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飲食話養生

時間: 2011-05-29

 

 
       劉逢軍教授2006年5月份在廣州中山講堂的講座視頻,一共分三節三個小時。主要闡述了五臟的功能和不同病症表現,從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給出了調治建議,體現了大道至簡的中醫辯證調治思路。

相關視頻:

 時   長               內         容   

         61.27           

     01:03:37        

 01:02:37      

 文字版:

       各位朋友你們好!
        我今天講課的題目是《飲食起居話養生》。
近年來養生一詞被很多的人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文章和書籍也比較多了起來。那麼,什麼是養生呢?我們就現在所能查到的資料,最早提出養生的是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我們只有查到養生的出處,瞭解養生的真正含義,才能夠使養生正本清源。
        我們現在有好多關於養生的理念是不正確的。比方說:我們有一種理念,要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吃一斤或者兩斤的水果。有一些糖尿病的老人家,一天必須要吃半斤黃瓜一斤西紅柿,說那裏面有某種維生素,這是錯誤的理念。水果不能夠隨便吃的,只要你發現嘴脣是白的,舌頭是白的,這說明你氣虛。水果在我們廣東除了桂圓.荔枝,其它大部分水果都是涼性的,香蕉是寒性的。這些東西破氣。胖的人是越吃越胖,糖尿病的人是越吃糖尿越高。如果你的嘴脣是紅的,舌頭也是紅的,這個時候你就該吃水果,因爲嘴脣紅,標誌着胃氣不降,形成的胃火升。舌頭紅標誌着你的心陰虛內熱,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吃水果,吃到嘴脣和舌頭不那麼紅了,到粉的時候。馬上就停,再吃就過了。
         所以養生呢?就好像一個好的廚師在炒菜,火候不到“生”,火候過了菜又炒爛了。列寧同志講:“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是謬誤”。我們中國講的中庸也是這樣,就是不偏不斜,上下適中。過了就失去了這個事物正確的本義。所以,我們今天講養生,不可能講的很多,因爲養生它的容量太大了,如果我們今天通過不到3個小時的課,能使大家對養生有一個概括的瞭解,達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我看就夠了。
          “養生”一詞,在《黃帝內經》裏。《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基礎,也是養生的基礎。《黃帝內經》分兩篇,其中在《靈樞、本神》這一篇裏面講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就說聰明的人、有智慧的人養生,必須和一年四季相符合。這個呢?我後面都要講,這裏我簡單的解釋一下。“和喜怒而安居處”就是有智慧的人,他要養生,要符合四季。在這四季當中他的喜、怒要掌握好,隨遇而安,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節陰陽而調剛柔”陰陽在時時處處,無時不在,無時不有。隨時的能夠把握好陰陽,把握好剛柔,這樣,才能使自己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如果這三點都做到了,就能夠符合一年四季的變化。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調節陰陽的變化,如果做到這三點,那就是養生。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如果你做到這三點,邪氣就不會侵害你。什麼叫邪呢?實際我們所有的人得病,無非就是兩邪。一個是外在的“風邪”,一個是內在的“溼邪”,如果我們能避開這兩種邪氣,我們就可以長生久視,活的時間長,“久視”就是耳不聾,眼不花,就是有質量的長壽。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呢!聰明的人他纔會想養生,不聰明的人是不會去想養生的。《黃帝內經》還有這樣一段話,說:“聰明的人,他懂得養生,所以他不會得病,所以他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愚蠢的人,不懂得養生,等有了病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身體不行了。”所以我們能夠明白養生一詞的真正含義,就會對周圍的一些文章、理論進行鑑別,就能夠豎立起一個唯物辯證的養生觀。                         第一部分:養生是一種大文化 
        如果說養生是一種大文化的話,它起碼應該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跨越衆多的學科,並能夠成爲人類文化基礎的文化,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最近曾經和一些人講起小說,我說呢!從清代到現在的小說,如果說寫的準確的,那應該是《紅樓夢》,因爲《紅樓夢》它寫每一個人一舉一動,它符合這個人的身體情況。因爲,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物質決定精神,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物質身體就會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曹雪芹不愧是一個大家,他是懂中醫的,而且懂得非常的深。審視《紅樓夢》裏面的人物,它的言、談、笑、語都和它的身體是相符合的,所以《紅樓夢》寫的是人,寫的是這樣一個羣體所創造的社會空間,寫了這樣一個羣體,它由身體的健康到身體的病態,也寫出了它這個羣體,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整個過程,所以現在只有紅學研究會。我舉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呢?我們所說的社會是人構成的,這個人他的身體決定了他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就構成了一種社會的氛圍,所以說呢!《呂氏春秋》裏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叫做:“萬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身體出現了問題,他的精神狀態就會出問題。這就是中醫講的七情:腎主恐,腎氣不足的人容易恐懼。肝主驚,肝氣不足的人容易受到驚嚇。

