慕祿,晉文公焚山逼出,這位清廉偉人被燒死於綿山。衆百姓爲緬懷他,就在第二天進行祭祀。《禮記》雲:“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夢粱錄》雲:“官員土庶,俱出郊省墳,以盡思親之敬。”《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    清明節拜祭祖先,上墳添土,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習俗。家屬、親友到墳前墓祭,多是供飯食果品、燒紙幣、填墳土以表示哀思之意。民間有插戴柳枝的習俗,用以辟邪。
清明節時,大地一派生機,草木發芽、綠草如茵,春遊踏青,賞嫩綠之色,心曠神怡,順應四時,這也是一種養生之道。宜早睡早起,而以到郊外散步,也可以在自家院子裏散步,舒展身體、活動筋骨。
春季主生髮,清明節時,可以食用一些能吃的菜蔬的嫩芽、嫩葉、嫩莖等,有益於食養和食療。比如,用清明萊(也稱“寒食菜”)的嫩芽煮、炒或揉進麪粉、米粉裏做成主食,具有鎮咳、解筋骨疼痛的作用。用野菊花的嫩苗煮或者炒着吃,具有醒腦、降壓、療赤目的作用。油菜薹,具有止便血、解便祕的作用。茼蒿可以利小便、健脾胃。空心菜可以療溼疹、消痔瘡等。    端午節養生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古人認爲,“五”是陽氣始盛之數,“五”同“午”是諧音,“端”是開端、初始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爲“端午節”,也有人稱這天爲“端陽節”。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淚羅江殉國,百姓聽說後,從四面八方划船前往,並將裝着米的竹筒投到江裏祭奠,後來就形成了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藉以緬懷屈原。
端午節這天人們要喝雄黃酒。雄黃,味甘、有毒,可以治燥溼、祛風、殺蟲等,可以治療疥癬、禿瘡、腋臭、痔瘻等。    端午節這天人們還要喝菖蒲酒。李時珍說: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瘻,久服耳目聰明。宋代的時候,百姓又認爲菖蒲酒能夠辟邪。明代的時候,百姓認爲五月初五午時飲菖蒲酒可以解毒氣。    如果在兒童手腕或脖子上繫上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的彩繩,則可以驅邪避瘟,健康長壽。    糉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可以強身。划龍舟,可以鍛鍊身體。所以說,傳統節日的之俗。基本都有養生之道孕育其中。中秋節養生    農曆七、八、九月爲秋季,八月十五是秋季三個月的中間月份的月中,所以這一天被稱爲“中秋”;七月爲孟秋、九月爲季秋,八月爲仲秋,所以也有人稱這――天爲“仲秋”。這天晚上,月圓象徵着人間團圓,又稱“團圓節”。月餅象徵着團圓,預示着幸福,因此,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家家產戶都吃月餅。月餅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微量元素,有的月餅裏有蛋黃,蛋黃中含有卵磷脂、卵黃素、膽固醇,對人的神經系統、腦、皮脂、膽汁等有重要維護作用,而且易於消化吸收。食療學認爲,蛋黃補陰益血,對改善心悸、失眠、眩暈、哮喘等有益。    這一天人們還要吃應時水果,比如石榴、梨、葡萄等。梨,號稱百果之宗,潤肺涼心、消痰降火,可以解瘡毒酒毒,中秋吃梨,可以滋陰養肺。《本草逢源》中說葡萄“可補肝腎,強腰脊,益氣力”,賞月的時候吃葡萄,甜爽口,香襲人,有益筋骨、除寒溼的作用。吃桃可以生津、養胃、潤腸。吃西瓜可以除煩、利咽、利小便。而石榴則可以滋咽潤喉、提神解困,有益精志。
中秋這天適宜喝桂花酒、飲桂花茶。八月仲秋正是桂花飄香的時候,桂花可以化痰、生津、止痛、闢臭等,喝桂花酒、飲桂花茶有益健康。    除夕養生    除夕,又稱大年夜,是一年中最後一天的夜晚。民間流傳的對聯說“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除夕,爲辭舊迎新之夜。除夕之夜,有“守歲”的習俗,是閤家團聚的歡樂之夜。這天晚上,北方廣大地區的習俗是吃餃子,因爲除夕夜子時吃餃子,有“更新交子(時)”之意,初一早晨吃餃子,有“招財進寶”之意。    除夕晚上,家中老少都要說吉祥話,比如,煮餃子時,餃子破了,;不能說“破”,要說“掙”了,即一年“掙利”,財運亨通。爲圖吉祥,有人還在餃子裏放糖,象徵生活甜蜜;放棗,象徵早早發財,放錢,象徵財源滾滾來;放花生,象徵生財有道;放糕點,象徵步步登高等。    節日養生中,包含了傳統文化、陰陽相交,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養生。
     節日養生禁忌    從養生角度看,節令當中還有一些禁忌。比如遇到下雨怎麼辦,遇到有霧怎麼辦。在節日的時候,如果遇到颳風、打雷、下雪、下冰雹、下暴雨,絕對禁止房事。另外,在節日當中,人不能吃藥,吃藥可以越過這一天。這個時間吃藥,脈絡臟腑會產生淤滯。如果婦女來例假時肚子疼、腰疼或者月經失調,在節日這天可以去藥店買一兩當歸、一兩熟地,再加十五顆紅棗、七八滴黃酒一起煮水喝,可以防治婦科病。    節氣與養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根據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在一年中設置了二十四個節氣。農業生產上的農活安排,都是依據節氣而進行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指: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歌》
    “立,建始也”,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是我國傳統四季的正式起點,其農業意義爲“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在本書中,我們主要講這“四立”節氣的飲食和功法。    飲食養生    一年之計在於春。中華民族的習俗中,立春之日要吃春餅,即用春餅卷“生菜”吃,這裏的“生菜”指蘿蔔、萵苣、白苣、苦苣等。從養生學角度講,立春的時候也要吃蘿蔔,因爲蘿蔔通氣,氣是一個人生命中最主要的東西,如果氣息沒了,人就活不了。立夏,民間有“立夏日,吃補食”的習俗。立夏,表示天氣開始變熱。這天,要喝用冬瓜皮、西瓜皮、南瓜皮和苦瓜皮熬的水,這樣整個夏季人就不會鬧腹瀉,不會鬧痢疾。立秋之時,用馬蹄、蓮藕、杏仁、銀杏和陳皮熬水喝,整個秋季當中,人就不會喘咳,不會得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等。    立冬的時候需要準備枸杞、桑葚、黑芝麻、核桃仁和金櫻子,這幾種東西熬水,人們可以喝一碗;如果泡酒,需連喝三杯。此法有助於固腎精、壯腎陽。
這就是在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四個節氣當中的飲食保健養生,是養生學在節氣當中所產生的作用。
    功法養生    立春的時候,人要面向東方,站着呼吸一分鐘,坐着呼吸一分鐘,走着呼吸一分鐘,躺在牀上呼吸一分鐘。立春這一天的功法練了以後,身體可以在孟春、仲春、季春受益。
立夏的時候,揉肚子、買艾條灸足三裏,可以養胃。立秋的時候,人面向西方,手臂前後、上下、左右伸展。立冬的時候,需要跑步,慢跑、中跑、快跑都可以。如果承受不了快跑,可以原地踏跑,這是冬季練筋骨功法
下一篇:曲黎敏養生智慧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