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防和治(圖)

時間: 2011-08-25
頸椎病自我康復操:
這套操不需要按摩穴位,每個人均可以很快學會並練習。經常練習可以改善患者頸部的血液循環,鬆解粘連和痙攣的軟組織。無頸椎病者可起到預防作用。
準備姿勢: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兩眼平視,均勻呼吸,站坐均可。
1.左顧右盼:
 
  頭先向左後向右轉動,幅度宜大,以自覺酸脹爲好,30次。
  2.前後點頭:
 
  頭先前再後,前俯時頸項儘量前伸拉長,30次。
3. 旋肩舒頸:
 
  雙手置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臂先由後向前旋轉 20―30次,再由前向後旋轉20―30次。
  4. 搖頭晃腦:
  頭向左-前-右-後旋轉5次,再反方向旋轉5次。
 5.頭手相抗:
 
  雙手交叉緊貼後頸部,用力頂頭頸,頭頸則向後用力,互相抵抗5次。
  6. 雙手託天:
 
  雙手上舉過頭,掌心向上,仰視手背5秒鐘。 在冬季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首先要注意頸部保暖。可以用厚的長圍巾對脖子進行保暖,這樣可以避免頸部受寒,消除頸椎病的誘發因素,減少頸椎病的發生機率。還要注意洗澡後不要馬上外出,避免頸椎着涼。即使個人體質有多麼強壯,在冬天也要注意頸部保暖,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戴條圍巾。中醫認爲,風、寒、暑、溼、燥、火是致病六因素,其中風寒之邪居前兩位。頸部是人體的“要塞”,頸部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頸椎上有大椎穴、風池穴,還有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因此,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在冬季,如果不穿高領衣服,稍有點寒風鑽進脖子裏,全身都會打冷戰。因此,頸部最怕凍。尤其現代人都長時間用電腦,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僵硬,如果加上冬季風寒襲擊,背部就會受涼,肌肉容易痙攣、疼痛,這種疼痛會放射到肩上區、肩胛區疼痛。長期反覆受涼,小則患感冒,大則易患風溼病等。 頸部保暖除了白天圍圍巾外,晚上還可以用熱水袋在頸部外敷,也可以用中藥防風、白皮、透骨草、丹蔘、紅花、丁香、肉桂等煎水在頸部外敷,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使頸椎間隙相對增大,減輕頸椎的疲勞症狀。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因此要注意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譬如長期伏案工作、長時間用電腦等,都是引起頸椎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應起身活動一下,做一做頸椎保護操,使緊張的頸部肌肉得到放鬆。具體的方法是兩手交叉放在腦後,頭往後仰,雙手往前用力頭手較勁,每次做20秒,間隔5秒,做20次,能夠起到增強肌肉力量保護頸椎的作用。頭部往左、右活動也可採用這種方法。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牀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推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時確診並非容易。一旦有了這方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科醫生幫助確診,否則延誤診斷,耽擱治療。一旦診斷明確,一般要找宋氏膏藥辨證施治和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在冬季預防頸椎病的發生,首先要注意頸部保暖。可以用厚的長圍巾對脖子進行保暖,這樣可以避免頸部受寒,消除頸椎病的誘發因素,減少頸椎病的發生機率。還要注意洗澡後不要馬上外出,避免頸椎着涼。即使個人體質有多麼強壯,在冬天也要注意頸部保暖,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戴條圍巾。中醫認爲,風、寒、暑、溼、燥、火是致病六因素,其中風寒之邪居前兩位。頸部是人體的“要塞”,頸部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頸椎上有大椎穴、風池穴,還有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因此,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在冬季,如果不穿高領衣服,稍有點寒風鑽進脖子裏,全身都會打冷戰。因此,頸部最怕凍。尤其現代人都長時間用電腦,容易造成頸部肌肉僵硬,如果加上冬季風寒襲擊,背部就會受涼,肌肉容易痙攣、疼痛,這種疼痛會放射到肩上區、肩胛區疼痛。長期反覆受涼,小則患感冒,大則易患風溼病等。 頸部保暖除了白天圍圍巾外,晚上還可以用熱水袋在頸部外敷,也可以用中藥防風、白皮、透骨草、丹蔘、紅花、丁香、肉桂等煎水在頸部外敷,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使頸椎間隙相對增大,減輕頸椎的疲勞症狀。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因此要注意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譬如長期伏案工作、長時間用電腦等,都是引起頸椎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應起身活動一下,做一做頸椎保護操,使緊張的頸部肌肉得到放鬆。具體的方法是兩手交叉放在腦後,頭往後仰,雙手往前用力頭手較勁,每次做20秒,間隔5秒,做20次,能夠起到增強肌肉力量保護頸椎的作用。頭部往左、右活動也可採用這種方法。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牀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推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時確診並非容易。一旦有了這方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科醫生幫助確診,否則延誤診斷,耽擱治療。