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風溼糖尿病心絞痛乙肝

時間: 2013-08-01

艾灸加放血給邪氣一個逃路

  針對疾病:風溼

  治療方法:主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及受累關節。行痹加灸風門、風池、大椎;溼痹加灸豐隆。採用直接直接灸的方法,每個穴位每天灸2次,每次30分鐘。出現通竄症狀的可以在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處用三棱針點刺少量放血,給病邪以出路。

  既然風溼是以感受風、寒、溼三邪爲主,那我就主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這幾個穴位可以溫陽散寒。遊走性疼痛以感受風邪爲主,中醫稱爲行痹,治療就應該以祛風除溼爲主,加灸風門、風池、大椎。疼痛固定位置、而且部位感覺重着的,爲溼痹,治療以除溼爲主,可加灸豐隆。再就是要對受累關節進行局部艾灸治療。每個穴位每天灸2次,每次30分鐘。最重要的是要採用直接灸的方法,取米粒大小艾絨在施灸部位直接點燃。造成風溼的風寒溼三種邪氣比較難以出去,因此也要採用比較重的灸法。

艾灸後常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

  至於艾灸後身體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有很多人艾灸後身上出現很多紅疹的現象,此時多以爲是過敏了。其實,這些表現出來的症狀,都是真陽元氣驅趕病邪外出的表現,也是病邪在體表的反應。還有灸出的遊走性疼痛,就是出現的通竄的感覺,如果此時停灸,病邪還會入裏,侵蝕臟腑。此時可以用放血療法使邪出有門。可以在大椎、心俞、膻中、十宣等處用三棱針點刺少量放血,給病邪以出處。可先行放血一次,觀察症狀緩解,就不用再放了。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可以在一週之後再次放血,直到症狀得到緩解爲止。

  艾灸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出現“通竄”的感覺,哪裏有病,就“通竄”到哪裏。比如:子宮有病,就會“通竄”到子宮;前列腺有病,就會“通竄”到前列腺;大腸有病,就自然“通竄”到大腸,直至病除爲止。就好像電腦的“殺毒軟件”一樣,根本就不需要人爲去操控,“殺毒軟件”會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的將“病毒”全部搜出並殺滅,這全憑真陽元氣的自然造化功能,絕對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令人不可思議。

 大凡久病的人,在實施艾灸的時候,病邪反應也就越多,越明顯,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調補元陽降血糖

  針對疾病:糖尿病

  治療方法:取穴肺俞穴、脾俞穴、大椎穴、神闕穴、足三裏、關元穴。用艾條溫和灸或多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艾灸。每日1~2次,每次每穴20~40分鐘。每10天爲一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后繼續第二輪的治療,三個療程基本可見到理想療效。如果能忍受疼痛,也可以採用化膿灸,每個穴位灸7壯,每天灸3次,。

針對疾病:心絞痛

  治療方法:選膻中、內關、心俞和厥陰俞。溫和灸用清艾條艾灸,也可以選用單眼艾灸盒。每個部位灸30分鐘,每天灸1次,長期堅持。隔姜灸,可取黃豆粒大小艾絨,隔薑片灸於穴位上,每個次灸3壯,每天1次。

心絞痛用艾灸來治療效果很好,可以選膻中、內關、心俞和厥陰俞。灸法以溫和灸爲主,也可以隔姜灸。溫和灸可用清艾條艾灸,也可以選用單眼艾灸盒。每個部位灸30分鐘,每天灸1次,長期堅持。隔姜灸,可取黃豆粒大小艾絨,隔薑片灸於穴位上,每個穴位每次灸3壯,每天1次。”

  心絞痛表現爲胸骨後或心前區發作性悶痛不適。輕者偶發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或含糊不清的不適感,重者疼痛較劇烈,可以爲灼痛、絞痛、刺痛,可以向左肩背沿手少陰、手厥陰經循行部位放散,持續時間較短,多伴有心悸、氣短、面色蒼白、汗出肢冷,休息、祛除誘因或服用芳香溫通藥物後,疼痛可以緩解。其實它只是一個症狀,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現心絞痛。

  中醫把心絞痛歸做胸痛的範疇,心痛是由於正氣虧虛,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病理產物阻於心脈,而引起心脈攣急臨牀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爲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誘發因素常爲寒冷、飽餐、勞累及情緒激動。