我看過一個資料,1973年,以色列全國的醫生舉行了一個月的總罷工,就是全國的醫生罷工了不看病了,一個月。事後,耶路撒冷埋葬協會做了一個統計,全國的醫生罷工一個月,全國的人口死亡減少50%。醫生不看病了,人反而不輕易死了。十年後,1983年,以色列醫生再次舉行全國總罷工,這次罷工的時間長,長達85天,過後,埋葬協會又做了一次統計,在這85天中,全國人口的死亡率又下降了50%。所以說呢!我們一定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看人和自然,要不然的話,就會出現我剛纔講的國外的一些醫療界的笑話,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中國古代的醫家是非常明確的。他們講:“不懂五運六氣,張口動手就是錯”,這是一種大科學,我們學過系統工程的人都知道,如果偏離了你所確定的這個點,你多走一步,就向錯誤邁進了一步。所以說,這個方向不能錯,否則,就是南轅北轍。如果調理的看病的方向不對,還不如不看,這是歷代醫家總結出來的一條真理。所以呢!中國的醫家在選學生的時候,就是抓兩條:德和才,有德無才(人不錯,沒有才)那是庸醫;有才無德,那是損醫(損害別人)。所以,古代醫家在選學生的時候,就看這兩項。因爲,爲人家調養關係到人家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

2.臨牀的實踐性

任何一個事物的正確與否,都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中國的傳統文化至少經過了5000年的檢驗,那麼也有一種理論認爲是8000年,這是現代醫學無法比較的一種臨牀檢驗。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不少的西藥都被證明了有嚴重的副作用,比方說:鏈黴素可以引起小孩子的耳聾,可是,拿過我們幾千年的古方,只要用的對,用的恰當,還沒有聽說有副作用的,而且一用就靈。

今年的4月7日,美聯社有一個報道,說:英國的王儲查爾斯王子接受英國男性健康雜誌社的訪問,他有一句話講的很精彩。他說:“如果我們對8000年的印度和中國醫術視而不見的話,那麼我們的確丟掉了一點東西,我的這種感覺非常強烈,因爲他們醫學理論基礎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諧整體中的位置”。這句話講的非常好,我對查爾斯王子瞭解的不多,但是,從這句話裏看到了他比較高的哲學水平。做爲中國人如果不懂的這個道理,是值得反思的。我們有一些青年人不大瞭解中國的養生文化,甚至有些青年在網上還詆譭中國的養生文化,這是一種不瞭解的表現。我們的人文先祖把自己融入宇宙中,去臨牀實踐,所獲得的是一種真知,我們現代人很難做到的,因爲現代人可以說:心浮氣躁的多。能夠真正的靜下來感知宇宙變化的人不多,所以,他們獲得了真知。比方說:經絡,經絡是幾十年前現代醫學認爲這是中醫的一種僞科學的一個口實,說:中醫講經絡,誰看見經絡了。那麼後來有人用儀器把經絡給照了下來,發現儀器所照下來的經絡和古人所畫的經絡圖沒有差別。那麼古人是怎麼知道經絡是這樣的呢?就是一種內視,這種內視的基礎就是靜,極其的安靜,安靜的合宇宙同步的時候,他就準確的感知到了經落的走向,這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

