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時間: 2014-09-20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起源於《黃帝內經》的中醫學重要思想“治未病”,歷經長期實踐,逐步構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的理論體系,
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包括四個層面
  未病先防:指在沒有疾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
  已病早治:指已經發病要及時治療。
  既病防變:指已經發病要防止疾病進一步地發展和惡化。
  瘥後防復:指疾病痊癒後防止復發。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對於已患病者,中醫強調:既病防變,調節陰陽平衡。
既病防變是指疾病已發生後,通過採取措施以防病情傳變及促進康復的方法。疾病發生後,要及早診治,防止表病傳裏,輕病轉重。此正所謂“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初期病在皮毛,漸次入肌肉、筋脈、骨髓。傷寒有六經辨證,從太陽傳變至厥陰;溫病則有衛氣營血辨證,由衛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於其邪勢太重,內犯臟腑或經絡。或遭遇創傷,均可致機體傷殘,《素問·玉機真藏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的傳變在預防學上的重要意義。當病邪初犯,機體正氣尚盛,此時治療,不僅易於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於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內經》養生思想就十分重視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發生與否的關係,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蔥槲蓿嫫又衲謔”,臟腑陰陽氣血協調,人體纔會健康。正氣不足,正不勝邪,則導致疾病的產生。而氣血逆亂、陰陽偏頗及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等皆爲主要的病理環節。因此,強身健體、固守正氣,調節陰陽平衡即是防止傳變的主要途徑。
現今,多數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什麼是亞健康?這是現代醫學的發明,所謂實證科學的產物。就是處於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箇中間態。這種狀態,用現代的科學儀器檢查,一切正常。可是當事人就是感到不舒服。然而,中醫卻可以準確地判斷出當事人的病因和病機。因此,未病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防病;二是早治。當用實證科學的儀器檢測出疾病的時候,多數已形成實病。當事人不僅耗費金錢,還要承受精神和肉體的痛苦。
比如現實中的高血脂症,對人健康的危害應得到足夠的重視。高血脂症是現代醫學病名。凡是由各種原因導致內臟功能失調,引起人體脂類代謝異常,造成血漿膽固醇、甘油三脂、B脂蛋白成分高於正常時,就形成高血脂症。其實也就是中醫的痰飲、溼濁和血瘀證。
血脂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物質,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如果血脂過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小斑塊(就是我們常說的“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增多、增大,逐漸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血流被中斷。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心臟,就引起冠心病;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中風;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失明;如果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發生在下肢,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此外,高血脂可引發高血壓、誘發膽結石、胰腺炎、肝炎、早衰,導致男性性功能障礙、婦科疾病、黃褐斑,老年癡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與癌症的發病有關。
針對這種病證,千百年來,我們的祖輩積累了豐富的醫治和預防經驗,並且效果非常令人滿意。面對20%的高血脂證人羣,不能不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及早預防,及早治療,將重大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
相關文章
評論