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特效方

時間: 2011-09-21

帶狀皰疹,中醫稱爲腰纏火丹,民間俗稱“蛇丹瘡”等,西醫認爲屬於病毒性感染,至今尚無特效療法。中醫外科書中介紹的相關治法很多,但有特效者較少。內服法多倡用龍膽瀉肝湯之類的處方,但是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後來見王渭川老中醫介紹帶狀皰疹特效方,試用過幾個病例,效果確實很好,一般三到七天就能結疤,十天左右就可以痊癒,並能立刻止痛。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此方就是《醫宗金鑑》中的二味拔毒散。藥用白礬,雄黃各等份,研爲細末,涼開水調塗,一日數次。《醫宗金鑑》稱此散治風溼諸瘡,紅腫即消,疥痱等疾甚效,用鵝翎醮掃患處,痛癢自止,紅腫消退,但並沒有說道治療帶狀皰疹。我自從得此方,屢屢用於臨牀而收效甚速。通過臨牀發現,如果在初期階段就用此藥,基本上可以不必配用其他藥物,但如果治療不及時,已經形成較大面積皰疹和潰瘍者,應結合其他療法,比如西醫的常規療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此方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藥簡效宏的好處方,使用時用香油調塗也可以,但我的經驗不如用涼開水,因爲用水塗幹得快,也利於快點結疤,並且不會弄髒衣服。至於用香油還是用涼開水來調藥,有時候也要看具體的情況。比如剛開始的時候,皮膚沒有化膿,用涼開水調藥,結疤快,好得也快。如果皮膚已經化膿,用涼白開調藥往往在皮膚上結成一層厚疤,疤下化膿更加厲害。所以在頭幾天應該用香油調藥,待炎症消退後,膿液漸清,再用涼開水調藥,效果纔好。

鄒孟城老中醫所著《三十年臨證研探錄》一書,有論及治療此證之內服驗方一首,乃是遵照孫一奎《醫旨緒餘》一書中治肋痛(此案乃是典型的帶狀皰疹)的驗方,並說自得此方後,治帶狀皰疹,無論患者症狀有多嚴重,都在三天左右即愈,幾無不驗者,我下面節錄《醫旨緒餘》一書的原案:

肋痛

餘弟於六月赴邑,途行受熱且過勞,性多暴躁,忽左肋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弦,夜重於晝。醫作肝經鬱火,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泡瘡又加至三十餘粒。醫教以白礬研末,井水調敷,扔與前方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於四鄰,肋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予心甚不懌(音邑),乃載歸以詢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觀脈案藥方,哂(音沈)曰:切脈認證則審矣,製藥定方則未也。夫用藥如用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今病勢有燒眉之急,疊卵之危,豈可執尋常瀉肝之劑正治耶?是謂驅羊縛虎矣。且苦寒之藥,愈資其燥,以故病轉增劇。水泡發於外者,肝鬱既久,不得發越,乃侮其所部勝,故皮腠爲之潰也,至於自焚即死矣,可懼之甚。爲定一方,以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戌時進藥,少頃就得睡,至子丑時方醒,問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思邪火未盡退也,急煎藥渣與之。又睡至天明時,微利一度,復睡至辰時,起視,皮膚之紅皆已冰釋,而水泡瘡也盡斂矣,後亦不服他藥。夫病重三日,飲食不進,呻吟不綴口,一劑而愈,真可謂之神矣。夫瓜蔞味甘寒,經雲瀉其肝者緩其中,且其爲物,柔而潤滑,於鬱不逆,甘緩潤下,又如油之洗物,未嘗不潔。考之本草,瓜蔞能治插肋之痛,蓋爲其緩中潤燥以至於流通,故痛自然止也。

鄒孟城說:餘得此方,喜不自禁,蓋“醫家之病,病道少”。爲醫者能多一治病法門,則病家少一份痛苦.......未幾,皰疹流行,餘於數日內接治五六人,無論證之輕重,皆以上方加板藍根15克,唯全瓜蔞不用如許之多,改爲重者30克,輕者15克,中者21到25克,其收效之速,真可謂神矣。輕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癒。後凡遇此證者,概以此方投之,無一例不效者。餘所治病例中,病竈面積最大者幾達胸部之半,理療一月未愈,服上方一週即退淨。而其得效之遲速,與瓜蔞用量極有關係,故凡體質壯實者,瓜蔞用量宜適當加重,藥後若輕瀉一兩次,則見效尤速......關於甘草,餘有時僅用3克,同樣有效,而紅花每以1.5克爲率,並不多用,而屢收捷效。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這確實是一則典型的帶狀皰疹案例。孫氏以肋痛命名,說明古人的認識只限於此。他的師傅也認不出此病就是帶狀皰疹,可見對於皮外科也並不精通。雖然如此,並未妨礙他以中醫的理論爲指導,治癒了此病。

上一篇:維甲肝抗體生素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