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分型(圖)

時間: 2013-10-09

頸椎病是由於頸部骨關節退變、增生,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引起的疼痛和其它症狀稱爲頸椎病。原來此病多發生於40歲以後,現今由於電腦的應用和網迷們的增加,正逐步向青少年過度。如遇輕微外傷或感受風寒着涼即可發病。好發部位依次爲頸5-6、頸6-7、頸4-5、頸3-4。

1、頸椎病的臨牀分型(見下表)

類型

症 狀

體 徵

影像學

鑑別診斷

頸 型

以頸部酸、痛、脹及不適感爲主,頸部活動受限或被迫體位,少數人有上肢感覺異常。

青壯年多見,多於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外傷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出現症狀。

頸部自然伸直,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患節棘突間及兩側有輕壓痛。

壓頸試驗、神經根牽拉試驗陰性。

X線片顯示生理曲度消失,側位動力片顯示椎間隙鬆動及椎節不穩(梯形變)。

MRI可有椎間隙狹窄,髓核後移。

應與頸部扭傷、肩周炎、風溼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非頸椎間盤退變疼痛相鑑別。

神經根型

具有典型的根性麻木、疼痛症狀,其範圍與脊神經支配區一致。受累神經分佈區出現刀割、燒灼、放電感,可放射至肩、上臂、前臂、手指,偶爾波及前胸。早期感覺過敏。

中年人多見。

相應區域感覺減退、麻木,可見手部肌萎縮,腱反射減低或消失。

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多爲陽性。

X線片顯示梯形變、頸椎生理曲線變異,椎間孔狹窄,鉤椎增生。

CT及MRI可顯示椎間盤後突、骨刺形成、壓迫硬膜囊。

應排除外頸椎骨骼其他實質性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徵,腕管綜合徵,尺、橈、正中神經受損,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炎等。

椎動脈型

常見眩暈,多數爲頭頸過度伸屈或側旋時誘發或加重,有猝倒病史。常出現枕部、頂枕部(也可放射到顳部)發作性脹痛,或伴視覺障礙、噁心、嘔吐、耳鳴、面部異感、下肢發軟、共濟失調等。

40歲以上多見。

雙側眼球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轉性震顫,視力障礙,轉頸性試驗陽性,少數伴有構音不良、聲音嘶啞、吞嚥難、複視、交叉性偏癱等。

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棘突間隙改變,或椎體輕移、後關節錯位。韌帶鈣化。

排除內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外椎動脈第1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及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

脊髓型

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或異樣感。部分可一側或雙側上肢無力、麻木。脊髓受壓表現爲中央型、周圍型及中央管型,頸部活動受限,頸椎棘突側偏、壓痛。

中老年多見。

雙上肢腱反射減弱或亢進,雙下肢可有錐體束徵或不同程度痙攣性截癱、感覺障礙。少數伴大小便失禁、陽痿。

X線片顯示椎間盤突出、椎體滑移、小關節半脫位,椎管矢狀徑縮小,患節椎體後緣明顯骨贅形成,梯形變。或伴前、後縱韌帶鈣化,先天性椎體融合,鉤椎關節改變,脊髓受壓等。

應排除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空洞症、脊髓癆、顱底凹陷症、多發性神經炎、繼發性粘連性脊蛛網膜炎、共濟失調症及多發性硬化症等。

交感神經型

頸椎退變直接或間接刺激頸部交感神經。雖發病率不高,但症狀繁雜,累及範圍廣,上半部軀幹、頭部、上肢以及很多臟器,即交感神經分佈的“上象限”區均可受累。單純性少見。

可出現疼痛、感覺異常、血管運動、腺體分泌和營養障礙,特別是內臟和五官功能障礙,酸困,有壓迫感和灼痛、鈍痛,部位深,界限不清。

X線片顯示頸椎退變、椎間隙狹窄、鉤椎關節不對稱、增生、小關節錯位、椎間孔狹小、骨刺或雙邊雙突等。

應於肢端動脈痙攣病、紅斑性肢痛症、肢端感覺異常症、硬皮病、心絞痛相區別。

食管壓迫型

早期懼怕吞嚥較乾燥食物。

中年人多見。

頸前屈時症狀較輕,仰伸時加重。

X線片及食管鋇餐檢查顯示椎節前多有骨贅形成,並壓迫食管引起痙攣與狹窄。

應排除食管癌、賁門痙攣、胃十二指腸潰瘍等。

混合型

中老年人多見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