膻中穴的主治疾病爲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咳嗽、過胖、過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爲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艾灸此穴可以迅速疏通淤阻的心脈之氣,達到迅速止痛的目的。內關主治心痛胃疼、翻胃嘔吐、心悸怔忡、失眠、胸悶等症,且具有強大的補益人體元陽的功能。人體元陽足,則血脈暢通無阻,正氣也強,病理產物在人體內根本就站不住腳。心俞、厥陰俞,緊鄰心臟,在病竈部位施灸,可以起到最直接疏通心脈氣血的作用,因此效果很好。

針對疾病:乙肝

  治療方法:用直接灸的辦法,反覆施灸,結疤或化膿(分泌物)。每次10分鐘左右,一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3個月爲一個療程,共計2~3個療程可見初步療效。急性乙型肝炎取,取肝俞,陽陵泉行化膿灸,配合大椎、中脘、陰陵泉行非化膿灸。慢性乙型肝炎取足三裏穴

治療乙肝我採用直接灸的辦法,取穴以組合取穴爲主。用最精細的艾絨,搓成艾炷,如麥粒大小,放在穴位上點燃,此時穴位有輕微的灼熱感,但這種感覺一秒鐘即過。反覆施灸,結疤或化膿(分泌物)。每次10分鐘左右,一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3個月爲一個療程,共計2~3個療程可見初步療效。

  取穴方法主要以辨證爲主,急性乙型肝炎中醫認爲屬溼熱困脾型,慢性乙型肝炎則爲虛證。我把兩個證型的取穴列在下面,應用時如果能隨症加減,則效果更好。

  病人有寒熱口苦、眼黃身黃、噁心、嘔吐、舌胖大,苔厚膩、食慾減退、小便黃、腹脹脅痛、四肢倦怠,等症狀的屬於急性乙型肝炎(溼熱困脾型),主穴取肝俞,陽陵泉行化膿灸,配合大椎、中脘、陰陵泉行非化膿灸。

  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旁開1.5寸。正坐垂肩前伏取穴,爲肝臟的背俞穴。在經穴上,它與肝臟有經氣直接輸注關係。主治一切肝病,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穴位。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腫大、黃疸、脅痛等症。

  屈膝90度,在膝下腓骨小頭之前下部凹陷處,將脛骨粗隆和腓骨小頭作爲兩點向下呈等邊三角形,即是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爲五俞穴之一;筋會於陽陵,是八會穴之一,爲下肢主要穴位。肝與膽相表裏,有疏肝清膽、泄熱利溼、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急慢性肝炎、黃疸、膽囊炎等。可以改善肝功能,有降轉氨酶之功效。

  大椎在項下背上正中,第七頸椎之下,第一胸椎之上,棘突陷凹之間,正坐平肩,略低頭取穴。是督脈經之要穴,有總督一身之陽氣的作用,手足六陽之會,主管全身陽氣,稱爲‘陽脈之海’,通陽解表,清腦寧神,爲全身強壯穴。主治呼吸、神經、血液系統諸病。有主寒熱、消黃疸、提精神治疲乏之效。

  中脘穴在上腹之中央,仰臥從臍中到劍突1/2處是穴。適在胃上,胃爲水穀之海,主腐熟水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溼,降逆止嘔之效。主治肝炎,腹脹,嘔吐,溺赤,食慾不振,脅下痛,泄瀉,目黃振寒等。

  屈膝,在脛骨內側髁下緣,陷凹之中間深處爲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屬水。有化溼利尿,健脾胃,理肝腎之功效。主治腹脹,水腫,黃疸,泄瀉,小便失禁或尿瀦留及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急性乙型肝炎雖有溼熱,但不像急性黃疸性肝炎(甲肝)那樣突出,況且“熱病可灸”,用灸法效果理想,如果能配合中藥清肝利溼之劑療效會更好。

  慢性乙肝以灸足三裏穴爲主。足三裏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灸此穴對病體、健體均可使用,不但預防肝炎,還可以增加免疫力。灸法和上面一樣。灸足三裏穴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馬上見效。能吃、能睡、精力充沛,是最明顯的感覺。

  中醫認爲慢性肝炎常以正氣虛弱爲本,邪實爲標。在治則上,當以扶正爲主,祛邪爲輔。本病主病在肝,而累及脾腎,久則肝脾腎三髒皆病,必須以此選方遣藥。用灸法治療,則比較簡單,概括性強,雖然其病因病機複雜,而灸法是以強健身體、調整免疫功能爲主,所以證型不必嚴格區別,症狀不必細分,也不必針對某種生化指標,只要選用主穴就可以統治諸疾。能使脾胃健壯,增加營養,調整免疫,抵抗病毒,自能消除症狀,促進肝細胞及肝功能的恢復。

上一篇:胸腔積液的治療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