                 第二部分:養生是一種通俗文化

它是一種人民大衆天天都在實踐的文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就是養生。古人講到:老百姓用“道”而不知“道”。這是說:老百姓天天在用的這個道,但是不知道這就是道。我們民間有好多的說法,叫做“冬吃蘿蔔夏吃薑”“晚吃蘿蔔早吃薑”,這就是“道”啊!爲什麼要“冬吃蘿蔔夏吃薑”呢?冬天外面冷,把毛孔封住,熱含在中間。所以冬天的人容易出現內熱,冬天吃蘿蔔可以把內熱降下去。夏天太熱,陽氣往外放,中間就出現了空虛,寒就近去了。所以冬天內熱,夏天人們往往容易拉肚子,這是內寒的原因。所以夏天呢!反而要吃薑。早晨太陽升起來了,陽氣往上升,姜是昇陽氣的,所以早晨要吃薑。到了晚上陽氣下去,你體內的陽氣也要下去,不下去你就睡不着覺了,叫:陽氣盛目瞠;陰氣盛目瞑。到了晚上蘿蔔要把你的陽氣降下去,陰氣才能升起來,你才能睡個好覺。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事,但往往不知道這就是“道”。還有很多,比方說:“春捂秋凍”。春天是陽氣上升的時候,春主風,風爲百病之長,所有的病往往是從風開始的,所有的病根,風最大,所以它是長兄啊!春天要是不捂住了,風邪就很容易進來,進來就使你的陽氣無法上升,所以春天要捂,秋天要凍,因爲秋天陽氣開始往回收,你不能太熱,你太熱陽氣往外放,你只有冷一點,涼一點陽氣才能收回來,陽氣收回來了,冬天才能藏的住,陽氣藏的住了,第二年的春天你纔會有精神,這也是“道”啊!

這些飲食起居老百姓都知道。但是,往往用“道”而不知道。通過上面的這些例子,我們可以有了一個明確的理念,養生之道就在老百姓之中,只是我們不知道哪些是“道”,養生師的責任,就是要把這些道理講給老百姓聽,使老百姓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

         第三部分 用養生哲學觀辯證現代病和人的行爲關係

現代病應該是越來越多呀!與世界人口的上漲是成正比的,甚至超過了人口的上漲,這種情況怎麼看,依我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然規律的一種平衡法則,他不是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就像恐龍的消失,因爲恐龍太龐大了,當地球上的資源不能夠滿足地球上這些龐然大物需要的時候,那麼就必須有一種自然地平衡法則,來合理地解決這些問題,這也是自然優勝劣汰的一種選擇。我們看到電視上,有成羣的鯨魚在自殺,人們呢?往往還去施救,感嘆,但是這些鯨魚推回去又上來了,就是想死,因爲人類對海洋的掠奪太過了,已經沒有食物使這些鯨魚在繼續生存,於是,這種自然地調控就開始了。

我們能夠來談養生,今天這麼多的朋友,能夠捨去休息的時間到這裏來共同的探討養生,我想第一:在座的人應該是聰明人,第二:這些人應該好好的,健康的活下去。

1.       心臟病:

《黃帝內經》講呢?心爲君主之官。《黃帝內經》把人的五臟六腑都給命了名,說“心爲君主之官”。我們下棋的時候,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管是丟了車,還是丟了馬,只要老帥還在,這棋就沒輸。你就車.馬.炮再多剛下兩三步,老帥被幹掉了,你就輸定了。人也是這樣,只要心臟不停跳,怎麼都好說。心臟一停跳,什麼都沒得說。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到心臟在人體裏是非常重要的器官,所以從養生的角度講:能夠把握心臟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黃帝內經》講:心爲君主之官,君主寧,羣臣則安,君主沒問題,其它的臟腑都沒多大的問題,如果君主出現了問題,羣臣就亂。心臟病在廣東呢!問題不是太大,但仍然是衆多病裏的主要殺手。心臟病在北方是比較多的,心臟病我們有好多人稀裏糊塗的就戴帽了,到我那裏講:我早搏、心房顫、心臟間歇,戴帽了。我一年大概要看3-4萬人,真正有心臟病的人,我沒看到幾個,有的是放了支架了,調理後特別後悔,就問我“有沒有一種辦法把支架拿下來?”我說“拿不下來了。”問題發生在哪裏呢?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大部分心臟病:例如:早搏、間歇這些心臟病大部分不是心臟病,是什麼病呢?是脾病,中醫講:“脾主肉”,脾氣足,肉氣才足。如果脾氣不足了,肉氣就不足了。肉氣不足了,心臟這塊肌肉它就沒有勁了,它蠕動的勁不足,就會出現供血不足,它實在沒勁了歇一會,就是間歇。實在不跳了,就是停跳。事情就是這麼簡單。在北方有一些病人,特別是一些老人家,醫院往往會告訴病人家屬,這個病人已經沒有醫學上的治療價值了。爲什麼呢?因爲心臟就得用起搏器,不起搏就停了。這些人往往來不了我這裏,我就告訴家人給照兩張照片,一個是臉,一個是伸舌頭的,一看他這整個臉上的肉是鬆弛的,整個脾氣不足,肉氣不足,臉上的肉就鬆弛了,嘴脣是白的,脾主肉,開竅於口,其華在脣,嘴脣沒有血色了這是脾氣不足,一伸出舌頭來,舌胖那是脾氣不足了。所以,我就給他把肉氣補上去,老人家兩三天能坐起來了,一個禮拜出院了。哇,這麼神啊!醫院都說了,不要治了,怎麼會這麼神呢?實際一點神話都沒有,並不是我有本事,這是我們的祖先,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寫的是清清楚楚,就這麼簡單。按照哲學上的意義講呢?越複雜的問題解決的方法越簡單,因爲,難與易它倆是一對矛盾,對稱的,說:“難有多難,易有多易”。

