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中醫治療探討

時間: 2012-08-02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在傳統中醫學中屬消渴症範疇。由於其具有患病率、致殘率及併發症高等特點,與心腦血管病和癌症並稱爲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患。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範圍內糖尿病患者高達1.25億,預計這一數字到2025年將增加到2.99億。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4000萬以上,糖耐量受損患者約5000多萬,絕對患者人數居世界首位。因此,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糖尿病的治療主要還是依靠降糖藥和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上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長期使用還會導致藥物的依賴性和肝腎毒副作用;傳統中藥僅起輔助治療作用,有效控制血糖都是一種奢求。那麼,中醫治療2型糖尿病真的永遠甘做配角?能否作爲有效控制血糖的主角?進而修復胰島功能最終戰勝2型糖尿病?作爲現代中醫,我們責無旁貸。而要實現這一宏願,筆者認爲必須跳出傳統中醫診治窠臼,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今就此探討如下,以就正於同道。 一、診治誤區 首先,是病名之誤。自古以來,中醫沒有糖尿病這個病名。國人歷來講出師有名,中醫治療也是如此。比如,真心痛是西醫的心梗,黃疸是西醫的肝炎等等。就這樣生搬硬套。如此, 西醫的糖尿病就順理成章地屬於中醫的消渴病範疇或直接等同於消渴病了。其實,消渴病的主要表現是“三多一少”,與1型糖尿病或尿崩症還有些關係,與2型糖尿病就離得太遠了。臨牀所見,2型糖尿病患者吃的不多,喝的也不多,小便也不是很多,消瘦更是鮮見,相反肥胖的倒是佔了多數。所以,就是硬套也不能把2型糖尿病與消渴病劃上等號。因此,基於消渴病等同2型糖尿病的這一認識進行中醫治療怎麼會有好的效果呢?
其次,是病理之誤。前面講過,中醫想當然地把2型糖尿病當作古代的消渴病了,所以病理的確認也就隨消渴而確定了。消渴病的基本病理是陰虛燥熱,2型糖尿病還需要辨證嗎?自然也就是“陰虛燥熱”了。這也是一個想當然地推理。不必避諱,中醫界這種想當然或不顧事實地推理並不鮮見。 一是先天的原因,即脾氣偏弱體質者容易導致脾失運化。研究發現,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胰高糖素受體基因、磺脲類受體基因的突變等均可能與2型糖尿病有關;1型糖尿病與雜合二聚體基因強相關。也就是說糖尿病具有遺傳性,但這種遺傳只是遺傳了糖尿病的易感性,有這種易感性的人羣容易患糖尿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這種易感性,一般就不容易得糖尿病。現代醫學的這一觀點,與我們提出的“脾氣偏弱體質容易導致脾失運化,進而導致糖尿病”具有相通之處。 三是飲食所傷。飢飽不均、暴飲暴食、毫無規律等等,均可引起脾胃受傷,正如《脾胃論》所言“飲食勞倦,皆傷於脾”。 五是緊張、壓力過大、作息不規律等也會造成脾胃虛弱。如《黃帝內經》講的“思慮傷脾”、“思傷脾”就是這個意思。現代醫學認爲,精神刺激、精神緊張或情緒波動等精神因素可擾亂大腦皮層的正常生理活動,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指揮失靈和對抗胰島素的物質的代謝失常,誘發或加重糖尿病。中醫還認爲精神因素容易傷肝,“肝主疏泄”,肝傷了就不能很好地主疏泄,血中過多的糖不能被及時疏泄而轉化爲肝糖原,血糖隨之升高,而病發糖尿病。 三、基本病理 那麼,溼熱又是從何而來?一是先天稟賦,也就是說溼熱體質的人容易病患糖尿病;二是飲食的原因,如大魚大肉、高糖食物、飲料、燒烤、火鍋等等,都會使體內產生溼熱;三是上面講過的脾失運化,溼濁停聚,溼濁鬱久化熱,溼熱由生。溼熱內蘊、困阻胰島,胰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胰島細胞不能正常分泌胰島素,血糖升高,病發糖尿病。 首先,溼熱內蘊,充斥三焦,遏阻胰臟,就像黴雨季節東西容易長毛生菌一樣,胰臟被溼熱所困不能發揮作用,自然胰島素分泌就會減少,血糖由此升高;久則損傷胰臟B細胞,不能正常維持糖代謝,血糖積聚血中,反過來又加重了溼熱,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逐步加重,最後併發心腦血管、腎臟、眼底等疾病。 四、治則治法
如前所述,脾失運化是糖尿病的發病主因,溼熱內蘊、困阻胰島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因此糖尿病的治療大法就好確立了---健運醒脾土、清燥化溼熱。前者治本,後者治標,即一方面運用健脾、運脾、醒脾的治法恢復脾主運化的功能,另一方面運用苦寒燥溼、清化的治法使熱得清解、溼得燥化,三焦清爽,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胰島解救出來,胰臟舒展了,細胞功能逐步恢復正常,治癒糖尿病 就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中醫治療之所以效果不盡人意,長期以來處於不尷不尬的配角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爲,主要是病名的誤讀、病理的誤解,隨之而來的就是處方的誤用,是根子上出了問題,臨牀療效不好就再正常不過了!
筆者則認爲,其發病主因是脾失運化,基本病理是溼熱內蘊、困阻胰島;治療大法應是健運脾土、清化溼熱;治療的目的是恢復脾的運化功能,亦即恢復胰島細胞正常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從而期望收到不降糖而糖降、2型糖尿病康復的目的。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