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灌腸通腑逐瘀法治療中風的臨牀實踐

時間: 2011-01-08

中髒中腑須分清 通腑逐瘀要重視

     ── 中藥灌腸通腑逐瘀法治療中風的臨牀實踐

病案實錄:

初診:歐登彩,男,82歲。2000年5月28日,家屬發現患者昏僕在地, 不省人

事,即擡至醫院我科,家人誤認爲患者已經亡故,筆者卻發現患者尚有一線生機(

抓住患者7日大便不解)病史,診斷爲中風(中腑),立煎“大黃水蛭湯”灌腸。方如

下:

大黃30g(後下) 水蛭6g 稀薟草10g 牛膝10g

芝硝10g(烊化兌服) 厚朴15g 積實10g

煎湯100mL高位滴入保留灌腸(腸道插入20-30cm)。8小時後,患者腑氣得通,

瀉下燥糞一盆,奇臭無比,神志轉醒,但仍不能口服藥物。29日清晨,患者豁然站

立,隨而仆倒在牀,又把大黃降至20g繼續灌腸至31日, 患者在家屬攙扶下已能緩

慢行走,停用灌腸。現症見患者精神不振、納差,二便正常,舌尖紅苔膩,舌下靜

脈瘀曲。用柯尊楷老師自擬方:

桂枝20g  杭芍15g  蜈蚣3條

細辛6g等十六味藥

煎湯200mL(分三次服用日一劑)6月3日,患者行動自如,自覺完好如初, 要求

出院。

再診:6月下旬,患者不慎摔倒,舊病復發,家屬認爲患者年事已高, 必死無

疑。經仔細診查,筆者認爲患者生機尚存,症治同前,原方不變,經8日精心治療,

病人自覺恢復,帶藥出院。

    中風是一箇中醫病名。以昏迷、失語、偏癱等爲主症,包括西醫急性腦血管病

的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具有高發並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的特點,

是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健康的一類疾病。

    中醫中風病機主要歸納爲:虛(陰虛、陽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 外

風)、痰(食痰、風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 我們在使用灌腸法過程最注重火

和瘀二種,許多論著及教科書據有無神志昏迷分爲中經絡、中臟腑。有的把意識障

礙較輕者歸爲中腑,有的把意識障礙較重者歸爲中髒。這些提法籠統而粗略,我們

認爲不夠妥貼和詳細,經常會把一大部分中腑者當做中髒治療,喪失搶救的最佳時

機。在臨牀工作中,筆者發現分清中髒中腑,極有利於中風的治療和判斷預後的轉

歸。

    我們判斷中腑的依據:無論患者的神志清與不清,凡症見陽明腑實── 痞、

滿、燥、實、堅,但見一症,合併身和,汗自出,即定爲中腑。寸脈沉大而滑, 脣口

青,身冷,神志不清,即定爲中腑.(可參見<<金匱要略>>臟腑先後脈證篇第十一條)按

此標準,筆者在1998-2000年收住中腑患者15例,經用自擬“大黃水蛭湯”加減煎

湯灌腸,僅一例因錯過治療時機,搶救無效死亡,基本痊癒10人,顯效3人,有效1

人,無效0人。(據中華全國醫學會內科學會<標準與規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

標準)

   “濁陰不降,清陽不升”,人的一切生命活動包括神志意識全賴臟腑氣機升降

協調,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中風病急性期,常由臟腑能失調、中焦氣機紊亂,假

如陰氣衰竭,陽氣失去依附,陽與陰不能維持着相對的協調狀態,陽有升無降,造成陽

獨行的嚴重病理狀態.假如濁邪不降反上升,蒙閉清竅,又導致神志昏蒙, 清陽不

升,四處流散,故陰陽離絕,病情危重。此時,抓住中腑痰熱互結,消灼津液而出

現的便幹便祕症狀,通其腑氣,降其污濁,一可使腑氣通暢,脾胃氣機升降復常,

氣血得以敷布,以通痹達絡,促進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轉;二可使腑氣通暢,痰熱積

瘀得以降泄,神昏煩躁自除,以防病情加劇或惡化;三可引亢盛之火下行,急下存

陰,以防劫陰於內發生變證。

    六腑以通爲用,筆者常用的“大黃水蛭湯”中的大黃可使一竅通而諸竅皆通,

大關通而百關盡通;水蛭破血瘕積聚利水道,改善腦的微循環和降低腦水腫,稀薟

草活血通絡,牛膝引血下行,芒硝積實與大黃配伍取大承氣之意,釜底抽薪,急下

存陰。痰重者加膽南星、瓜萎仁,風勝者加羌活,菊花。火重者重用大黃,血瘀者

重用水蛭,氣逆者加赭石,陰虛者加鱉甲,氣虛者加黨蔘,口芪. 臨證加減,絲絲

如扣,方能起重症於頃刻之間。

    現代研究表明,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是中風的基本病理改變。通腑法可改善血

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排除有毒產物。中風急性期,胃腸蠕動受到抑制,腸內容物

積留過久,湯源性內毒素吸收入血,進一步加劇了腦血液障礙,此時速取下法,不

但排除了腸內毒性物,增加了腹腔臟器血流量,同時通過胃腸功能的恢復,能量來

源得以保證,植物神經紊亂得以調整,應激反應能力得以加強。另外,通腑攻下的

結果,減低了腹壓,也使顱內壓和腦水腫得以糾正,這對改善腦細胞的缺血缺氧狀

態是十分有利的。中風昏迷病人,口服藥物幾乎不可能,此時除針劑外,灌腸是首

選的急救方法之一,肛門給藥治急症,首見於張仲景的<<傷寒論>>(見原文第233 條

等),這是世界醫學史上應用直腸給藥和灌腸療法的先驅.由於生物利用度高,已爲當

今醫學界廣泛採用,實爲危急重症多途徑給藥的一種示範.中藥灌腸一方面通腑逐瘀,

急則治標,使氣血得以復返,另一方面通過腸繫膜對藥物的吸收,緩則治本,調整

全身陰陽。因此,即使是沒有診斷爲中腑的中風患者也應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常規

給予灌腸治療。(甚至非中風患者,但見腑氣不通,均可用此法治之。 筆者曾遇一

多方治療無效的高熱患者,亦用中藥灌腸通腑逐瘀之法治癒)

    中藥灌腸治療中風,現代雖有論述,但實踐乏人,所以有必要在此指出幾個在

治療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

一、中風患者本虛標實,極易相互轉換,故應中病即止。

二、抓住時機,及早治療,拖延灌腸時間的長短與後遺症多少成正比。

三、不應偏廢其它治療。如內服、靜注、針刺、功能鍛鍊等。

四、在恢復期間患者大便宜保持通暢,以免復發。

   “醫者、意也。”“師其法而不思其意,不可謂之能師,師其跡而不師其神,

亦不能謂之能師。”歷代大醫,莫不依此獨創新法,拯救蒼生而流芳百世。《素問、

調經論》說:“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爲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氣不返

則死。”氣復返則生,一語道破真機,真可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灌腸通腑逐瘀法

使氣得返,患者生、正是這句話精神的體現。我中華醫學源流五千年,誰謂無術哉!

參考文獻:

吳生元,楊通等,吳佩衡中藥十大主帥古今用,雲南科技出版社,1999

楊通,常見疑難病證治薈萃,雲南科技出版社,1998

史宇廣等,當代名醫臨證精華中風專輯,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

張白臾,中醫內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經註釋,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