還有一種病象,就是心裏一陣一陣的發冷,這叫心寒,心寒這種情況,往往會出現悲觀厭世,甚至是感覺到世上是一片淒涼,這個心寒呢?它是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又加重了。我剛纔講:房顫、供血不足、間歇 、停跳,這是一種現代醫學上的病名,它的解剖學就是推動心臟肌肉運動的這股氣減弱了,中醫叫做心氣虛。當人心氣虛的時候,疲憊、膽小害怕、心裏擔不住事兒,重則呢?悲觀厭世,厭世到什麼程度呢?厭世到不想活了,所有自殺的人到了最後的那個環節是心氣虛到極點了,如果能趕得上的話,及時的給他補心氣,大概15分鐘以後,你讓他死他都不死了。

有一位臺灣的商人30多歲,長得很醜,找了東北的一個姑娘,比她高一頭,模特一樣,結婚後生了孩子。他的太太就要和他離婚,怎麼說也不行,那麼,他就寫了一份遺書,說:既然你不愛我了,我活着也沒意思了,我所有的財產都給你吧!把門反鎖上,自己在家裏把煤氣打開了,幸虧是被人搶救了下來,還是要死,強行的把他帶到北京。我一看,我說:“這樣吧!我先給你補補氣,咱倆一會再談。”過了半小時以後,我說:“還想死嗎?”他說“誰想死了,我現在我要寫訴狀,我要起訴,我要跟我老婆訴訟。”他再也不想死了,就是剛纔的心氣是虛的。這種物質身體就決定了他悲觀厭世,那有什麼鬥志呢?把氣補上來就不是他了,鬥志就起來了,說:她把我所有的財產都拿走了,我要跟她訴訟,我要拿回來。所以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如果心氣虛再往下深入一步就叫心陽虛,陽氣虛了就會心寒,心寒除了悲觀厭世之外,就感到特別的悽慘。

和心臟有關的第三種情況就是心陰虛,心陰虛的特點恰恰相反,心氣虛是推動心臟肌肉的這個陽氣減弱了。那麼心陰不足是在肌肉裏的這個潤滑物質匱乏了,心肌在運動的時候它需要有一種潤滑物質使它暢快的在運動,這種潤滑物質沒有了以後呢?心肌在運動的時候就幹磨,就磨出熱來了,叫心陰虛內熱,這種內熱,在現代醫學上往往比較多的就是血脂高、心血管堵塞,它的表現舌頭是紅的,口中沒有津液,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內心煩熱)它在精神上就會出現焦慮不安、失眠就是無端的起急,可以沒有任何原因的,突然就急,上面我所說的心臟的這種失衡,它就會出現現代醫學所訂的病名,心肌缺血、心衰、心梗、乾燥綜合症、心瓣膜關閉不全等,什麼叫瓣膜關閉不全呢?我們把心叫心房,它是一個房子,血呢?一上一下,一上一下的,得有個門,門一開一關一開一關使血循環,我們醫學上把那個門呢?叫瓣膜,心臟的瓣膜,一瓣一瓣的瓣膜,如果心氣不足呢?這個瓣膜就鬆了,心室一鬆了,房子就大了,窗戶門小了,它就關閉不全,像這種情況怎麼辦?換瓣膜,換金屬的瓣膜,那就每天要吃抗凝的藥,要不然呢?瓣膜上它就會掛滿了血,到最後變成梗塞了。換生物瓣膜,不掛血,但是3-5年就得在開一次膛,再換一次。那麼這些人就問我:“要不要換?”我就說“你先暫停一個月,你一個月感覺到不錯,你再照相通過影視的方法,它關上了,你就不換了”實際上把它的肉氣補足了,這個肉一緊了,這個瓣膜就嚴絲合縫了,還換什麼瓣膜啊!

