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臨牀療效觀察

時間: 2011-12-27

【關鍵詞】  帶狀皰疹;柴胡疏肝散;阿昔洛韋

【摘要】  目的  觀察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的臨牀療效。方法  將113例帶狀皰疹患者隨機分爲觀察組和對照組,以臨牀療效、止痛時間、病程時間、漢密頓抑鬱量表和漢密頓焦慮量表爲觀察指標。結果  觀察組的臨牀療效、止痛時間、病程時間、漢密頓抑鬱量表和漢密頓焦慮量表積分的改善均明顯優於對照組(P<0.05,P<0.01)。結論  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對帶狀皰疹具有顯著療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它常發生於胸背肋及頭面部,帶狀皰疹初起爲患部劇烈疼痛,並有灼熱感,隨即出現粟粒到綠豆大小的水皰,皰疹沿周圍神經分佈,簇生爲條束狀,其自然病程爲2~3周,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時機,可遺留局部瘢痕和神經痛後遺症。其治療方法很多,且療效不一,臨牀多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止痛藥物等治療,療程較長,症狀緩解慢。我科近年來採用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113例帶狀皰疹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帶狀皰疹患者共113例,皮損分佈於頭面部28例,胸背肋部64例,肩部及上肢12例,臀部及下肢9例,排除局部已繼發細菌感染者,病程6~15天,平均6.8天,113例患者按照數字表隨機分爲兩組,觀察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齡36~52歲,平均46.6歲;對照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齡32~57歲,平均48.5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觀察組  疏肝泄熱、通絡止痛之柴胡疏肝散加減,聯合阿昔洛韋0.25 g/次,2次/d靜脈滴注治療。基本方:柴胡10 g,白芍20 g,赤芍20 g,川芎10 g,當歸15 g,陳皮10 g,枳殼10 g,茯苓15 g,香附10 g,鬱金10 g,生甘草6 g。加減:舌苔黃、大便祕結者加大黃,熱盛者加牡丹皮,溼盛者加茵陳,瘙癢者加苦蔘,痛甚者加延胡索,老年體弱者加黃芪。以青黛3 g用麻油調勻後外敷局部。以十日爲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治療觀察期間,停服其他藥物。

  1.2.2  對照組  單用阿昔洛韋0.25 g/次,2次/d靜脈滴注。以十日爲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治療觀察期間,停服其他藥物。

  1.3  療效評定標準[2]  痊癒:皰疹脫痂,臨牀症狀體徵完全消失,能夠參加正常工作和學習。顯效:皰疹大部分結痂、脫痂,臨牀症狀體徵基本消失,對日常生活和工作影響不大。好轉:皰疹大部分結痂,並且往往遺留神經痛等後遺症,症狀和體徵比過去減輕。無效:皰疹及症狀無改變。總有效率=(痊癒+顯效)/患者總例數×100%。

  1.4  止痛時間和病程時間  對兩組患者治療後的疼痛減輕時間(天)和治療病程時間(天)進行觀察。

  1.5  漢密頓抑鬱量表(Hamilon doprossion scale,HAMD)積分[3]  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後的評分。該量表24項版採用5級評分(0~4):總分<8分,無抑鬱症狀;>20分,可能輕度或中度抑鬱;>35分,可能爲嚴重抑鬱。

  1.6  漢密頓焦慮量表(Hamilon anxiety scale,HAMA)積分[4]  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後的評分。HAMA有14個項目,按無、輕微、中、較重、嚴重,5級評定爲0~49分,總分<7分爲無焦慮;>7分爲可能焦慮;>14分爲肯定焦慮;>21分爲明顯焦慮;>29分爲可能嚴重焦慮。

  1.7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若方差齊時選擇LSD法,方差不齊時選擇Dunnett T3法進行方差分析和兩兩比較,自身前後比較採用t檢驗,所有數據均輸入計算機,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牀療效比較  見表1。經2個療程治療後,觀察組總有效率爲90.32%,對照組總有效率爲64.71%。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總有效率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說明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對帶狀皰疹具有非常顯著的臨牀療效。

  表1  兩組患者臨牀療效比較  (略)

  2.2  兩組患者的止痛時間和病程時間比較  見表2。經2個療程治療後,觀察組患者的止痛時間和病程時間效果明顯優於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或P<0.01),說明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可明顯縮短患者的疼痛時間和病程。表2  兩組止痛時間、病程時間指標比較  (略)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HAMD和HAMA評分差值的比較  見表3。經2個療程治療後,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後抑鬱量表評分差值和和焦慮量表評分差值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兩組間差異均有非常顯著性(P<0.01),說明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可明顯改善帶狀皰疹患者的抑鬱狀態和焦慮狀態。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後HAMD和HAMA評分差值的比較  (略)

  3  討論
        帶狀皰疹爲臨牀常見的瘡瘍類皮膚病,以皮膚出現透明皰疹和劇烈疼痛爲主要症狀。目前,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爲是因爲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在受侵的神經節內大量生長繁殖,使之發生急性炎症、出血、壞死,急性發作後所遺留的神經組織內的炎症水腫和出血及瘢痕,加重了對神經細胞的損害,故而疼痛持久存在[5]。並且患者由於受長期劇烈疼痛的折磨,情緒抑鬱,心理負擔沉重,有些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傾向。目前國內外治療皰疹一般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麻醉性鎮痛藥、抗抑鬱藥和抗驚厥藥等,但療效多不確切,且激素有免疫抑制等多種副作用,長期使用對患者不利。
       
  祖國醫學稱該病爲蛇串瘡、纏腰龍、纏腰火丹、蛇丹等,《外科大成》描述其臨牀表現“初生於腰,紫赤如疹,或如水皰,痛如火燎”。《醫宗金鑑》論及病因病機“俗名蛇串瘡,若腰脅生之,系肝火妄動”。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鬱氣滯,鬱火心熱,或飲食失節,脾失健運,溼熱蘊作,復因外感毒邪,以邪溼熱火毒客於經脈,鬱於肌膚,肌膚之營衛壅滯而發病。症見皰疹與疼痛。皰疹分佈顳側、眼、耳前後、臂部、脅、少腹、臀部及大腿內側、會陰,皆屬於肝經;皰疹色鮮紅或暗紅,周圍皮膚鮮紅、灼熱,其脈弦、滑數,其痛如針刺、刀割,歸結起來則爲肝經鬱火無疑。治療必須以清利溼熱,疏通脈絡爲原則。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嶽全書》,主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之肝鬱氣滯證,方中柴胡疏肝解鬱,川芎、枳殼、陳皮、香附理氣止痛,川芎爲血中氣藥,氣行血調,其病立止,芍藥、甘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板藍根、龍膽草、野菊花清熱解毒,甘草兼調諸藥,全方共奏疏肝理氣、清熱解毒之功。本臨牀觀察證明,柴胡疏肝散聯合阿昔洛韋治療帶狀皰疹,可起協同作用,比單純應用阿昔洛韋治療更能迅速止痛並可促使皮損痊癒,改善患者的抑鬱和焦慮狀態,從而大大縮短病程,減輕患者所受的痛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楊國亮,王俠生.現代皮膚病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6,293-297.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4.

  3  許明智,龔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臨牀心理學雜誌,2004,12(2):115.

  4  張曙映,李春波,姚軍,等.SF-36在神經症病人中應用的信度及效度研究.上海精神醫學,2003,15(S1):23-25.

  5  Schmader K.Herpes zoster in elder adults.Clin Infect Dis,2001,32(10):1481-1486.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