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這樣治療糖尿病嗎?

時間: 2011-08-07

   

   糖尿病的發病率高,併發症嚴重,現在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不少糖尿病人也開始意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而積極尋求治療。這本是好事,但很多病人病急亂投醫,聽信一些“養生 專家”的建議,胡亂試一些“民間偏方”,非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貽誤病情,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作爲一個普通的糖尿病患如何去僞存真,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善病情呢?我們試以最近風頭正勁的“養生教母”馬悅凌爲例,讓羣衆看看是怎樣被忽悠的———

  

  神論之一:

  當空腹血糖 超過6.1mmol/L時,就被診斷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並不難診斷,通常患者有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加上空腹血糖 大於等於7.0,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或隨機血糖大於等於11.1即可診斷。

  2010年有效控制糖尿病全球合作組織(GPEDM)最新頒發的《2型糖尿病 臨牀實踐指南》則又提出將糖化血紅蛋白≥6.5%作爲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血紅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用以運輸氧氣的重要成分,而糖尿病人過高的血糖會誘使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結合,生成沒有功能的糖化血紅蛋白,影響血液的輸氧能力。一般糖尿病人如果病情控制不穩,往往血糖的波動範圍極大,有時血糖極高,有時血糖又較低,甚至發生低血糖。而糖化血紅蛋白則能反映一段時間內病人血糖的總體控制情況。這解釋了爲什麼GPEDM建議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爲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

  這也正可以說明馬女士“治療”幾例糖尿病患後,爲什麼有的患者複查血糖下降,而有些血糖反而增高了。因爲這些患者的血糖都沒有控制好,波動較大,有些正好治療前比治療後高,而有些則正好相反。馬女士真想證明治療有效的話,如果不能拿出患者“治療”前後糖化血紅蛋白的比較的話,恐怕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神論之二:

  糖尿病的發生與身體內的血液虧虛、寒溼較重、經絡不通有直接的關係?

  

  糖尿病是一組不同原因導致的胰島素相對或者絕對分泌不足引起的疾病,現在我們暫且只討論發病率最高的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發病由多重因素構成,包括遺傳因素、肥胖、不良生活習慣(高鹽高脂飲食、缺乏運動)等。當然,這是西醫的說法,馬女士大約要辯稱她是按照中醫觀點,那麼就讓我們看看中醫又怎麼說。

  中醫稱糖尿病爲“消渴”,李東垣 在《東垣十書 ·消渴論》中提到“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熱爲病”。趙獻可 在《醫貫·消渴論》裏也提到消渴的病因病機爲“其間攝養失宜,水火偏勝,津液枯槁,以雷龍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令人四肢瘦消,精神倦怠”。可見中醫認爲消渴是陰虛燥熱,氣陰兩虛 所致。而並非馬女士所說的“血液虧虛,寒溼較重,經絡不通”。

  

  神論之三:

  如果泡腳後血糖明顯升高了,你今後的重點就放在用食療補血上,精心安排好你的一日三餐,加強營養,暫時少做運動,少做按摩。

  

  糖尿病非但和“缺血”沒有任何關係,相反的,按照馬女士的法子“治療”,不僅對糖尿病患沒有任何益處,反而與正確的方法完全相反,危害巨大。我們知道,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同時也是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因素。糖尿病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控制體重,又怎麼可以“加強營養,少做運動”呢?

  馬女士還有言:“只要是身體內血少、血虛的病人,在經歷了補血、活血、驅寒溼、通經絡後,血液快速在全身流動起來,血液很快分佈到全身各處,身體內的臟器就明顯的供血不足,血糖很快升高。”讀者不禁會問:臟器供血不足爲何會導致血糖升高?

  其實,糖尿病“養生”法,就是糖尿病患的生活方式治療。通過調整飲食,少吃高脂、高鹽、油膩的食物,減少每日攝入的熱量(也就是所謂的吃“七分飽”),少吃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如粥、泡飯等),多吃粗糧,還有適當運動,外加定期檢測血糖。這些改善生活方式的治療,一點也不難記,連八九十歲的大爺大媽都能倒背如流,實行起來也不困難。何必非要用艾條薰自己,或者在身上扎些針,注射些奇奇怪怪的藥水,甚至是生吞泥鰍呢?聰明的讀者,你想必也不會把治療糖尿病的希望,寄託在這些窮折騰的“偏方”上吧。

    (文/羊城晚報   蕭汲  )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