養心怎麼養呢?養心從精神上養,那就是什麼呢?少私寡慾,別弄的心那麼累,人到老的時候,回頭展望,你在這一生當中爭也好鬥也好多少是有意義的,數來數去,沒有幾件事是有意義的,都是瞎鬧騰。所以呢?首先要少私寡慾,在飲食上我們應該掌握什麼道理呢?大家記住了,苦入心,苦味的東西它是往心經上走的,吃的太鹹了,會抑制心氣,有的人吃完宴請以後,再喝點酒就要有點哭了,實際上沒什麼傷心事,那是吃鹹了,大咸傷心呢,但是少量的吃點鹹,它補心氣。經常不吃鹽的人,他就沒勁了,多甜傷心氣,如果吃甜的多了,它是瀉心氣的。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飯吃七成飽,晚飯最好吃五成飽,因爲如果晚飯吃多了會心痛。古病名叫心下痛,心下痛不是心病,而是胃病,因爲人躺下的時候平了,這個胃就會頂住心下,感覺着是心痛,實際是胃吃的過撐。第三點要注意的是:要早睡早起,不停留風動處,爲什麼不停留風動處,因爲風爲木,人的肌肉爲土,木是克土的,如果風太過了,它就會進入肉中,如果肉受到風的侵蝕,這個時候人的肉呢?就會如溼布緊裹,象給裹住了一樣,肌肉就緊,人呢?一定要避開風,這風水風水,就是一避風,二避水。風進入了人的肌膚,他就使人的肌肉出現了痙攣,水是主寒的,人離水太近,就會傷你的腎氣,離風太近就會傷脾氣。腎爲先天之根,脾爲後天之本,只有避開了它們的侵蝕,人才能夠健康,原則上在房間裏你要是動的時候你就開窗戶,你要是不動的時候一定要避開風。在一個呢?不要去爭執,不要去吵架,另外呢?可說可不說的不說,因爲我們一生當中廢話太多,一到飯桌上以後,回來想一想今晚吃飯說什麼了,全是廢話,因爲話多傷氣,所以呢?古代要求養生呢?叫“食不言,寐不語”吃飯的時候你別說話,睡覺的時候你別說話。吃飯的時候說話,弄不好要出人命,爲什麼呢?因爲在喉嚨裏面的這塊肉,你說話的時候把食管蓋上了,你吃飯的時候把氣管蓋上了,你又說話,它來回忙活。有一些老人家,反應遲鈍一點,飯進了氣管一口氣沒上來4分鐘走了,所以,古人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說:七十歲的人到你家來別輕易的留,說不定晚上一睡就過去了,責任誰的。八十歲的人還敢請吃飯,老人家哈哈一高興過去了,你說你這個筵席是喜事,還是喪事呀!這是一種經驗,反過來我們要反思,吃飯的時候儘量少說話,實在想說挑個有用的說,沒用的話少說。爲什麼要“寐不語”呢?睡覺的時候,你要說話今晚的覺你就甭睡了,因爲說話肺經動,肺經一動心經就動,心經一動,心肺互聯就興奮了,就睡不着了,就擾動陽氣了。這種文化和英國的文化是一樣的,英國的貴族吃飯的時候是不允許說話的。在養生文化中,不管中國還是外國的在一些古老文化的國家,大家的規矩都差不多。老子講:“話多數窮,不如守中”,話多丟掉的東西太多了,不如守住中氣。心呢,我就講這麼多。

 

 

                         

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