一旦診斷明確,一般要找宋氏膏藥辨證施治和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對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推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覆,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2)關於休息: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臥牀休息2-3周。臥牀休息在頸部肌肉放鬆,減輕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組織受壓水腫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臥牀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 、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所以頸椎病的間歇期和慢性期,應適當參加工作.不需長期休息。
    (3)關於保養:人體尤如一部複雜的機器,時常需要加以保養。尤其是頸椎病,本身就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更要對頸部加以保護,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鍊。
    (4)關於治療: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宋氏膏藥辨證施治)和手術治療之分。絕大多數病人經非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症狀甚至治癒不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症,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
(一)頸型頸椎病的辨證施治
  1. 風寒痹阻
  臨牀表現:頸項疼痛,板滯,肌肉痙攣,僵硬,轉頸困難,症狀常因寒冷及陰雨發生或加重,舌淡,苔白膩,脈弦或弦緊.
  治則:疏風散寒,恬絡通經.
  處方:葛根湯加減.
  藥物:葛根15~20g,白芍lO~12g,桂枝9~10g,當歸9~l0g.丹蔘15g,麻黃6g,術瓜10g,防巳15g,生薑3片,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劑.
  2. 痰瘀化火
  臨牀表現:頸項強痛.活動不靈,碗項局部按壓痛,咽喉痛疼,胸脅痞滿,噁心,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
  治則:活血化瘀,清熱化痰.
  處方:桃紅四物湯合一陳湯加減.
  藥物:桃花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5g,赤芍10g,陳皮9g,清半夏10g,茯苓10g.瓜簍12g,黃芩10g,川貝母6~10g,葛根15g,丹蔘l5g,麥冬10g,牛甘草13g.
  水煎服,一日劑.
  (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辨證施治
  1. 氣滯血癌
  臨牀表現:頸項肩臂疼痛,麻木,入夜加重,活動受限,壓痛明顯,多有頸椎感受風寒病史,舌質紫暗,脈弦緊.
  治則:祛瘀通絡,化瘀止痛.
  處方:身痛逐瘀湯加減.
  藥物:當歸10~12g,川芎15g,赤,白芍各12g,桃仁l 2g,紅花1 2g,羌恬12g,制沒藥9g,山藥15g,五靈脂12g,秦艽12g,香附12g,川牛膝12g,葛根20g,炙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劑.
  2. 氣虛血瘀
  臨牀表現:頸項肩臂痠痛麻脹,以麻爲主,壓痛明顯,伴有皮膚乾燥,心煩,痞悶,面色不華,倦怠步氣,舌質紫暗,脈弦細或細澀.
  治則:補益氣血,恬血通絡.
  處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藥物:生黃芪30g,黨蔘12g,當歸9g,生,熟地各12g,赤,白芍各12g,地龍9g,川芎12g,紅花9g,桃仁12g,丹蔘15g,防己15g,桂枝9g,葛根15g,炙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劑.
  3. 脾腎虧虛
  臨牀表現:患側肢體無力,上肢及手部肌肉萎縮,頸痛掣引肢臂,頸項轉動不靈,伴有頭昏眼花,倦怠乏力,腰膝痠軟,舌質暗,脈沉細.
  治則:益氣養血,滋補脾腎.
  處方:八珍湯合左歸飲加減.
  藥物:炙黃芪30g,黨蔘12g,茯芩12g,炒白朮12g,當歸9g,川芎12g,熟地12g,赤,白芍各12g,鹿角片lOg,炙龜板8g(先煎),炙甘草3g,山藥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
  水煎服,一日一劑.
  (三)脊髓型頸椎病的辨證施治
  1. 脾虛腎虧
  臨牀表現:下肢筋脈拘急,乏力,或如踩海綿,行動不利,容易跌跤,上肢麻木,持物易落地,頸項僵硬,轉側不利,舌淡,體胖有齒痕,苔薄,脈細或細滑.
  治則:補脾益氣,滋腎填精.
  處方:左歸丸合歸脾湯加減.
  藥物:炙黃芪30g.山蓖肉12g,生,熟地各l2g,山藥10g,當歸10g,黨蔘12g,炒白朮10g,茯苓10g,枸杞子10g,菟絲子10g,鹿角肢12g,川牛膝12g,龜板膠12g,炙甘草6g,葛根10g,丹蔘10g.
  水煎服,一日一劑.
  2. 痰溼閉阻
  臨牀表現:頸項強直,肢體水腫,脘腹脹滿,泛惡小止,肢體僵硬,肌張力明顯增高,大小便困難,舌質紫,脈弦滑.
  治則:宣肺利水,化痰通腑.
  處方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二陳湯加減.
  藥物葶藶子1 2g,當歸9g,豬苓12g,陳皮l0g,半夏1 2g,茯苓12g,生大黃12g,元明粉10g,炒枳殼9g,生黃芪1 5g,黨蔘12g,赤白芍各12g,生薑3片,甘草3g.
  水煎服, 日劑.
  3. 腎虛疫停
  臨牀表現:頸項強直,腰膝痠軟,四肢無力,肌力肌張力明顯下降,頭重欲睡,或泛惡胸悶.陽姜遺精,小便滴瀝,舌淡體胖.苔薄膩,脈細滑.
  治則:補腎益精,化痰通絡.
  處方:地黃飲子加減.
  藥物:炙黃芪15g,黨蔘12g,當歸9g,熟地12g,山萸肉12g,仙靈脾12g,肉蓯蓉12g,五昧子9g,石菖蒲l5g,遠志9g,姜半夏9g,陳皮6g,炙甘草3g.
  水煎服,一日一劑.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